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应运而生造句】清华张美兰:从语言发展的视阈看当今的网络新词新语

我们语言生活中的年度活动——《汉语库存2016》最近公布了年度单词选择结果。

在网友关注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评选中,“友谊的小船怎能说翻就翻?”“洪荒之力”“先定个小目标”“厉害了我的哥”“蓝瘦香菇”等纷纷入围。这些新词新语充分体现出语言在生活中使用及其影响。

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社会进入了“全民造句”时代,创造新词新语已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普通民众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创造自己的用词,使用自己的个性用语。那么,如何来看待当今的这种语言现象呢?


1. 语言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特点,新词新语也不例外

人类语言的最早形态是简单的音节,音节是语言中可以表现语词的单元,人类用耳朵可以自然分辨出来的语音单元,作为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音义结合体,从单音节词到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语词,词语在不断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形成新的观念体系,如此,新词语自然也就产生了。词汇是语言表达中最能直接反映时代的语言要素,新词是时代发展的烙印,每个时代人们总是会用词汇来反映自己对所处变化时代的认识。词汇就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例如生活中出现了一批以“微”微命名的新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微创等等,“微”成了一个流行的语素,“微生活”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

一个正常的社会它的词汇系统几乎处于每时每刻不间断词语更替状态。词汇一直在增量更新着,因此词汇是相对开放的领域,新词新语是其新兴力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语言的使用是动态的、变动的、灵活的。使用者不一,使用场合不一,使用时代不一,有因文化、职业、性别、年龄不同而发生的社会性变异(含网络社会的网络词语),有地域不同的异地词语变异、时代不同的历时词语变异。因此,词汇的变异是很自然的事,不变才不可思议。


2. 网络化传播、通俗化表达、全民化共创、个性化立意,甚至炒作性助推,是当前汉语新词新语呈现的态势

当前世界各国语言,包括汉语,凡是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经济蓬勃发展,人们思维极其活跃的状态,都会形成大量新词新语,而相对封闭的社会共同体,社会变化不大,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也不活跃,则新词新语就会较少。像中国地方的一些方言数百年变化较少,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农业文明长期维持着地方社区的稳定性,较少和外界接触,较少接纳新生事物,所以多少年乡音不变,语词的意义也长期稳定。这种情况说明语言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个规律适用于世界语言的发展趋势。汉语新词新语的产生和使用恰恰反映了这个规律。因此,对于流行词语的掌握和运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一个社会公民与社会变化的关联度。一个不能理解和掌握新的流行词语的人往往被视为落后于社会变化,而这种评价是许多人不愿接受的,因此新词新语的运用成为必然结果,也促成新词新语的流行。例如“给力”、“中国梦”、“正能量”以其清新的理念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日渐成为主流新语之一。“众创”一词则在全民创业潮背景下应运而生,融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潮流。“小目标”却成为一种率性洒脱且充满自嘲的平民化表达,深入我们的生活。


3.词汇的民族性、稳定性是词汇的主流特点

汉语为13亿多中国人使用,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民族性。词汇的主流特点是稳定地为人们所使用,为大家所理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新词新语虽然大量出现了,必须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对民生的深层理解,否则它们在流行一段时间后就不流行了。因此,应对新词新语,在万众参与新词新语的时代,生活在活的语言世界里,提升全民语言表达素质是全民语言的基础。语言本身要有理性,首先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有语言素养的人,一个对母语有透彻认识的人。懂得母语的人,才能解释母语。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出现变异表达,语言变异是绝对的。我们没有规定的权利阻止变异的发生。但我们应该主动去捕捉这种平常的语言现象,解释如何会发生这些变异,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的,需要我们去解释。

词汇是每个人个体表达个人情感的用语,这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群体里使用,切合了特定场合。例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失恋时难受得想哭是小伙子的真实写照,而这种地域发音和这种微博视频传播平台迅速使“蓝瘦香菇”自然发酵流行起来,但声母n、l混淆,k、g相混,调值不分,传播的是混淆的语音。这种以谐音、游戏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词语,也许经不住时间的洗礼就退出历史舞台。“童鞋”“大虾”等即属此类。目前有些新词新语完全是套用英文,中英夹杂,显示说者的洋腔洋调,实质上反映了社会流行的虚荣和势利,而让这样的词语大量流行,又会通过语言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要慎重对待。


4. 网络语言必须规范使用,文明使用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但词的构造和其他方面的存在的种种缺陷可能遭人诟病。对此,我们不能对新词新语持排斥态度,但也不能无限包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推动符合汉语内在规律的新词新语的创造和流行,推动其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成部分。规范要求语言对同类事物的表达采用同一的表述,不能因为甲人、甲地、甲事物是一套,乙人、乙地、乙事物是一套,应该建构同一平台。对此,不符合规律的要规律化,不符合习惯的要理性化。例如汉语中“赞”多表示表达了赞美、赞赏、赞扬等具有肯定、喜爱情绪,“点赞”一词,深受欢迎。但“小伙伴”在一些方言区、大学校园里相当于“小弟弟”,语源不雅,不应收录。2013年流行语“小伙伴都惊呆了”就是因为“不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而落选。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交际需要文明,需要格调高雅、健康向上。最近,新华社公布第一批新闻媒体禁用词,规范了部分语言在媒体上的使用,“蛋疼”、“屌丝”等词语因不雅而禁用。国家在2013年制定了让文明的语言在网络文明中传播,遵守网络文明公约。用文明的语言传递自己的思想,共同维护网络流行语运用的良好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职。

总而言之,无论网络,还是书面,或口耳相传,流行词语的传播载体,对于新词新语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决定一个词是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中的人,即新词新语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具有创造新词表达新的社会现象,及其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强烈表达冲动,才是新词新语流行与否的核心原因。“汉语盘点2016”既是对汉语新词新语的盘点,实质上是透过这些新词新语,审视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热点变化,产生了哪些热点话题。这个盘点其实是丈量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温度计,其意义是深远的。


作者简介

张美兰,女,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员等。曾在《中国语文》、《语文研究》、《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近代汉语研究》、《韩汉语言研究》、台湾《中山人文学报》、《清华大学学报》、《中国21》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关近代汉语研究、禅宗语言研究、明清世界汉语研究、北京话方面的论文110余篇。

本文由张美兰教授授权发布,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