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意味深长造句】如果连起跑线都不知道在哪里,那么定那些目标有何意义?

一夜的读书笔记(46/365)

90后现在做父母的可能也已经不是少数了,但是90后的教育观念有进步吗?(莎士比亚)。

这个数据不得而知。

但是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延续着老一辈人的观念:小时候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孩子,等上学了再自己去带。

殊不知,这已经给自己的孩子埋下了一颗不知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炸药弹”

曾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有一个相似的童年

曾发誓自己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遭受跟自己童年一样的遭遇,却不得不像现实妥协——现代“年轻人”(我)的真实写照。

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作为一个工厂普通工人子弟出身的家庭,童年可以算是幸福了。

虽然小时候爹妈为了自己可以有一个好的教育经常加班,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不过现在也非常的能够理解他们。

小时候玩具也买的不少,补习班也上过不少,不过,当时上的课也确实没有什么现在能用的上的,并且基本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还是很感谢爹妈,毕竟他们已经给了我最好的。

但是,我也不愿意再让我的孩子,接受跟我一样的童年。(毕竟自己长大一点其实跟爹妈关系也不怎么好,尤其上了大学更是惨淡,不过毕了业倒是已经能够理解爹妈,现在也跟爹妈能好好交流)

有时候就在想,如果当初,爹妈也能像现在多跟我交流交流,或许生活又是不一样的一个样子……

咳咳,回归正题。

不让隔代带孩子,不仅仅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加强自己与自己孩子的感情。但是,不让带并不是说不让他们见。只是说不能让他们主要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教育权还是主要看父母和他身边的人。

数百上千万的学区房,抵不上三年的悉心陪伴

当下的一个房产市场,好点的学区房动辄百万,稍好一些的更是千万报价,更别提那难搞的资质问题。

可就是这样的市场下,大多数家长情愿“为了孩子”去买那些学区房,也不愿意多花出一点时间,多陪一陪自己的孩子。

非得等到孩子要上学了,或者说给他们报更好的补习班,找更好的老师,更好的环境。

诚然,这些都是重要的,但是,为什么不限想一想,多花一些时间陪一陪孩子,让自己,就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多多交流……

以前经常听家长们说“孩子呀,要早点上学,早点学这个,早点学那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起跑线就是这最为关键的“前三年”

今天听书,有一组数据非常的有意思,

在13-36个月的孩童当中,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会听到4500万个词汇。而接受社会福利的家庭,只有1300万个。其中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掌握词汇1116个词汇,而接受社会福利的家庭只有525个。

(来自《父母的语言》,说的是美国的数据,不过也有着相当意义的参考价值)

这难道不就是起跑线吗?

有时候学的东西多了,不得不佩服一下我们传统的文化,总是有一个词“三岁小孩”,为啥不说二,不说四、五、六……这个三的含义,可真的是意味深长。

虽然这当中也包含了组词造句的方式,以及各种词汇的运用不同。但是词汇量的累计,是最为重要的。

当然了,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如何与孩子交流的“3T法则”,还有着各种的婴儿向语言。

这些十分细致的东西在这里就不做多讲,有兴趣可以去查询此书做更加具体细致的学习。

大多数时候的我们,不过是在路上忘了自己出发的目的

出来工作一年多了,却发现自己的路越走越偏,跟自己当初的目标差距非常大。

这个原因,好像找到了又好像没找到。

知道自己没有给自己日常作总结,却不知从何做起。

知道自己孤独缺乏动力,但是动力的源泉却很单一,不知如何补充。

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却又想不清楚做到了这些又能如何,在目标的门口徘徊无法前进……

人生大多数时候的事,好像都是这样。

就像教育孩子,明明期待自己的孩子要比自己强,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却连起跑线在哪里都不知道,总是在失去最佳时机的时候才开始挽回自己失去的东西……

从来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寄托于自己的努力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好。却没有想过,我直接对你的帮助究竟有多么的重要……

于其寄希望于他人,不如打实自身

不论是未来教育,亦或是自身发展。

于其寄希望于自己去“让”别人去做什么,已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不如让自己努力达到某个地步,由自己与“他”一齐去实现这个目的。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