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应该选择什么职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但赚钱少的职业,还是选择自己不喜欢但赚钱多的职业?
(我们这里有假设的前提是:暂时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赚钱多的工作。(托马斯a .爱迪生)。
)梁启超先生在1928年4月26日致思成夫妇书中写道:
“你们既已成学,组织新家庭,立刻须找职业,求自立,自是正办,但以现在时局之混乱,职业能否一定找着,也很是问题。我的意思,一面尽人事去找,找得着当然最好,找不着也不妨,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
梁先生写信当时正值北伐战争期间,梁、林二人刚刚大学毕业并且结婚。
既然梁、林二人已经结婚成家,按理应当经济自立,但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下,梁、林二人若想找到职业却并不容易,因此,梁启超先生劝慰梁、林“尽人事”,但“找不着也不妨,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
在这封信里,梁先生又谈及梁、林二人是否需要为了生计而工作:
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但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
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侵入。
这段话常常被一些励志图书扦头去尾、断章取义地解读为:青年人应当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不要为了金钱而屈就,让自己堕入“失望沮丧”的情绪中。
但如果我们看到全文就会知道,这种解读是把梁先生的意思绝对化了。
梁先生之所以建议梁、林二人不必急于找到工作,“找不着也不妨”,是因为当时梁家的经济条件尚可,梁、林二人并不须急于在经济上自立。
梁先生拿梁、林二人的境况与当时的大多数青年做了对比:
一股毕业青年中大多数立刻要靠自己的劳作去养老亲,或抚育弟妹,不管什么职业得就便就,那是无法的事。
你们算是天幸,不在这种境遇之下,纵今一时得不着职业,便在家里跟着我再当一两年学生(在别人或正是求之不得的),也没什么要紧。
可见,当时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是需要立即找到工作、养家糊口的,这和当今社会没什么两样。
作为父母,我们从这一封信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我们做父母,首先应当“自鸡”,尽力给子女创造不需要为了养家糊口工作的选择自由。
正如郑渊洁所说:
合格家长的标志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自己挑,给孩子构建一个轻松惬意的人生。
不合格家长的标志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让孩子挑,自己则不思进取。
梁先生实际为梁、林二人打造了不需要为了生计勉强找工作的环境,所以梁、林才能“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这在当时一般家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一点我们在读《梁启超家书》时要清晰地认识到,切不可绝对化、理想化。
其二,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孩子,只要有选择的空间,要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不是为了更高的薪水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感兴趣的工作可能暂时收入低一些,但是做感兴趣的工作能够更大地发挥一个人的潜力,从长期看收入低只会是一个暂时的问题。
其三,如果为了养家糊口,暂时需要选择不太合适或者不乐意的工作,也要适时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避免走入情绪低潮。
同时积极通过学习、做副业等方式发展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积极储蓄和投资,尽快为自己创造选择自由。
梁启超先生给人的印象一直是非常理想化的,他的文章充满了蓬勃的理想主义热情,但他在家书中给儿女在学业、职业等方面的建议并非是理想化的,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是非常平衡和中庸的,思考极其周全、接地气。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要“自鸡”,让自己尽可能朝梁先生这样的目标努力。
但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子女,却不能拿梁先生这个标准去“控诉”自己的父母。
梁启超先生这样的父母是可遇不可求的。
成年人要学会为自己全然负责,这样才能找到改进自己、适应现实,超越自己、创造现实的动力。
最近鹿道森自杀的新闻刷屏。
因为他留下的遗书谈及父母的家庭教育问题、校园暴力等,现在网络上绝大部分的讨论指向了他的原生家庭和父母、学校,但却忽视了鹿道森自身的问题。
鹿道森的悲剧在于他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自己无法经济独立的情况下,执意选择自己喜欢、但却尚无足够赚钱能力的独立摄影师工作,让自己陷于心理和经济的困境。
然而当这种困境出现时,他选择了逃避认识自身的问题,转而在自己短暂而略显有些悲情的一生中去寻找自己出现问题的蛛丝马迹。
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为校园暴力选择自杀,那我们确实应当谴责校园暴力。
但一个已经成年、走上社会工作的人还因为校园暴力、父母在他童年时的言语而选择自杀,那我们应当思考一下:这个年轻人本身有没有具备客观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有没有相当的逻辑思考能力?有没有帮助自己度过心理难关、向外界求助的能力?
他貌似是理想主义,实则是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也缺乏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不少年轻人自小接受了“人生而平等”这样的观念,但是却没有人告诉他们:
对于出身一般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是要靠自己去赚取的,父母不一定能给你,学校也不一定能给你,社会更是不会轻易地给你。
鹿道森的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为自己全然负责的观念和勇气。
越读《梁启超家书》,越感到梁启超先生的家庭教育理念之先进和接地气。
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这100年间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读书要读经典,要优先学习长期不变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而不是跟着时髦的理念乱跑。
这样才能在如今教改政策不断变化、各种离奇的家庭教育新闻频出的时代,找到自己家庭教育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