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人,做事有格局,写文章也有格局。
文章格局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质量优劣、层次高低。提高公文格局,应成为每一个公文写作者追求的目标。今天,结合个人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如何提高公文的格局”。主要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格局的定义及重要性(什么是格局?格局为什么重要?);
二是关于人生格局的解读(什么是人生的格局?人生的格局有哪几个层次?如何提高人生的格局?);
三是关于提高公文格局的几点建议(公文格局体现什么地方?如何提高公文的格局?)。下面,依次进行:
一、关于格局的定义及重要性
1.什么是格局?我们先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理解。格,即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亦即格式。局,即棋盘,亦即布局。合起来,格局,就是结构式样或格式布局。其本意,是指某一事物的图案或形状,延伸到做人、做事上,就是人格品格、气度气质、胸怀胸襟、眼界眼光等。另据百度解释,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时间或空间格子内所做事情的结果。简单点说,格就是认知程度,局就是认知范围。合起来,格局,体现着一个人对自身以及外物的观察能力和洞察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水平、层次、境界。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结合这两种解释来看,格局,体现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和胸怀。其中,认知是载体、方式或渠道,人格胸怀是本体、内容和措施。人格胸怀,要靠认知来体现,有什么样的人格胸怀,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认知能力。
2.格局为什么重要?关于格局的重要性,有很多的阐述。我这里列举一部分,诸如:“有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有怎样的命运”“有大格局就有大方向、大器量、大志向”“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谋大事首重格局”“成长问题关键在于自己给自己建立生命格局”“审格局,决定世之枯荣”“大格局者不因环境不利而妄自菲薄,不因一时失意而自责自卑;小格局者往往因一时失意而怨天尤人,因一点挫折而一筹莫展,看待问题往往一叶障目”“格局,代表着一个人的能量或能量场,格局大,其形成的能量就大,能量场就强”“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翱翔”“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一个人的格局开阔了,脚下的道路自然宽广许多;一个企业的格局开阔了,商海的沉浮定会从容不迫;一个国家的格局开阔了,终将以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等。这些阐述,从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格局对于一个人的极端重要性。通过这些论述,再一次论证了格局的定义:气度、气质、气场、气魄,心胸、胸怀、胸襟,眼光、眼界、见识,方向、目标、志向、境界,等等。
二、关于人生格局的解读
1.什么是人生的格局?所谓格局,集中体现为人生的格局,即为人、处世、做事的格局。文章的格局,也要靠人生格局来体现和外现。理解了人生格局,具备了人生格局,就能写出文章的格局。因此,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人生的格局。这里,我们借助几则故事,来进行形象地阐述。
故事1:《一棵石榴种子的三种结局》放到花盆里栽种,最多只能长到半米多高!放到缸里栽种,就能够长到一米多高!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种,就能够长到四五米高!
故事2:《上帝和乞丐的故事:摒弃只为口粮奔忙的生活态度》上帝看一个乞丐可怜,就到乞丐面前对他说:“给你1000元,你会怎么用?”乞丐说:“买一部手机”。上帝又问:“给你10万元,你会怎么用?”乞丐说:“买一部车子。”上帝又问:“给你100万元,你会怎么用?”乞丐说:“买下城里最豪华的地段”……
故事3:《三个工人砌墙的故事》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故事4:《欧阳修蓄势待发的故事》欧阳修,在他起势之前,大家喜欢的是西昆体的诗,他不喜欢,可是不喜欢他也写,等他先通过科举再为官主政,一步步走到自己主持殿试的时候就有办法了,他鼎力改革文风,成就了曾巩、苏轼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格局在哪里?我不喜欢你这种文体、空洞无物的文章,我喜欢韩愈那种说理透彻的作品,但是我先按照你们的想法写,等到我可以主持殿试的时候我就按我的想法来取人、来改革,这就叫有格局的人。他的格局就在于内心有余地、可以回旋,蓄势待发,而不是怨天尤人。
故事7:《西点军校的校训》西点军校第五十七届校长哈根贝克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记者采访他,他告诉大家:“我们不仅为美国培养了三千七百多名陆海空将军,更重要的是我们为美国商界培养的CEO总数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所商学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西点军校的校训是“国家荣誉责任”,请看,这个校训中有关乎自己的吗?没有。这就是格局。格局决定了西点军校的学生们是爱国的,是准时的,是守纪的,是严格的,是正直的,是刚毅的……种种品格无论对从事军事活动、从政还是经商,全部都需要,无一例外。
故事8:《打不倒的邓小平》能够承受是有格局的表现。真正来讲,有能力的人,能够承受起伏的人,才是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谁最典型?我不说马云了,他是其中之一,还有谁?邓小平,三起三落——他是被打倒再重新站起来,是被关进监狱再放出来工作,三起三落那是多么不容易,他被西方媒体称为“打不倒的小个子”。
故事9:《小和尚卖石头的故事》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父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块大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菜市场上人来人往,人们很好奇,一家庭主妇走了过来,问:“石头多少钱卖呀?”小和尚伸出了两个指头,主 妇说:“2元钱?”小和尚摇摇头,家庭主妇说:“那么是20元?好吧,好吧!我刚好拿回去压酸菜。”小和尚听到:“我的妈呀,一文不值的石头居然有人出20元钱来买!我们山上有的是呢!”于是,小和尚没有卖,乐呵呵地去见师父:“师父,今天有一个家庭主妇愿意出20元钱,买我的石头。师父,您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吗?”禅师说:“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博物馆去,假如有人问价,你依然伸出两个指头; 如果他还价,你不要卖,再抱回来,我们再谈。”第二天早上,在博物馆里,一群好奇的人围观,窃窃私语:“一块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价值摆在博物馆里呢?”“既然这块石头摆在博物馆里,那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窜出来,冲着小和尚大声说:“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没出声,伸出两个指头,那个人 说:“200元?”小和尚摇了摇头,那个人说:“2000元就2000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小和尚听到这里,倒退了一步,非常惊讶!他依然遵照师父的嘱托,把这块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父:“师父,今天有人要出2000元买我这块石头,这回您总要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古董店去卖,照例有人还价,你就把它抱回来。这一次,师傅一定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第三天一早,小和尚又抱着那块大石头来到了古董店,依然有一些人围观,有一些人谈论:“这是什么石头啊?在哪儿出土的呢?是哪个朝代的呀?是做什么用的 呢?”终于有一个人过来问价:“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依然不声不语,伸出了两个指头。“20000元?”小和尚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惊 讶地大叫一声:“啊?!”那位客人以为自己出价太低,气坏了小和尚,立刻纠正说:“不!不!不!我说错了,我是要给你200000元!”“200000 元!”小和尚听到这里,立刻抱起石头,飞奔回山上去见师父,气喘吁吁地说:“师父,师父,这下我们可发达了,今天的施主出价200000元买我们的石头! 现在您总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禅师摸摸小和尚的头,慈爱地说:“孩子啊,你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好像这块石头,如果你把自己摆在菜市场上,你就只值20元钱;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博物馆里,你就值2000元;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古董店里,你值200000元!平台不同,定位不同,人生的价值就会截然不同!”
故事10:《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渭的“格局”。
故事11:《家庭妇女买衣服的故事》有一家庭妇女,一天她买了一件衣服,回头习惯性地跟邻居显摆,却发现同样的衣服,邻居比她少花了20元钱,于是她耿耿于怀数天。这人的格局就值20元钱了。
故事12:《乞丐乞讨的故事》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故事13:《人生的棋局》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在人与人的对弈中,舍卒保车、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棋局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有着先予后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的棋手。人生这盘棋,首选要学的不是尔虞我诈的小技巧,而是天下为公的大布局。通过上述13个故事,我们应该能基本把握人生格局的丰富内涵。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人生格局就是一种放眼长远和本质的大局观。即能站在高处看、看到长远处,能整体地看、本质地看,能站在历史的时间维度、宇宙的空间维度看,视野宽广、心胸远大、志向远大,不斤斤计较于当前、小利,等等。二是人生格局就是一种善于容忍、具备韧劲的坚毅力。即能包容、容忍、容纳,具备韧劲、坚韧、毅力,先予后取、先舍后得、先退后进,不因一时一事而气馁或束缚,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定位清晰、不达目的不罢休,等等。三是人生格局就是一种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即能始终保持自信、昂扬、乐观、向上的态度,做任何事积极主动,保持饱满的激情、充足的干劲,具备强大的正能量,等等。回过头来看上述13个故事。
第1个故事中石榴种子,放在盆里、缸里、庭院等不同的位置,其结局不一样,体现着大局观。把自己定位于多大的时空,就能有多大的成就。第2个故事中那个乞丐,摒弃只为口粮奔忙的生活态度,体现着大局观和进取心。不要执着于当下低级的物质享受,应放眼更高的精神享受。而故事11中斤斤计较于邻居买衣服便宜20元的家庭妇女、故事12中嫉妒比自己讨饭讨得多的乞丐,则刚好相反,只放眼于当下,只看到眼前,所以家庭妇女的格局只值20元,嫉妒他人讨得多的乞丐将会是一辈子的乞丐。第3个故事中的三个工人,虽然都是砌墙,但三人的眼界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志向不一样,体现着大局观和进取心。做在当下,思及长远,为了未来的梦想而做好当下,在做好当下的基础上去成就长远的梦想。第4个故事中的欧阳修,就是能容忍、包容,先退后进、先舍后得、先予后取,鲜明地体现着坚毅力。要像勾践卧薪尝胆一样,能够受一时的委屈,在容忍委屈中逐渐地奋进、成长,进而改变受委屈的命运。第7个故事中的西点军校校训“国家荣誉责任”,没有立足于培养杰出军官的军事学校定位,而是放眼于培养国家栋梁的优秀人才,其目标宏大、志向远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体现着大局观。第8个故事中的邓小平,三起三落而不屈服,和第4个故事中的欧阳修有些类似,是勾践卧薪尝胆式的人物,坚韧、坚忍、坚毅,体现着坚毅力。第9个故事中的小和尚卖石头,摆在菜市场上卖,就只值20元钱;摆在博物馆里卖,就值2000元;摆在古董店里卖,就值200000元。类似于第1个故事中石榴种子的盆里、缸里、庭院,有什么样的目标定位、什么样的眼界胸怀,就有什么样的结局,体现着大局观。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第10个故事中的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烙饼的格局,应放在放大“锅”上,通过放大烙饼的“锅”,来放大自己的格局。这个“锅”,就是我们的思想、眼界、胸怀。每个人都是一个烙饼,千万不要被自己的“锅”所限制,想着去寻找更大锅,而不是在现有的锅里去安度一生。这体现着大局观和进取心。第13个故事中人生的棋局,应保持“先予后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应具备“天下为公的大布局”,常常要先退后进、以退为进,常常要放眼全局、思及后来,体现着大局观和坚毅力。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格局=大局观+坚毅力+进取心。若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理解,格局=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一个有格局的人,应具备着大局观、坚毅力和进取心,应具备着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
2、人生的格局有哪几个层次?既然是格局,就有大小、高低之别。为帮助大家更全面、透彻地理解人生的格局,我们从层次的角度,来解读人生格局。下面介绍6种人生格局层次的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方式:看不见—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从眼界角度】
(1)零度格局:“盲众” (即“看不见”)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故经常大呼“毁三观”。
(2)一度格局:“逐利者” (即“看自己”)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3)二度格局:“理念人” (即看“天地”)目标:“理念人”(man of ideas)的概念源自为刘易斯 · 科塞的著作,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地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的,并且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
(4)三度格局:“至善之人” (即“看众生”)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的目标。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富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阿尔贝特·施韦泽)。如果我们从人群中随机抽取 1111 个人,那么有可能,其中 1000 个人是盲众,100 个人是逐利者,10 个人是理念人,而还有1位是至善之人。正如伟大的史怀哲所说: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第二种分类方式:宽容之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敬畏之心【从心灵角度】
(1)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如同信仰和宗教,那份虔诚任风摧浪移不可动摇。商家讲求诚信,朋友讲求诚心,情人讲求诚意,为什么要这样呢?由于世风日下,这些本理的东西也要拿出来讲了,缺之所以求之。假如每个人都对规则、条律、伦理拥有本能的敬畏,在商言信,在职言公,在群言理,在情言忠,这世界将是何等美丽。假如一个男人拥有敬畏之心,那他一定是极品,一定是一个事业顺利、爱情幸福、妻贤子孝、交游广阔的人。假如一个女人拥有敬畏之心那她一定是极品,一定才艺双全、气质非凡、仁爱有加,实为世间少有。
(2)心灵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 有人说,一个社会的进步是慈悲心的进步,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一个社会都有弱者,远古开始弱肉强食,时代进步到今天仍然推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真正的强是心灵的强,是海纳百川的肚量,是高山仰止的气势。每个人从呱呱落地那天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大成大败千转百回。不管怎样的路,到最后都回空空而往。生命的价值在于被别人需要,就如同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人是需要有慈悲心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别人多做事情,哪怕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男人有慈悲心是上品,他一定心地善良,为人仁厚,凡事谦让,具有名流风度;女人有慈悲心也是上品,一定知书达理,聪慧贤淑,具有淑女风范。
(3)心灵的第三境界是感恩之心前些时候看到一则消息,是一位老人状告七个儿女不尽赡养之责。看后痛心,而这痛心之事比比皆是。一个人连亲生父母都不能心怀感恩,他还能为社会做什么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爱全给了我们,把世界给了我们,怎忍心让他们沧桑的心里苦泪纵横?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悖礼,感恩之心源于孝。懂得感恩的男人是成品,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是值得依靠的男人;懂得感恩的女人也是成品,一定是一个勤奋上进、爱家护子的好女人。
(4)心灵的第四境界是宽容之心对人宽容,对己宽容,洞不在深,有容乃大。每个人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都会碰到坎坷和波折,过往的人和事的确会引得我们辛酸。宽容他们吧,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由于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伤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不经世事做出很多错事,有的尚可拯救,有的无法弥补,宽容自己的过往吧,由于宽容自己的过往,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把过往的经历当成生命的礼物,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出色。难道不是吗,为什么要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才知道生命的可贵呢?能够好好活着已经很好了。心灵是有品级的,心灵的品级决定人格,决定品格,决定人一生的命运。
第三种分类方式: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境界角度】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那么何谓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这四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什么?
(1)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第四种分类方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从心境角度】池莉说,人生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孩童时期,孩童时期很单纯,心无杂念,所以看待世界会很透彻;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青壮年时期,在我们成人后,世界变得多样化,我们的心态也会受到别人影响,心里想得多了,牵挂得也多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也确实错综复杂,经常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是人生经过千锤百炼,经过摸爬滚打后发现,又返璞归真了。第五种分类方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
【从生活角度】丰子恺在写到他的师父弘一大师的时候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1)物质生活。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2)精神生活。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3)灵魂生活。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 “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 “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人是一个三重面向的生物,有身、心、灵。身,就是指人的肉体、可见的物体。心,就是指人的心灵、不可见的思想。灵魂,是在一切物质体之内及之外包着它的生命能量,灵魂在你的内、外、周围每个地方。第六种分类方式:形成主见—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融会贯通—知道不足—以简御繁—运用自如—一览众山小—精辟通透【从学问角度】1928年,梁漱溟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中,提到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1)第一层: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形成主见)。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问题自然有了主见,亦即是在自家有判别。大家要有主见才行,不要怕主见之不对而致不要主见。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詹姆士的哲学很浅,浅所以就行了!胡适之先生的更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成他一派。
(2)第二层: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发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这个时候,你才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有第二步的用心思。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要知必先看见问题,其次乃是求解答;问题且无,解决问题更何能说到。然而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
(3)第三层: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融会贯通)。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皆不致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注意。而凡于其自己所见愈亲切者,于旁人意见所在愈隔膜。不同,非求解决归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他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我乃能发现而得到,以融取而收归于自己。所以最初的一点主见便是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才可以吸收滋养料,而亦随在都有滋养料可得。有此萌芽向上才可以生枝发叶,向下才可以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总之,必如此才会用心,会用心才会读书;不然读书也没中用处。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看人会读书不会读书的方法:会读书的人说话时,他要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里引书越多的一定越不会读书。
(4)第四层:学然后知不足(知道不足)。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到此时才知道了。问题之不可轻谈,前人所看之高过我,天地间事理为我未及知者之尽多,乃打下了一向的粗心浮气。所以学问之进,不独见解有进境,逐有修正,逐有锻炼,而心思头脑亦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亦锻炼得谦虚了。而每度头脑态度之锻炼又皆还而于其见解之长进有至大关系。换言之,心虚思密实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5)第五层: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以简御繁)。归纳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点,就是常常要有主见,常常看出问题,常常虚心求解决。这样一步一步的牵涉越多,范围越广,辨察愈密,追究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段片的见解都没有了;在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其实,直仿佛没话可讲。对于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6)第六层:是真学问使有受用(运用自如)。有受用没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对于一切异说杂见都没有摇惑,而身心通泰,怡然有以自得。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摆着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所以没有问题,因为他学问已经通了。因其有得于己,故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7)第七层:旁人得失长短二望而知(一览众山小)。这时候学问过程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皆曾翻过身来,一切的深浅精粗的层次都经过。
(8)第八层: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精辟通透)。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象也。
3、如何提高人生的格局?如何提高或者说放大人生的格局?如何具备大局观、坚毅力、进取心和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我想,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也可以理解为3个步骤:
(1)解决好“为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即知晓为人处世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目标所在、志向所在,不盲目随意、不随便凑合。
(2)解决好“如何看待”“如何观察”“如何审视”“如何分析”的问题。即面对一个事物、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它、分析它。要能够站位于高处、长远处、整体处、宏观处,去看待它,不就事论事。
(3)解决好“如何对待”“如何处理”“如何实践”的问题。即面对困难和矛盾,面对不公和委屈,面对失意和挫折,面对人生起伏或得失,能够积极、乐观地去对待,坚韧、坚毅地去处理,不受一时一事一物一境所限制,保持不屈不挠的意志。
三、关于提高公文格局的几点建议在以前的课程中,我多次讲过,公文只是我们表达思维、思路、思想、思考的形式或载体而已。有什么样的思维、思路、思想、思考,就呈现出什么样的公文。换句话说,公文的格局,承载着写作者人生的格局、思维的格局。要提高公文的格局,根本在于提高人生的格局、思维的格局。以人生的大格局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思维的大格局来谋篇布局、构思行文,才能提高公文的格局。这里的“大格局”,主要是指大局观,或者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
1.公文格局体现在什么地方?
(1)体现在公文的结构框架(谋篇布局)中。公文谋篇布局,最见写作者的思维格局大小。其站位高低、是否全面系统、精准贴切,都考验着写作者的思维格局。换句话说,公文结构框架的格局大小,直接反映着写作者的思维格局大小。
(2)体现在公文的层次摆布上。在公文观点和材料的摆布上,要讲究层次感。那么,如何摆布才有层次感?个人认为,一是要分层表达,严谨有序,合乎逻辑,透彻到位。二是要主题集中,主旨鲜明,不跑题,不偏题。三是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能“一团浆糊”,不能主次不分。做到这三个方面,也需要思维格局,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表达层次。
(3)体现在公文的语言表达(用字措词造句)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不同的词、不同的句式,其表达效果往往不同。比如,像“守正出新”“向上向善”“行稳致远”这一类高度概括、精炼凝练、新颖深刻、有锐度、有力度、有说服力、有冲击力的词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思维格局。思维格局大的人,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精准地、凝练地进行语言表达。
(4)体现在公文的事例列举中。我发现,现在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喜欢用事例、典故来阐述道理,提出要求,不仅仅是辅导报告、**课讲稿,还有大会讲话等多种类型的文稿。多用事例、典故,能够让公文更鲜活、生动、形象,能够把枯燥的道理和硬性的要求阐述得更透彻、具体、到位,更利于让受众接受进而领会、贯彻、落实。当然,事例、典故不好用,用得贴切是锦上添花,用得不贴切就是画蛇添足。事例、典故用得好,用的贴切度、范围、深度等方面,同样反映着一个写作者的思维格局。一是反映出写作者的学识渊博,引经据典,知识面广;二是反映出写作者擅长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善于相近或相反联想,能够精准把握公文观点与故事案例之间的联系,能够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察觉到别人所没有察觉的。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案例,别人熟视无睹,而你能关注察觉,并巧妙运用到公文中。这些都是写作者大的思维格局的体现。
2.如何提高公文的格局?既然公文格局体现在结构框架、层次摆布、语言表达、事例列举等4个方面,那么提高公文格局的诀窍,也要从这4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从大处着眼,提高公文框架结构的格局。关于公文的框架结构或者说谋篇布局,我在6月1日的课程中,有比较详细的分析。提高公文框架结构的格局,总的来说,就是要从大处着眼,注重先虚后实、先宏观后微观,注重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事理逻辑,注重把握递进、并列、分合等基本构思模式,注重把握叙述的角度。
(2)注重严谨有序深刻,提高公文层次摆布的格局。关于公文的层次摆布,其核心要求就是严谨、有序、深刻。严谨,就是要主题集中、重点突出;有序,就是要分层表述、逻辑分明;深刻,就是要逐层论述,延伸拓展,往深度挖掘、阐述,力求表述透彻、到位。如此,公文层次摆布的格局就上去了。
(3)注重高度概括提炼,提高公文语言表达的格局。关于公文的语言表达,必须力求高度概括提炼,不拖沓、不啰嗦,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准确的内容,用最少的字词表达最丰富的信息。在平常的实践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锤炼、提高语言概括能力,进而提高公文语言表达的格局。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积累、摘抄凝练性字词句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综合融贯、创新运用,也可达到提高公文语言表达格局的目的。
(4)坚持从广处着眼,提高公文事例列举的格局。关于公文的事例列举,我想多讲一讲、重点讲一讲。恰当、精准的事例列举,最见功夫,很见格局。具体来说,主要是做到“三心”:一是要细心。细心留意身边的正反案例,细心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细心留意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各种事例、故事、名人名言名句和哲理性语句,在细心中做到广泛涉猎、借鉴运用。二是要静心。静心钻研业务内外的各行业知识,静心研读古之历史和今之时事,静心关注它山之石和己之底数,在内外结合、古今结合、他我结合中,拓宽知识面,增加涉猎度。三是要慧心。这里的“慧心”,主要是指擅长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逆向法、横向法等思维方法,精准地列举事例、表述事例,实现公文观点与事例案例的融贯一体、贴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