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寸步难行造句】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在文明社会中,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有多重要?我们只有利用语言才能表达我们的需要、情感和思想。我们只有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才能拥有正常的人际关系。所有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都是通过语言传达的,是通过语言创造的。

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语言来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喜怒哀乐,不能通过礼貌的、有教养的、准确的、对方能听懂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和交流,那么每天的日常生活就会面临很多麻烦和困难,甚至寸步难行。更有甚者,如果我们正当的情绪情感不能通过语言在人际交流中得到合理的表达、宣泄和排遣,那么,就会产生很多情感问题甚至精神问题。

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应当学习什么语言呢?

1993年,我跟随北师大梁志燊、张念芸两位老师去广西玉林,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做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培训项目。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学者的角度、理想主义的角度,我们对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很感兴趣,很想了解壮语的教学情况,很希望看到壮语在壮族有很好的传承。但是,全程陪同我们的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同志说,壮语日渐式微,壮族家长希望孩子把学习壮语的课时用来学习其他更实用的课程,比如英语。一些家长甚至说:“孩子学习壮语有什么用呢?社会上有哪一个工作是需要用壮语的呢?谁说壮语重要,需要传承,那就让他的孩子去学吧。”

这次经历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人的教育、民族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很复杂的。不是教育者以为对的、好的,就一定会被接受。

20多年过去了,当下,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正逐步成为共识,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过去,不会说普通话一直是少数民族儿童的“人生第一道坎”,进入小学后就成了进一步学习的障碍,甚至严重阻碍他们顺利接受义务教育,使得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尊心、自信心都备受打击,甚至导致厌学辍学,影响他们日后走出大山对外交往、谋生。因此,“学前学会普通话”是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并融入社会最重要的基础,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掌握语言交际工具,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民族教育水平,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更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身份认同。

那么,“学前学会普通话”,到底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怎么教呢?

“学前学会普通话”应当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相结合

目前,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努力按照“一村一幼”的标准,一个行政村至少配备一个幼教点,充分利用闲置公共资源,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教师,每个幼教点配置两名学前辅导员,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对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和普通话教学。

当前,必须把“学前学会普通话”和幼儿园语言教育相结合,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加强教材建设,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学前学会普通话”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幼儿学会普通话的发音,学会普通话的日常用语,听懂普通话的字面意思,学会从本民族语言的常用字词向普通话的转换,不是简单地用普通话的字词句式替代本民族的语言,而是要把“学前学会普通话”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普通话,全面学习汉语的优美、凝练、高雅、深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材建设,重视教材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文学性、思想性,通过文字优美的高质量的教材,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本身的魅力,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不能盲目依赖文字简单粗糙、未经深入推敲的本土教材或园本教材。

“学前学会普通话”应当和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是教育。”他又说:“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为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目的。”

什么是好的语言习惯?用词造句表达准确,句子完整,语气温和有礼貌,尽可能有问必答,不用和少用反问句,语言文明,不说脏话。

“学前学会普通话”需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学会用普通话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需求、情感、想法。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孩子普通话的发音和字词句,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为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只有教师自己具备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修养,才能日积月累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然而,现阶段民族地区幼教点招募的教师基本上是具备一定条件的本地人,教师的语言水平、语言习惯、语言修养仍然有待提高。当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避免以下两个误区:一是为了表示教态亲切,经常模仿孩子的口气,奶声奶气,用很多不必要的叠字,口头语言不规范,不文雅,过于随意。二是在做家长工作的时候,为了树立威信,经常用命令的语调跟家长说话,对话语言缺少平等和尊重。

当前,有关部门必须着力提高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关注教师的语言习惯、语言修养,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普通话的教学水平。教师的在职培训不能仅仅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还应当切实帮助教师积累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促使教师对这些优秀作品烂熟于心,丰富自身的词汇和表达。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积累,如果教师的词汇很贫乏,如果教师对优美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缺少精当的体会和认识,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

“学前学会普通话”应当成为丰富少数民族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凝聚、承载了民族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和意志。在民族地区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说普通话了之后,能够在旅游景点向游客兜售生意,养活自己,甚至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大山,自食其力。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从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开阔眼界并不会让孩子长大以后嫌弃家乡、嫌弃农村——相反,我们是要让孩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试想,孩子从小学会普通话,将来长大以后,即使只是在当地从事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也能通过从小学习的优美诗歌在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中获得诗意和美感,从而使得我们的语言教育意义深远。

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民族地区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是务实、智慧且充满远见的。只有把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教材建设,重视教材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文学性、思想性,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语言水平、语言习惯、语言修养,全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才能切实体现“学前学会普通话”的成效,真正提高民族地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王懿颖,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2期)

作者:王懿颖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