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秋节,很多人会想起月饼、月亮、假期和旅行。
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前几天在北京的积水潭转了一圈之后,蓦然发现,中秋的本质和核心,应该是秋。你看,莲花已结莲子,芦苇已然粗壮,垂柳的叶子,也开始染黄。《秋趣》 黎青/作
“秋”字怎么写?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左边一个禾字,右边一个火字。“禾”代表庄稼,“火”又代表什么?用现在的话说,火烧庄稼,就是烧荒的意思。庄稼收割之后,再把没用的秸秆烧掉,以使土地更加肥沃。
甲骨文中,“秋”字的形状像一只蟋蟀或蝗虫。因为了到这个季节,正是蟋蟀最为得意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唧唧喳喳争相发声。蝗虫也在秋季里异常活跃,个个吃得肚圆脖粗。因此古人就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做“秋”。再加一把火,可以烧死蝗虫。
《秋声》 吴元/作
秋天在哪里?有人说,秋天在那绯红的枫叶里,秋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这些都是城里人的视角。其实,真正的秋,不在天空而在地上,不在城市而在乡村,不在山间而在田野,不在清闲而在忙碌,不在歌唱而在行动。
有农谚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忙在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到了现代,也有人把秋收、秋耕、秋种,称作“三秋”。抢收,抢耕,抢种,就是一个字:忙。
处暑割谷,白露砍高粱,秋分种小麦,霜降刨红薯。也就是说,处暑节气一到,就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到了秋分,则达到忙的高峰。二茬的玉米还没有熟透,就急急地收割,以抢时播种冬小麦。这种紧张的劳作,起早下地,中午也不回家。两块红薯一个萝卜,就是午饭,吃完接着再干。哪有心思赏月?哪有闲暇恋爱?哪有工夫旅游?
《山叶红时觉胜春》 牛力/作
秋之最大喜悦,在于收获。眼看着一捆捆的高粱,一筐筐的玉米,一袋袋的花生,一堆堆的红薯,接连不断运到家里,堆满院,码满房,装满囤,谁的心里,不喜上眉头?
这种快乐,城里的文人是感受不到的。你看他们的笔下,多是这样的文字。杜甫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李白说:“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当然,不是每一块土地都有收获,也不是每一处秋天都有风景。前几天看到一条视频,一个农民站在一片被水淹过的花生地里,不住地哀叹:“完了,完了,这一年白干了。”由此可见,即便是在秋天,也会有人欢乐有人愁。为此,我们确定的发展目标,就是共同富裕,让乐者越来越多,愁者越来越少。
中秋之秋,是收获之秋,也是快乐之秋。因为贫穷的日子,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一曲高歌一樽酒,全民同钓江河秋。有人钓到了成长,有人钓到了进步,有人钓到了智慧,有人钓到了财富,有人钓到了爱情,有人钓到了幸福。人人在奋斗,年年有中秋。这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留下了闪光的脚步。
文章/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