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销声匿迹造句】东晋山水诗因何而兴起?谈谈山水诗兴起背后隐藏的士人之矛盾

简介:

西晋因八王的混乱和五胡乱华而灭亡,南川的皇族后裔司马耶户在健康上建立了东晋,延续了政权。

不过东晋的形势未必好过之前的西晋,由其统一的南方在初期尚还稍显安定,但被胡人占领的北方却是四分五裂,先后共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可见斗争之激烈。

在如此动荡的外部环境中,东晋内部也深受影响,明争暗斗从未停歇,官场腐败黑暗,民不安枕。但比起混乱的政治局势,东晋的文化领域却是一副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不仅文人间形成的魏晋风度被后世所敬仰,在绘画、诗词等其他方面更是开创了新的风貌,尤其是山水诗兴盛至极。那么我们不禁好奇了,在政治如此混乱的时代里,为何山水诗会兴盛至极呢?

1、东晋山水诗兴盛异常

中国人自古对山水就有着偏爱之情,远在先秦,便出现了描绘自然景观的诗句。譬如《诗经》中的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等等。

不过这些诗句都缺乏对景观的细致描写,山水也不是主要的创作对象,更多的是被当成歌颂或表达情感的陪衬,题材上也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山水诗。

(谢灵运)

后到东晋,康乐公谢灵运开创性的将山水完全引入诗中,词句尽显天下美景胜境,充满无限遐想。按理来说,谢灵运这个人本就好游山玩水,览过无数名景圣地,加上自幼喜爱诗词歌赋,本身又才华横溢,能够融景于情写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等一首首绝美精妙的山水诗倒也不足为奇。

可在同一时期,东晋无数文人都开始将山水当成独立的审美对象,句句诗词写尽山水之美,甚至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比如李颙的"窈窕寻湾漪,迢递望峦屿"这种以纪实写景为主,又如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般杂糅了玄理之趣。

另外,在表达方式上也多有出入,有直观描绘出眼前景象的,如庾阐的"临川叠曲流,丰林映绿波",也有利用修辞手法让读者自行去体会风光的,如王廙的"野晖赫以挥绿,山翠倩以发苍",还有将自己的情绪代入山水中借以抒发的,如湛方生的"秋夜清兮何,秋夕之转长"。

(谢灵运作品)

除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多元化之外,文人们对于诗词造句也多了几分研究。和之前描绘山水的诗句不一样的是,东晋的山水诗更注重写意,用词更精确且流畅,既表达了情感,又能让世人感受到他们眼前的绝世美景,甚至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时之间,漫游山水在士人之间形成一股热潮,山水诗也突然兴盛。在政治和经济水平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数名人志士皆以走出朝野为乐,以山作画,以水吟诗,这种现象也不免引得后人想要去探究。

2、山水诗兴起的时代背景

西晋的永嘉之乱迫使士庶们衣冠南渡,虽然东晋顺利建立,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得以保存,但彼时的中原地带却已不是汉人专属,北方游牧民族三方五次的干扰使得东晋政权几次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恰巧晋元帝又想偏安南方,无意北伐,所以面对北方民族的多次挑衅,总是无动于衷,导致整个社会极度不稳定,人心惶惶。

外患不断,内忧也不少,因为权力之争,东晋险些被内部自行分割。东晋能够得以建立并不是因为司马家族遗留的实力,当时整个皇族都一蹶不振,是丞相王导竭尽全力的将南迁来的中原士族和南方的世家大族联合起来,打着正统皇权的名义支持司马睿登基。

(王导)

如果说这王导忠心耿耿、全心全意扶持司马家族也还好,但恰恰他又是头野心十足的狼。虽说他无心篡位,但在东晋建立之后也开始谋划自己的小集团,力图将朝廷改成自家的王氏。已经称帝的司马睿看到骄横跋扈、一手遮天的王导自然不满。于是私下开始拉拢一些与其作对的大臣以做心腹,后又使计让王导受到排挤和疏远,但这没有想到此举让晋元帝不仅没能成功独揽其权,甚至进一步降低了皇权的权威性。

王导作为东晋的奠基人,他的下台对政权的安稳有着致命性的打击。之前为了让南北士族能够完美合作,他给予了南方士族极大的利益,如今形势有变,南北双方自然无法像以前那般联合,甚至时常发生冲突,统治根基一旦分裂,政权自然难以维稳。

(王导下台)

并且王导在贵族面前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他被冷落之后,不少贵族纷纷对其表示同情,进而对王朝表现出抗议,原本相对平衡的势力突然又出现了倾斜。这对于一个刚建立尚还不够成熟的政权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政治场上的平衡再次被打破。

更主要的是司马睿当初所拉拢的对象并非实力之辈,他们大多阴险奸诈,趋炎附势,无法像王导那样为王朝带来强大的队友,也不具备其辅政之能,以至于后面出现王敦造反的事件后,单凭皇族的一己之力竟然无法迅速解决,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使东晋大伤元气。

东晋的皇权旁落,后期彼此相互竞争的世家大族几乎将朝政完全握在手中,帝位如同虚设。如此动荡的社会背景让许多有志之士看不到王朝的未来,他们也无心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政治上,转而向大自然中寻求慰藉。

3、时代背景决定了士人内心十分矛盾

正是因为东晋政权建立在贵族阶级的支持上,为了稳住这些世家大族,王朝选官实行的是门阀制度,看重门第,官场的大门皆为贵族所开,出身即奠定了一生的前景,无论寒门弟子到底具有多高的才情也只能居于基层,无法爬上更高的层次。

(东晋士人)

在这样一个政治制度的压制下,不少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他们不甘心于当前的现状,渴望通过自己的才能改变命运并在仕途上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彼此牵制的世家大族们都在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底层的文人自然被他们排挤在外,如此残酷的现实给了士人们沉重的一棒,内心不舍但又不得不放弃从政。

受动乱环境的影响和外来民族的入侵,传统的儒教和伦理思想遭到冲击,其在社会上的主流地位也被破坏。但是人们从小接受的大多又是儒学所强调心怀天下和道德至上等思想的教育,当时的社会却又无法给他们提供报以天下的机会。面临这种矛盾士人们只能膜拜老庄思想,放宽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放。

并且东晋所统治的南方区域在当时并不发达,甚至此前一直都是边境和荒蛮地带,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南方本土居民对其又存在一点排斥,士人们内心多少会产生一些落差和不适应。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江南一带的自然景观倒也为山水诗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精神和思想的多重矛盾让士人们内心颇感压抑,面临社会风气中流露出来的糜烂之味,无奈的他们只能将目光对准尚还保留着纯洁的大自然,以制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4、士人将矛盾心情外显出来,浇筑为山水诗

在这些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士人们不再寄希望于能够与现实抗衡,他们开始放弃自己坚持多年的理想,重新寻找精神安顿。与乌烟瘴气的官场和兵荒马乱的社会相比,大自然中的生机勃勃和清静幽雅却显得格外超凡脱俗,又随着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盛行,大肆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鼓励人去发现自然界的乐趣,于是士人们开始借助山水将内心的苦闷表达出来。

(东晋士人)

脱离了繁杂的政局,士人们也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追求新的人生目标和享受在山水间的闲情逸致。隐居山林能让他们真正远离世间的嘈杂,用心去体会自然,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也为他们提供一条能够体面的逃避现实之路,得到一丝心灵上的抚慰。

不过士人们的隐逸又并非真正的销声匿迹,他们骨子里深深刻着的社会负责感和人生价值观无法使其完全抛弃家国真正做到只顾自我。所以即便他们投身到田野竹林间,也仍然想要通过作品和行为来表示对当前不公世道的抗议和内心不屈的气节。

(竹林七贤)

又由于士人们深知官场内部的腐败和黑暗,以及他们在世家大族和权力面前的渺小。所以表达抗议时少有像竹林七贤那样,做出放浪形骸和蔑视法礼的反向行为,更多的是像谢灵运这种借用山水以表惆怅和落寞的委婉之举。

5、结语

从政治的视角来谈东晋的社会和国情,确实是史上最纷乱和黑暗的时期之一,对于士人的摧残也是前所未有。但如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东晋士人们寄情于山水的行为不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诗歌题材,为中华文化添了丰富的一笔,也促进后人对自然界产生全新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