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起源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过七夕的-
信的《西京杂记》有以下记录。“韩彩女总是在7月初7日缝7孔针,打开衣领,大家都习惯了。
”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关于七夕节的最早记载。但其实《西京杂记》作为一部小说集,不足以作为史料证据。更可信的是东汉的《四民月令》,最早记述了百姓在七月七日曝晒书籍,衣物的习俗。-古人为何祭织女-
织女星是七月纺织之月的标志星,被视之为天上的织女之神,也是满天繁星中唯一一颗属于女性的亮星。古代女子祈求她能够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思,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织物,并给人间女子带来祝福。
-七夕的17种习俗-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衣晒书,供奉磨喝乐(小泥偶),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针者则输巧,互相赠送以示友情,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
七夕的习俗
对月穿针
顾名思义,就是姑娘们在月光下穿针,以最先穿过去的为巧。这就是穿针乞巧。与之配套的还有喜蛛验巧和投针验巧。前一个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看它有没有结网,结得密还是疏。
供磨喝乐
这种小泥偶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宋朝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后来的磨喝乐越来越精致。甚至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以彩绘木雕为栏座,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用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造价可高达数千钱。
听悄悄话
乞巧节可是名副其实的女孩儿节,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用花草染指甲,花艇泛舟,夜深人静之时,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美满爱情。古时的男孩子竟也不闲着,但他们拜的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魁星,也就是魁首。它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因此会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吃什么
-巧果-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很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配上时令瓜果,一边观星,一边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酥糖-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在七夕会制作一些代表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又称“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巧巧饭-在鲁地,七夕这天要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把一枚铜钱、一个顶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顶针的手巧,吃到红枣的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