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派新闻首席记者邹娟首席记者张辉记者于开凯邹家文
宋一宁设计
防疫无国界。
在上海,外国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成常态。他们有的是“翻译官”,有的是“体温测量员”,有的是美食担当,有的是国际“Tony”,还有的是混血萌娃……
他们不仅温暖这座城,更带来战胜疫情的信念和力量。
玉兰花下,同向而行。
德国志愿者锣塔:从投喂家乡肉丸子到变身“大白”
3月19日,德国人锣塔(Sysk Lothar)第一次穿上“大白”服,在自己居住的小区,辅助核酸检测和维持现场秩序。
“让我们一起战斗,让病毒没有机会。”当天中午,他迫不及待将上午的经历发在朋友圈。
“这让我对医务人员和‘大白’们充满感激。他们真的很辛苦,中间有一度我想上洗手间,但我对自己说,不可以,我要等工作完成,等所有人核酸检测结束。我只是偶尔的服务,那些日日夜夜奋战的人,真正可敬可佩。”锣塔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锣塔穿着防护服做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锣塔在疫情期间做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没有比帮助到别人更快乐的事情。”事锣塔在上海张江生活和工作已有十几年。现在,身为威迪艾斯灾损预防有限公司首席代表,锣塔也已经是注册志愿者,一有空闲,便活跃在各个志愿者岗位。
锣塔在疫情期间做起了体温测量员。受访者供图
说起来,他的成为注册志愿者,也是因为新冠疫情。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锣塔和妻子在家看着各种防疫的新闻报道,突然萌生一个想法:疫情中的互助尤为可贵,虽然我们出不去,但是我们可以做些小食,送给身边的人。
锣塔和妻子最先想到的是备受欢迎的肉丸子,按照家乡的配方,锣塔夫妇做出第一批,送给小区管理者、保洁员、环卫工人……慢慢的,鱼、蛋糕、牛排……各种自制美食都进了他们的分享菜单。
锣塔夫妇的美食投喂。受访者供图
锣塔说,在德国有句谚语:“如果你对着森林大喊,森林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你”,意思是,对别人好,别人同样也会对你回以善行。
“我不期望任何回报,但我得到了很多回报。 比如一个微笑, 一个幸福的脸庞。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这鼓励我继续作为志愿者奉献社会 。”锣塔说,那之后,他注册为志愿者。一有空,就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比如疫情期间,帮助大家量体温。有时候,他也自己组织志愿者活动,比如免费为社区提供羽毛球培训等。有一天,他发现碧波路绿化带有不少白色垃圾,便组织20多名志愿者清扫。
“我有机会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工作和生活,还娶了一位很棒的中国姑娘。我从中国学到了很多。”锣塔说道。
老挝志愿者:高校闭环,国际“Tony”是个隐藏的高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校区自3月4日起开始闭环管理,5000余名学生足不出校已半个月。为了满足学生的理发需求,3月16日,2名教职工和5名学生组成“理发天团”,老挝留学生杨福是其中之一。
营业日下午,杨福带着电推子、梳子、剪刀等工具来到大学生活动中心。很快,他的第一位“顾客”来了,是前来体验活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邱杰。听说杨福是“国际理发师”,技术娴熟,邱杰院长点名希望这位“Tony老师”为自己理发。
理发完毕,邱杰对自己的新发型表示非常满意,他感叹道:“同学们技艺之娴熟出乎意料,老挝留学生也积极为大家服务,感觉特别温暖。”
杨福为邱杰院长理发,获得对方点赞。受访者供图
杨福为邱杰理发,获得对方点赞。受访者供图
前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计划营业半小时的暖心理发活动,持续了数个小时。杨福自己数了数,他一刻不停地为18名师生修剪了头发。
来到中国前,杨福就已主动学习汉语,因此理发时没有沟通障碍。执剪前,他总会询问,喜欢什么类型的发型,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什么要求,看着合适帮我修一修,自己设计”。也有学生拿着照片来,希望得到同款发型,这在杨福看来反而更简单些。
“我剪完后,每个人都说,我的技术非常好,还有人问我练了多少年。”杨福告诉记者,他从初一开始学着给自己理发,已有10来年的经验。2019年9月来到上海至今,他没有去过理发店。平时,他也会和留学生们互相帮助理发。
因为早有口碑,组织活动时,有相识的老师希望杨福来报名,他也爽快答应。
理发中,还有学生加了杨福的微信,希望之后有时间的话,向他学习理发技巧。还有师生惊讶于杨福的剪发手法如此熟练,甚至说,“你可以去开个理发店了”。不过,杨福的专业是铁道工程,他和同学们立志成为“老挝詹天佑”,加入到中老铁路的建设与运营维护中。
韩国志愿者:1100余位微信群群主和12岁萌娃都来了
闵行区虹桥镇锦绣江南小区居住着许多外籍人士,其中韩国籍居民超过三分之一。
朴昌柱是一名韩国人,同时也是小区志愿者,这两天一直在核酸检测现场忙碌着,他说:“我是小区的居民,在上海也有20年了,这里就是我的家,我也是韩国籍人士微信群的群主,现在群里有1100多位居民。抗击疫情工作是大家的事情,做志愿者当仁不让。”
朴昌柱(中)在服务。闵行区供图
3月18日清早,在锦绣江南小区核酸检测现场,朴昌柱等几名韩籍志愿者已经早早就位,承担起现场的外籍人士引导和翻译工作。
同样,在虹桥镇名都古北社区,也有一名12岁的韩国籍小志愿者金慜宰。谈及来当志愿者的初衷,孩子妈妈表示,没有想其他的,就是想让孩子锻炼一下,因为孩子爸爸是韩国人,孩子会讲韩语,可以帮助一些韩国籍的居民做好引导工作。
其实,在今天之前,这名小志愿者就跟随爸爸妈妈干起了送快递的“工作”,在送快递的过程中感觉收获很多,学到了很多书本中、学校里掌握不到的东西。金慜宰笑着说,“我今天用到了中文、韩语、英语三种语言,既是帮助别人,也是书本外的实践,觉得非常有意义。”
长宁: 6位外籍志愿者,“排排好”说到嗓子哑
在上海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剑河家苑,有近四千位居民,其中包括约110位外籍人士。剑河家苑居民区书记龚慧妮告诉记者,小区封闭管理以来,街道和居民区建群召集社区年轻志愿者,有余力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入群。
建群不多时,就有6位外籍居民报名,其中一位家中还有孩子要照顾。
3月17日是这6位外籍居民正式上岗的日子,除了1位居家做志愿者担任翻译的工作,其他5位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在雨中坚守岗位。
居家翻译的志愿者负责翻译告居民书等相关内容,方便外籍人士清晰明了地了解疫情防控政策和关爱举措,如居委可以为封控期间需要买菜的居民登记并代购等;在外服务的志愿者们,主要工作包括帮助老年人在健康云上登记核酸检测、维持核酸检测点秩序等。
“一天近六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几位志愿者都很不容易。”龚慧妮对外籍志愿者们印象深刻,“碰到普通话不是那么好的居民,他们沟通非常耐心;碰到有些老年人手机弄不来,他们就直接上手,一步一步帮助他们操作好,很热心。”
她介绍,中文不是很好的几位外籍志愿者,看着其他志愿者维持秩序时说“排排好”,也依样画葫芦地一边说“排排好,排排好”,一边帮大家忙。几位志愿者中文并不顺溜,一天下来却也喊得嗓子嘶哑,非常尽职尽责。
“我们社区租户相对多一点,彼此之间不那么熟悉,还有外籍人士,沟通上还有语言障碍,但他们在关键时候还是挺身而出,说明大家都愿意守护自己的家园,这让我非常感动。”龚慧妮说。
责任编辑:徐晓阳 图片编辑:施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