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描写人物的句子】让人物跃然纸上——谈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描写是人物通信写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忠实于新闻办公室,重新反映了与文学作品描写不同的现实生活细节,是新闻记者深入现场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后,在文章中重新表现事件或人物本来的样子,因此,它具有极强的新闻性和现场感,不能进行一点假想和想象,不能说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描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分析任何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可以看出,文章的骨架是叙述性语言,描写则是连接骨架间的血和肉,而使主人翁血肉丰满跃然纸上的要点,就落在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上。

  细节描写与场景烘托

  在某种意义上讲,通讯作品与文学作品有个共性,就是在塑造典型人物的同时,必须有一个典型环境相烘托,离开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在人物通讯中,与主人翁事迹相适应的环境烘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这种烘托用细节描写出来,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意境。

  如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一段这样写:“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呼扇着。”记者通过对风雪铺天盖地、北风尖利、积雪半尺厚恶劣环境的细节描写,衬托出焦裕禄同志拖着被肝痛折磨的枯瘦身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踏着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的顽强坚毅精神,更为后文的“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做了最好的诠注——一个心里装着群众疾苦的好父母官。

  再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产后第五天的深夜抢救蒋大娘的外孙一节已经十分感人了,然而通讯不以此为满足,还在蒋大娘母女夸李医生之后接上一个细节——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了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

  雪花飘盖新旧脚印的细节,把李月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出来,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人物通讯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要在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上下工夫。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精彩的细节,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并使人物通讯吸引读者,强化读者的印象和记忆。

  细节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

  由于通讯描写的直观性,很多人否认在通讯中有人物心理刻画,这是不对的。翻看发表过的优秀人物通讯,不论是新老作者,绝妙的心理刻画比比皆是。这些人物心理刻画不像文学作品中那样,用细腻周详的大段文字进行描写,而大多是用简洁明了的几个字,画龙点睛地对人物心理进行了刻画。

  《中国青年报》1985年10月2日发表的通讯《四季如春的雕像》有这样一段:

  一天,孙毅陪着桂荣到医院复查,回家途中路过103路沙滩车站时,王桂荣停住了脚步。她仰头注视着站牌上每一个熟悉的站名,北京站、崇文门、台基厂……轻声地念着。忽然她对孙毅说:“好几个月都没摸票夹子了,我好想售几张票。”一辆103路车驶进站台,桂荣上车后便对车上的售票员说:“师傅,您报站,让我来售几张票吧。”尔后拿起了票夹子。她纯熟地一笔一笔地划着,一张一张地撕票,并用低哑的声音微微地说:给你票,请拿好……她用手松动着缠在脖子上的纱布,脸上带着微笑。

  这是已被癌症判了死刑的王桂荣最后一次登车售票。作者用平白的描述,深深地刻画了挚爱着自己平凡工作岗位的王桂荣,此时此刻看似平静实则不平静的心理活动。

  人物通讯有了人物心理细节的刻画与描写,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人物在读者心目中更加丰满、细腻、生动。当然,这种心理刻画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杂沓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和转弯抹角。

  细节描写与人物语言

  大量地使用对话,成为人物通讯中细节描写最常用的方法。使用人物的语言,不仅可以跳跃式地推进事件发展进程,避免过多地使用叙述性语句而使文章陷于呆板,而且能形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给人物下定义式的结论,让读者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去判断和理解人物的崇高所在。同时,文章行文简洁明了,读来轻松自然,目净心清。

  《海南日报》2004年9月10日的通讯《他用生命书写新闻》,就是使用人物语言的最好范例。5600字的文章,共分了104个自然段,其中引用人物语言的有53个自然段,这其中又有35个自然段是用对话直接开头的。

  该篇通讯没有章节之分,简短的自然分段顺势而下,一气呵成。但细分起来,文章描写了主人翁甘远志六个方面的事迹,而且都是用人物的语言引开的。

  “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以下的19个自然段列数了甘远志爱业敬业的忘我工作精神,最终倒在了采访岗位上。

  “我第一次去,吵架了;第二次还去;第三次就和吵架人成了朋友。”用人物对一次艰难采访的讲述,描写了一个优秀记者凭着敏锐的新闻触角,发现了众多有价值的好新闻线索的不懈追求。

  “每次调整跑口部门,我最为难的就是小甘。”廉振孝说,“他跑得好好的,又去换人,真有点不忍心。”作者用17个自然段描写了甘远志是个可以把“冷门”跑成“热门”,把“贫矿”跑成“富矿”的优秀记者。因为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

  “甘师傅”不是甘远志的惟一绰号。阿甘、甘记、甘头条、工作狂、拼命三郎……每个绰号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由来。作者列举了甘远志的六个绰号,用了14个自然段,每一个绰号都由当事人自己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也总是一边写稿,一边听音乐,神情愉悦。”赵红说。最后的10个自然段,从4个方面,刻画了甘远志是一个性格开朗、心存阳光、知礼孝顺的人。作者也得出了由衷的感叹:他是记者,记者太累,他得好好歇一歇;他是记者,记者,在路上。

  善用人物语言,最大的妙处在于使文中的主人翁活了起来,是描写刻画人物思想境界、心态、爱憎、个性的最好手法,言为心声,直露简白,省去了大段的文字叙述,又使得文章文笔简练流畅,字段疏密得当,让人读之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