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柏拉图式爱情”成为人们口中经常描述爱情的词。
其大致意思是,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精神上的纯洁爱情,反对肉体的接触和欲望。人们常常将其与异地恋、网恋等等所谓的“精神恋爱”相联系。稍微熟悉古希腊历史,或者柏拉图思想的人,也会认为是男性间的同性之爱。但事实上,这是对柏拉图关于“爱”哲学思想的一种曲解。最早提出“柏拉图式爱情”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者”马尔西利奥·费奇诺。他认为爱情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渴望与思慕,这也使得后世一提到“柏拉图式爱情”就想到了精神恋爱,认为这是柏拉图所提出的爱情模式。其实,柏拉图对于“爱”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同性或异性之爱。并且将爱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认为“爱”是对“美”或“善”的永恒追求。接下来,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和了解,古希腊大哲学家所认为的“爱”,究竟是什么?
雅典学院
一.一场关于“爱”的酒会
柏拉图对于“爱”的观念,大多表现在他的著作《柏拉图对话集》的《会饮篇》中。柏拉图通过酒会上,众人对于爱与爱神的讨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这场酒会,其实是一场庆功宴,悲剧剧作家阿伽通为了庆祝自己的作品获奖,特别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庆祝。举行完仪式后大家围在桌边,却都犯了难,原因竟是酒量最大的包萨尼亚、厄里克希马库斯与阿伽通昨天晚上已经宿醉,现在仍晕晕乎乎,无力再狂欢一晚。于是众人提出,通过讨论问题来消遣聚会的时光。修辞学家斐德罗表现得十分积极,他指出,诗人们、智者们对于各种神灵都有赞颂之语,但对于伟大的爱神——爱若斯,却从无一人赞扬过。他提议,这次酒会就用来为爱神祝颂词,大家一起讨论爱神与爱。于是,一场伟大的关于“爱”的酒会,就在古希腊的智者间展开。
古希腊陶瓶上的酒会图画
斐德罗、包萨尼亚、厄里克希马库斯、阿里斯托芬、阿伽通、以及苏格拉底,六人依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由浅入深的表述,其实也正是柏拉图思维逻辑的进展和思考的深入。整个酒会的讨论有三个阶段,首先斐德罗、包萨尼亚、厄里克希马库斯三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讨论了爱的对象和爱的差别。之后,阿里斯托芬、阿伽通两人将对话深入,讨论到了爱的品质。最后,苏格拉底将对话引导向最高潮,他不仅反驳了阿伽通的观点,更是将“爱”从具体上升为抽象,从单一的爱中,概括出了爱的本相。
二.高尚与卑鄙的爱
前五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他们在讨论着有差别的爱,也就是高尚与卑鄙的爱。而这种爱,又与同性之爱与异性之爱相联系。这其中,包含了许多我们当今对“柏拉图式爱情”的理解。
“一个年轻人最高的幸福无过于有一个钟爱自己的情人,情人最高的幸福无过于有一个年轻的爱人”。古希腊盛行男子同性恋的风气,其中,年龄较大的男子钟爱年龄较小的少年,前者则被称为情人,后者被称为爱人。情人与爱人的关系十分复杂,他们可能是师生关系,有可能是朋友关系,总之相互爱慕与欣赏。这种同性恋风气盛行的原因大概与古希腊社会,女子地位低下,较少出现在公共事务中,以及男人们的并肩战斗所培养的情谊相关。
在这样的情人与爱人的关系中,较为年老的一方实则起到了对少男的教育作用,引导他们获取道德与知识。例如苏格拉底和阿尔西比亚德,两人年龄相差巨大,但阿尔西比亚德仰慕苏格拉底的才学,便将其奉为导师与爱人。而女性则缺乏知识,在公共生活中缺乏话语权,对于看重精神“美”,以及思想道德交流的古希腊人来说,同性之爱在精神生活中自然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帕特农神庙
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同性之爱非但不可耻,更是高尚美好的。在酒会上,阿里斯托芬讲了一个神话故事,为同性之间的情感提供了依据。他讲到,在很早以前,世界上存在第三种人类——阴阳人。他们由月亮所生,所以兼具了太阳所代表的男性,与大地所代表的女性的特点。由于他们精力旺盛,身体强大,竟然企图寻找通天的道路与诸神战斗。这惹恼了宙斯,一气之下,宙斯将他们都劈成了两半。于是,曾经的一个人便变成了两个,但这一半却时常思念着另一半,不断地追寻着自己另一半。这之中便有许多结合,男性之间、女性之间与两性之间。在阿里斯托芬看来,男性之间的结合是最高尚的。因为,两个男子必然是最具有男子气概的,也是最为优秀的,才会相互吸引,他们在政治上雄才大略,在另一半上也会寻找与自己相同的男性。这个神话无疑给了男性之爱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寻找自己的完整,也赋予了这种感情高尚的品质。
共同战斗的古希腊士兵
男性之爱虽然也有肉体的因素,但更多时候被看作“精神之爱”。因为这种吸引更多是出于对方的品质道德,而不是肉欲。这种情感将情和道德品质的追求合二为一,也便是阿里斯托芬所讲的,两人的灵魂便召唤他们的结合。与此相反,异性之爱,在古希腊人看来,只是卑鄙的肉体之爱。他们认为,男女之间的结合,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的本能行为,但却不是真正灵魂上的爱慕。所以,这两种爱情在古希腊常常同时存在,一个来追求精神上的交流,一个只是为了繁衍自己的血脉。高尚的爱是钟爱优美品德的情人,而下等的爱则眷恋于肉体而非灵魂。
但这,并不是柏拉图对于“爱”观念的终点,从同性的“精神之爱”中,酒会上苏格拉底道出了爱的本相。
三.爱神的隐喻——对“美”永恒的追求
苏格拉底发言之前,用他那特色而又近乎令人讨厌的方式,反驳了阿伽通认为爱神是完美无缺的论断。接着,借用一位名叫狄欧蒂玛的女子之口,他讲述了爱神的来历——对“美”永恒的追求。
爱神是爱着美好的东西的,但一个人所爱的,正是他所缺少的、没有的东西,那么爱神不正是缺乏爱吗?如果爱神并非完美,那么他又是丑恶的、坏的东西吗?显然并非这样,那么爱神到底是什么?这或许要从爱神的诞生讲起。
在一次诸神的聚会上,丰饶之神波若因多喝了几口琼浆而昏昏睡去。此时,贫乏女神贝尼亚路过,她十分贫乏,所以想和波若生一个孩子。于是他们结合在了一起,并生下了爱之神——爱若。就是这样,爱若结合了丰饶和贫乏的双重特性。他时而像他母亲一样,不修边幅,赤着脚,无家可归,这世间的美好仿佛他都不曾拥有。但他又继承了其父的属性,总是会时常活跃起来,寻求着世间美好的东西。纵使他会常常失去一切,但他永不放弃。原来如此,爱神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东西,他不是一般的神,他是一个精灵,一个介乎于人和神之间的东西。就像被爱者和求爱者的两面,爱神自身就是介于美—丑、善—恶、有知—无知之间,是丰富和匮乏的统一。爱是对于“美”永恒的追求!
柏拉图
我们常常所感受和追求的,或许是一个“美”的形体。但却不能停止于此,如果继续往前走,会从这一个美,发现一个类型的美。从一个类型的美,不断接受“爱的教育”,会发现所有的美,最终,我们所爱的,其实是“美”以及“善”本身。从人生的最初阶段,我们可能会对首饰、财宝、容颜美好的少年神魂颠倒。跨入下一个阶段,他们或许会变得不值一顾,发现他们中所共有的一种精神,这时男性之间的“精神之爱”变得更为重要。但到了最后,当我们发现所有美好事物背后,那纯粹的、地道的、不折不扣的美时,这种超越了个体事物的“爱”,成为对于美的本身心向往之时,我们也懂得了什么是爱的真谛。
古希腊诸神
不同于神,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肉身终有一天要灰飞烟灭,那么如何使得自己的“爱”永恒存在下去呢?宴会上,苏格拉底也给了我们答案。对于“美”的追求使得我们渴望将其传递下去。男女之间的本性上的结合,便是肉体上的延续。更高一个层次,对于品德、名声、高尚荣誉的延续,则需要我们追求知识,并留下为后人所敬仰的成就。比如荷马留下的不朽诗篇,梭伦制定的伟大法律。到了追求美本身时,自己便与美和善融为了一体,灵魂会永垂不朽。
文史君说:
正如酒会上苏格拉底所说:“美者并不表现于一张脸,一双手,或者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也不是言辞或知识,更不是在某某处所处的东西,不在动物身上,不在地上,不在天上,也不在别的什么上,而是那个在自身上、在自身里的永远是唯一类型的东西。”
看来,我们是误解了柏拉图。受到他“理念论”的影响,我们自然而然认为所谓的“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理性的“精神爱情”。事实却并非如此,他心中的爱甚至可以让人奋不顾身。柏拉图并不反对肉体之爱,甚至一定程度倡导“同性之爱”。但这绝不是他对于“爱”这一情感理解的终点。他的爱,早已超越了具体的情感,到达了对于美与善的永恒追求。而这样的追求,在今天这样一个情感泛滥的时代,或许会给予我们一个永恒的方向。
参考文献:
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涂江波:《“柏拉图式爱情”辨正——基于对〈会饮篇〉的文本解读》,《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