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学习谚语】民俗经典:知识学习类谚语100条赏析

(作者:孙昌胜)

(901)、刀磨不生锈,人不学就要落后。

菜刀长期不使用,就会生锈,正如人不加强学习,就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就会对环境反映迟钝,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902、一招鲜,吃遍天。

有一技之长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社会。

903、日日行能走千里路,时时学能破万卷书。

这句谚语出自清朝金缨编纂的《格言联璧》,意思是说,天天走路能走千万里,时刻不忘学习可以读破万卷书。

与“天天走路不怕千万里路遥,天天做事不怕千万件事多”意思一致。

904、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老师只能教会你正确的学习方法,用功还得依靠自己的努力。

“三分老师传授,七分自己努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905、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读书如果不加以认真思考,就好比隔着靴子挠痒一样,不解决实际问题。

与谚语“读书不思考,知识记不牢”意思相近。

906、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谚语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这样说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选择别人好的方面加以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要及时加以改正。

907、三十做官不为早,六十学艺不为迟。

意思是说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年龄并不是学艺的障碍,人最难克服的事是自身的惰性,只有战胜自己,任何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90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这句话出宋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诗》第一句和第二句。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说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说每天三更半夜到凌晨鸡叫的时候,正是少年们读书最好的时光。年少的时候只知道贪玩,不好好读书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勤奋学习?整句劝学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也没有用。

90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谚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句话是诗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杜甫的“下笔如有神”是得益于他“读书破万卷”。

现在多引申人为要把文章写好,必须多读书才能达到这种“下笔如有神”的意境。

910、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语出宋代皇帝赵恒的打油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栗,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赵恒的原意是说男人只要用心读书,考取功名就会有金钱、美女、地位等一切。今天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可引申为好好读书就是接受教育,让学生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投身社会,服务人民大众。

911、玉要琢,刀要磨,学习知识靠琢磨。

好的玉石是靠精雕细刻而成的;锋利的刀具是靠经常打磨保持的;人读书学习要靠时时思考才能领悟得到。

912、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学问。

鸟的美丽在外表,人的美丽是拥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应该是有涵养的人,有智慧的人。

也有人说成“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鸟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主要意思大都如此。

913、秀才不怕蓝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

原意是指只要有真才实学,不要怕外表穿得寒酸。现多引申为只要有真本事,走到哪里都不怯场。

(注:蓝衫,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饰,这种服饰最早出现在北周时期,兴旺于唐、宋、明朝,大多为学士、生员所穿,因为这种衣裳的下摆连接一种横衫,所以称为蓝衫,类似于当今衣裳中的“袍子”。也说“秀才不怕衫破,最怕肚里无货”。)

914、家有千金,不如藏书万卷。

长辈给后代留下很多财富,处理不好的话,还会给子孙带来灾祸,倒不如给子孙留下万卷藏书,使他们拥有美好的品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黄金满赢,不如遗子一经”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915、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

做人要像蚂蚁一样勤快,多动腿,勤行动,善落实,不要像麻雀一样一天到晚总是叽叽喳喳,空话连篇,光说不做。

现多引申为多做事少说话。

916、十年寒窗苦,熬得人上人。

指通过艰辛的努力,最终达到了成功。也说“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

917、头悬梁,锥刺股。

这是两个关于刻苦学习的典型故事。“头悬梁”说的是汉朝少年孙敬,年少好学,特别喜欢读书,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居们都称之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常常一边读一边记笔记,时间长了,不免打瞌睡。有时一觉醒来,不免懊恼万分,埋怨自己意志不坚强。有一天,他苦思冥想,猛然抬头看见房梁,顿时来了主意,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栓到房梁上,另一头栓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每当他读书打瞌睡时,只要一低头,绳子就会猛拽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赶走睡意。年复一年的勤奋学习,使孙敬博学多才,最后成为一名通古晓今的大学问家。

“锥刺股”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政治家,年轻时学问不深,先后到过好几个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到家中,家人也对他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苏秦刺激很大。为此,苏秦下定决心,要发奋读书。有时读到夜深人静想睡觉时,就用锥子往大腿上猛刺一下,感觉疼痛,瞌睡全无,再坚持读书,最后任六国宰相。“头悬梁、锥刺股”与成语“悬梁刺股”一致,形容人学习刻苦。

918、读书须用心,一字值千金。

古人做学问,写文章都非常投入,非常讲究字词的推敲,一字一句往往都要反复斟酌,写出来的文章大都字字珠玑。这句谚语告诫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要高度重视作者每一个遣词用语的心境和用意,读书时必须读通字里行间的真实内容,这样才能融汇贯通,领会到作者真正的良苦用心。

与谚语“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意思一致。

919、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比喻世界很大,能人之外还有能人,激励人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

也说“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之外有能人”。

920、师傅不明弟子拙。

意思是说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优秀的教师,但是如果教师的水平不高,那么他教出来的学生也不会多么优秀。

9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这句谚语最早出自宋朝陈元靓的《事林广记》,原文是这样说的“世上无难事,人心自不坚”。后被毛泽东写进《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登攀,世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困难的事。

92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语出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意思是说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可以被打开。

与“功夫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相近。

923、有一利,必有一弊。

这句谚语出自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哪里没有弊病的道理”。

意思是说在这方面有好处,在那方面就会有坏处。

92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句谚语说的是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等漂洋过海,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现多指各有各的本领或办法。

说起“八仙过海”的故事,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话说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等八位神仙,从渤海归来。来到蓬莱阁聚会饮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铁拐李对众位神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甚好,我们何不前去游玩一番?”众神仙齐声附和,纷纷叫好。吕洞宾说:“我等八位既为仙人,今天渡海都不准乘船,只凭个人道法,不知众仙意下如何?”七仙闻言,都一致赞同这个办法好。到了海边,八位神仙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招,飘洋而去。只见汉钟离把手中的芭蕉扇甩开,扔到海里,那扇子大如蒲席,汉钟离醉醺醺地跳到扇上,优哉游哉地向大海漂去;清婉动人的何仙姑不甘落后,将荷花往海里一放,顿时金光四射,花如磨盘,仙姑亭亭玉立于荷花中间,乘风而去;张果老见状,从囊中取出一纸叠驴,吹口仙气,小毛驴顿时活蹦乱跳,跃入海面,果老倒骑毛驴,向大海奔去;铁拐李扔下自己的拐杖、蓝采和取出背上的花篮、吕洞宾摘下腰间长剑、韩湘子取出囊中横笛、曹国舅掏出金牌玉版,扔入大海,各自乘着自己的宝物,漂洋过海,向仙山奔去......

与“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意思一致。

9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谚语出自《论语》,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意思是说只读书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凭空想象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926、吃一堑,长一智。

这句话出自明朝王阳明的《与薛尚谦书》:“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意思是说,受到一次挫折,就会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

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相近。

927、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修补漏雨的房屋要在晴天的时候进行,这样才能做得完美;年轻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到老了再想学习就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话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抓紧时机,不要耽误美好的时光。

928、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

意思是说人出生之后,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懂得道理的,没有一生下来就知道很多事情的。

929、学无止境,勤能补拙。

学习知识是没有尽头的,后天的勤奋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这句话激励人们要奋进努力,才能达到人生的彼岸。

930、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读得多了,书中的涵义自然就明白了。

与“熟读三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意思接近。

931、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告诫人们要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见多识广,懂得更多的道理。

“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932、学历不等于学习,文凭不等于水平。

学历很高的人,他(她)的学问不见得深邃;有高文凭的人不一定就有很高的水平。

93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句话出自后晋沈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原文是这样说的:“当局者迷,傍(旁)观见审”。意思是指下棋的人自己看不透棋局的走势,而站在一旁的观棋者却非常清楚。

比喻一件事情中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关系考虑得很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934、谦受益,满招损。

语出《尚书•大禹谟》,原文是这样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意思是说骄傲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的人能得到好处。

它告诫人们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

935、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为好,凡事要想想后果,做事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936、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年人的话或者建议是根据长年积累经验得来的,一般是比较正确的,如果一意孤行,不听老年人的建议或劝阻,现实可能很快就会给予教训,让你吃亏或受到挫折、打击。

937、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就像海水不可能用斗来测量一样。

比喻不能以貌取人而轻视小看别人。

938、好汉不提当年勇,梅花不提前世秀。

真正的英雄好汉绝对不会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以前是多么的英勇无敌,他们总是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和永远前进的进取心,就像梅花的秀美不用炫耀人们也是知道的一样。

也说“智者莫念昔日功,好汉不提当年勇”。

939、小事须细心,大事要谨慎。

做细小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好,遇到大事要严肃谨慎,不能疏忽。

940、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人无论活多大年龄,都有可能遇到不明白的事,因此虚心请教别人并不能降低自己的威望,反而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与“活到老,学到老”意思一致。

(注:七十稀,是指“七十古稀”的缩写,这句话出自杜甫的《曲江》诗: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意思是说,人生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古人喜欢用独特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语言和富有哲理性的表述指点江山,点评人间事态,如“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岁人仙。”)

941、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对待看似力量弱小的敌人不要轻视,对待看似力量强大的敌人也不要害怕。

942、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在实践中更容易学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943、行走即读书,旅游长见识。

走遍大江南北、千山万水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同读书得到的知识一样丰富;旅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见识。

944、肝乎肠子心为主。

在五脏六腑中,心脏的作用起主导作用。

现多比喻无论别人怎样干涉你的行为,最终还得由你自己拿定主意。

945、门后搁不住“迪迪子”。

原意是指家长为孩子买来“迪迪子”,放到门后边,告诉孩子要等到夜晚才可以拿出来燃放,但是孩子好奇,老是想燃放,不到夜晚就燃放了了。现多形容人耐不住性子。

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意思相近。

(注:迪迪子,古时候一种用锅灰、火药、食盐等物品混合而成的燃烧玩具,点燃后能炸出火花,类似于现在的魔术棒烟花之类的玩具。)

946、巧媳妇难做无米炊。

原意是指如果没有米,再有本事的媳妇也做不成米饭。

现多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有本事的人也办不成事。

947、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句话出自宋朝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原意是说在亭子里的真正意义不喝酒这件事上,而在于欣赏山水中的风景。

现多引申为本意不在这件事上而在别的方面。

948、好心当做驴肝肺。

自己的一片好心好意却被别人误解。

(注:驴肝肺,驴肉是非常好吃的肉,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称,但是驴的肝和肺却是最难吃的东西,这里比喻不好的意思。)

949、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

做事不要做得太过分,要给别人留有一定的余地。

950、“光棍”不吃眼前亏。

聪明的人会审势行事,暂时躲开眼前不利的环境,待日后再采取行动。

(注:光棍,邳州方言,原意是指没有妻子的男人,在这里形容一个人非常智慧,体面,占了便宜的意思,与之相对的反义词是“眼子”,意思是指一个人吃亏了。)

(插图20、当地不养货郎)

951、“眼子”放炮,“光棍”听响。

吃亏的人办了件愚蠢的事,却让很体面的人得了便宜。

952、“光棍”的光棍,“眼子”的眼子。

占便宜的占便宜,吃亏的吃亏。

953、偷鸡不成蚀把米。

原意是指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

现多比喻本来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与谚语“没逮着黄老鼠,反惹一身臊”意思一致。

954、强龙不压“地头蛇”。

实力很强大的人也很难对付当地的恶势力。也可以理解为不管你原来有多大的本事,有钱或者有势,在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之后,千万不能用强硬的手段来对付当地的小势力或小团伙,否则会遭到地方势力的反抗和进攻,只有采取明智的办法才能实现目的。

此语出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第45回和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24章。

(注:地头蛇,指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现比喻在本地有一定能力的人物)

955、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本来应该拿主意下决心的时候却犹豫不决,不能决断,最终错失良机,留下隐患。

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意思一致。

956、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表面看起来心高气傲,对事情要求很高,心里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很高,但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有时候结果却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糟糕。

957、浪子回头金不换。

原意是指做错了事的人回头是岸,是非常珍贵的事情,即使拿金子去交换也找不到这种好事。

形容人做了错事改邪归正是非常珍贵的事。

958、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男人担心如何能找到发财之路或选择一份好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女人担心如何才能遇到一个理想的伴侣。再进一步分析就是男人想如何才能成功,女人则希望如何才能找到终身的幸福。

959、捉奸见双,捉贼见赃。

语出宋朝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见赃,捉奸见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意思是说处理事情判断案情要以事实为根据,讲究真凭实据,不可凭空指责,胡乱下结论。

960、老天饿不死瞎鹰。

上天对待任何人和事都是很公平善待的,即使是弱势群体也是有机会的。

也可以理解为“天无绝人之路”的意思。

965、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

指弱不禁风。形容人在体力上无用。

966、说话轻,学话重,话传三遍要人命。

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播出去,结果越传越错,最后导致出现离奇的结果。

“话不传六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与“以讹传讹”、“三寸之舌,可杀三尺之躯。”意思相近。

967、死狗托不墙上去。

比喻那种软弱无能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帮助,都没有用。

与谚语“扶不起的阿斗”、“薄泥糊不上墙”意思一致。

968、当地不养货郎。

过去,农村人在本村、本庄上做生意,卖得贵了邻里百舍不买;卖的贱了,生意做不下去;如果赚了钱,别人就嫉妒,暗地里诋毁;总之,庄亲庄邻不捧场,生意很难做成功。

也说“当庄不养货郎”、“当地不养贺郎”。

(注:货郎,旧时指肩挑货担、走村串户叫卖生活用品的小商贩。)

969、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不能过。

不要拿自己的生活或收入和别人相比较,当你觉得不如别人时,你会难过,还会自寻烦恼,生气窝火;同样的货物相比也是如此。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能无条件地攀比。

970、卸磨杀驴。

愿意是指用驴子拉磨,磨完面粉,把驴从磨道里卸下来,就杀了驴吃肉。

比喻恩将仇报。

与“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是一个意思。

971、贼不打三年自招。

小偷偷过东西,时间一长禁不住自己就说了出来。这句谚语告诫我们,人天生就有爱好吹牛的嗜好。

97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原意是指出兵之前,就先把粮食和草料等军需物资准备齐全,提前运输,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

现多引申为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得圆满。

973、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比喻做事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勉强应付。现多引申为没有创新精神。

974、根不正、秧不正、结个葫芦歪巴腚。

做父母的如果本身没有好的德行,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其品德也是比较差的。

与“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相近。

975、穿新鞋走老路。

用老套路的旧方法去解决新鲜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指没有创新意识。

976、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977、死诸葛吓走活司马。

这是一个关于《三国演义》中的传统故事。话说三国时期,蜀国主帅兼军师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国大将姜维遵照诸葛先生生前交代,密秘封锁诸葛亮病死的消息,缓慢退兵,防止魏军借机追杀。魏国军师司马懿(字仲达)见蜀国缓慢退兵,怀疑诸葛亮已经去世,便率兵追赶,追到邻近,司马懿见蜀国军队队列整齐,帅旗高高飘扬,“诸葛亮”摇着鹅毛扇坐在战车上态度稳重,神态自然。司马懿生性多疑,怀疑诸葛孔明诈死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一口气退出五十里路外才安营扎寨。原来,这是姜维按照军师的遗嘱,将诸葛亮的雕塑放到战车之中,吓走司马懿。姜维见魏军退去,这才急急率军逃走。司马懿稳定情绪反复思考,感觉上当,再去追赶,蜀兵已安全回到蜀国。这就是著名的“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故事。

也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现多比喻能人虽去,其余威尚在。

978、一物降一物,盐卤点豆腐。

大千世界,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一个事物总有另一个事物与之对应,就像用盐卤可以把豆脑凝固成豆腐一样的道理。

97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980、解铃还须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才是正确之道。

981、睡不着觉怨床歪。

形容有些人遇到事总会找一些不着边际的理由开脱。

与“拉不出屎怨茅房”、 “不会撑船怨河湾”、“刀钝怪肉老”是一个意思。

98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语出兰陵笑生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而成的,并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长与“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联用。

983、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喘。

宁愿多走十里顺畅的好路,也不愿走一里很费力的孬路。

意思是说宁愿多付出一些人力物力办件顺利的事,也不愿为省钱省事而将事情办得复杂。

984、拿着鸡毛当令箭。

形容一个人凭借上司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或指令)来命令别人办这办那。

985、人抬人高,水抬船高。

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相互尊敬,相互补台,多为别人说好话,不要暗地里拆别人的台,这样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你在尊敬别人的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许。

986、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句谚语来源于三国时期。话说刘备在普天下寻觅人才时先后发现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一批英雄人才,因此,他知人善用,宽厚仁慈,在使用这批人才时,从不怀疑他们的所作所为,靠亲情、友情、朋情凝聚人心,最终赢得了几位英雄的肝胆相照:关羽可以放弃一切高官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经苦难回到刘备穷困的旗下;张飞可以腥风血雨地打下一小片地盘,等候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刘备的儿子阿斗,维护刘备家人的完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终重托,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交给刘禅。

所有这一切,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良好典范。也指在管理工作中对待有怀疑的人就不要予以重用,对待已经重用且无怀疑的人就要充分授权,不要太在意他的处事过程,只需验证他取得的结果就可以。

988、井水不犯河水。

原意是指井水属地下水,河水属地上水,井水与河水互不相通。现多引申为各管各的,互不干扰,互不联系。

与“铁路工人,各管一段”意思相近。

989、拔出了萝卜带出了泥

指事情办得不利索,这件事没有办好,又引起了其他方面的麻烦。

990、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句谚语出自明朝唐顺之《公移.牌》:“稍稍借贷度日,有收之羊送还田主。谚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人家给了你好处,实际上这份好处是附加在你原成本里的代价。

991、好死不如赖活着。

无论多么安逸的死法都不如好好地活着,因为任何艰难和困苦都是暂时的,只要活着,就会有机会战胜困难,改变现状,毕竟活着比死了好。

992、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和对方发生争吵时,不要给人难堪,不要让人下不了台,即使都是你的道理,也要给对方留三分面子,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希望别人顾及自己的面子,尽量不揭对方的短处。

993、十句谚语九句真。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经口头流传、言简意赅的短语或韵语,形式上多为一到两个短句。谚语一般通俗易懂,口语性强,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内容一般较为真实。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适时使用谚语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谚语与名言不同,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过的话。

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94、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各行各业的专家、高手遇到疑难杂症时,根据他们掌握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做出准确判断,并被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难题迎刃而解。

比喻技术高超的人处理难事具有很高的水平或能力。

也可以理解为无论做什么职业,只要用心认真,都可能成为杰出人才。

(注:三百六十行,旧时指三十六行,据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三十六行,即肉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珠宝行、丝绸行、麻行、首饰行、纸行、海味行、鲜鱼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铁器行、顾绣行、针线行、汤店行、药肆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驿传行、陶土行、棺木行、皮革行、故旧行、酱料行、柴行、网罟行、花纱行、杂耍行、彩兴行、鼓乐行和花果行。后人为了说明世间种种行业之多,按其二倍说,称之为“七十二行”;按其十倍说称为“三百六十行”,这就是“三百六十行”的来历。)

(注: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中得到第一名的名称,文科考试第一名为文状元,武举中的第一名为武状元。)

995、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比如小小的蛇竟然想把庞然大物的大象吞下去。

这句谚语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它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也”。意思是说有一种巴蛇,能把大象吃掉,消化了三年,才能把大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的骨头服用可以治疗腹内的疾病。

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食大象,当然是不自量力喽。

也说“人心无尽蛇吞象”,常与“世事到头螳捕蝉”联用。

996、艺多不压身,知深不累人。

比喻人学会的技艺或知识越多越好。该谚语出自清•李绿园的《歧路灯》第四十四回:“这孙海仙说了这些江湖本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遨游海内,艺不压身。”

99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学习如同船在逆水中行使,如果你不往前进的话就会顺着水往后退;心就像是马在平原上跑,如果你不懂的收放自如,那么它很快就会跑远了,面对学习的时候不能太放任自己,一旦放纵自己去玩,想收回来学习就晚了。

998、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他悄悄地溜出门去玩。李白来到山下小河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道:“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道:“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贪玩,不读书,心中十分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99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谚语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意思是说,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学习的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100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代代相传的千古名句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原文是这样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说学习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从远方来的朋友,不也很高兴吗?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