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信服造句】真诚,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6月末Justin和我在成都跑了《经济学人》读马拉松,昨天有一个学生(没有柚子汁)写了总结,我回头和大家分享一下。

对我们课程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像不柚汁一样加入我们;如果你还在犹豫,希望这篇文章对你的英文学习也会有所启发。

文 / 不柚汁

公众号 / 一个爱学习的柚子

上个周末,我去成都参加了由Eric老师和Justin老师开设的“《经济学人》读写马拉松”课程。7月20号和21号,他们将在上海举办第九期马拉松课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戳链接了解一下:上海站 | 第 9 期《经济学人》读写马拉松招募

两天高强度的头脑风暴让我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在参加课程之前我觉得自己的英语学习到了一个瓶颈期,特别是在读写方面,想要突破却不知从何下手。经过两天的学习可以说是完全重塑了我的英语学习方法,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前的一些方法是错误的,也找到了很多知识上的盲点,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两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真诚。想说的有太多太多,先想到啥就写啥吧。

初见《经济学人》

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人》是在2016年10月份左右,我参加了一个相关的精读社群,每天读一篇 China 板块的文章。那个时候做精读笔记,仅限于查查生词,勾画下觉得写得好的句子,简单分析下行文结构。现在如果让我回想记住了哪些表达,一个也想不起来。但是我记得自己为了能按时打卡,甚至在网吧里面做过精读作业。三年前读过的哪些文章我基本上都不记得了,但是坚持做一件小事养成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

后来我开始在公众号上发《经济学人》精读笔记。刚才我去翻了一下自己最先开始做的笔记,排版混乱,精读笔记的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傻瓜式的复制粘贴词典解释,可读性极差。这是一种极其偷懒的学习方式,看着好像学了很多,但是真正消化吸收的,少之又少。

查词典是被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高度低估的技能

其实词典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实践中通常会遇到不知道用什么工具查,查什么词典这样的问题。我从 2016 年底开始读外刊的时候,就一直在用欧路词典,欧路词典的好处在于:

1)可以拓展安装词典包,好几本词典都在一个软件上,不用来回切换;

2)查的生词可以自动加入生词本,电脑和手机上同步,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单词。

在听完 Eric 讲解如何查词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欧路词典这个工具,原来还有这么多隐藏功能呀。

克服惯性思维

Eric 提醒我们查词典时一定要多看英英释义。我发现自己在查词典时90%以上都是直接看英汉双解,而忽略了英英释义,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英英释义的解释更准确,还可以帮助打开写作的思维。

我们母语是中文,查词第一反应看中文释义是一种惯性,但是以后在查词时我会提醒自己“wait a second”,养成“多看一眼”的习惯。

敢于质疑

翻译工作是对原文进行二次创作,两门不同的语言之间没法做到 100% 转译,加之译者水平的不同,导致国内译作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我们读了错误的翻译都不知道。Eric 以 Shoe Dog 这本书里的一段话举了个例:

On Thanksgiving Day, 1962, I hoisted my backpack and shook Carter's hand. "Buck," he said, "don't take any wooden nickels."

当你看到加粗部分的那句话时,你觉得应该怎么理解?国内的译者翻译为:“不值钱的东西就不要带走了吧。”可是这样翻译的话,联系上下文会觉得有些奇怪。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保重。”通过这个例子我学到了三点:

  • 努力提高英语水平,直接阅读第一手资料,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国外新出了杂志和小说,不用等翻译,可以吃上第一口热饭。第二,翻译会失真,直接阅读英文才能最大程度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学习中遇到疑惑的地方时,不要糊弄过去,想办法解开谜团。要有不求甚解的精神,直到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答案。

  • 不要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

最熟悉的陌生人

通过这次《经济学人》读写马拉松课程,我意识到了自己学习中的另一个盲点,那就是容易在阅读中忽略掉熟词生义。很多我们熟悉的小词其实有另外的意思,但是往往自以为知道就没有在意,以致于曲解了作者本意。比如:

It was pretty obvious Cedric had cornered the lemonade market.

这句话中你如何理解cornered的意思呢?通过查词典我才知道原来这里corner the market 的意思是“垄断(市场)”,这也是《经济学人》中常见的用法。

如果不停下来动手去查一查,就会被自以为的熟人“蒙蔽”住双眼。因此,在学习这条道路上永远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时刻提醒自己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一切只不过从零开始。

令人头疼的语法

语法一直是我的短板,我喜欢拿着材料直接就读,不喜欢研究枯燥的语法知识,我以为只要读得多,量积累上去,语法自然就通了。我之前的精读笔记也反映了这一点,我很少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点。首先,是因为我知识储备不够,怕分析错了。其次,我一直没有下功夫去提升这个短板,是在偷懒。

这次通过《经济学人》读写马拉松的课程,我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语法就像一座房子的框架,如果框架一开始就是歪的,房子也不牢固,经不起风吹雨打。因为语法知识不够扎实,在阅读中遇到长难句时,我通常含含糊糊就过了,写作时也老卡壳。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其实找一本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一个月,90% 的语法的问题都能解决,自己以前却一直偷懒不去做。你对学习撒的所有谎,最终会以糟糕的成绩来答复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稳。

阅读中的“弦外之音”

在阅读中有些问题即使我们精通语法,查遍词典,用 Google 搜了个遍,也不一定能找到答案。有些是因为作者用了“双关”,或者是母语人士才懂的“俚语”,亦或许是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这些“弦外之音”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要读懂这些“弦外之音”,除了要善于搜索和虚心请教他人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去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英文能力的高低和中文能力是正相关的。如果一个人连中文小说都没有完整看完过一部,想通过看英文原版小说提高英语能力是比较难的。比如在写作时,有些话题可能用中文都无法表达出来,更何况英文呢?中英文阅读应该是互补的,我反思自己很久没有完整看完过一本中文的书籍了。既然阅读《经济学人》也好,阅读原版小说也好,都是为了扩展眼界,汲取知识,就不能忘了我们中文书籍中也有很多瑰宝。

高效阅读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每周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就像给我们上了一桌丰富的大餐,一时不知如何下口。6月初我调整了自己赏析《经济学人》的方式,由一次做一篇的精读调整为从每一期的内容中挑选值得积累的表达。换成新的方式后,其实我有些痛苦,痛苦不仅仅是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还因为有些消化不良。

周末的马拉松课程帮我找到了病因,开了一剂良方。

我得的这个病叫 Fear of Missing Out(FOMO),这是信息爆炸时代很多人都有的通病,总是害怕自己会错过重要信息,像松鼠一样不断地囤积,却又来不及将知识内化,于是造成了消化不良。每一期的《经济学人》里的文章都很精彩,但是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学会取舍,这样才能做出更高质量的表达赏析。Less is more,贪多嚼不烂。

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我现在阅读《经济学人》的方式是在 iPad 上大量阅读每期的文章,读的同时把自己觉得不错的表达标注好,回头再统一整理。这样大大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汲取到的信息也更多。做了几期之后,我觉得自己又陷入了一个瓶颈期,赏析只停留在词组方面,偶尔能看出是押头韵或者是尾韵,想要进一步看出《经济学人》的文笔到底妙在哪里就找不到方向了。

Eric 在课上分别从英语语言特点和哪些表达最值得品读两方面出发,分别详细地讲解了从哪些角度入手赏析,彻底打通了我在阅读方面的任督二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周六的课在上到这里部分时,我内心非常激动,就像游戏里的人物突然被赋予了好多个厉害的技能一样,迫不及待想要冲出去大展身手。“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今后的《经济学人》地道表达赏析系列,我会努力将所学践行。

直击问题的痛点

在写作课上,Justin首先通过三个问题帮我们找出自己的写作写不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设立目标:我希望自己的英文写作达到这样的水平

  • 定位问题:目前我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 诊断问题:存在以上写作问题的原因是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写作为什么写不好,那就是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如何去改进。我一直觉得写作很难,可是我并没有真正付出努力去提升这个短板,除了备战考研时,背了几篇作文,什么也没做。

我觉得这三个问题设置地特别好,可以推广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甚至是减肥(一不下心暴露了点什么)。当我们觉得遇到障碍时,有没有认真反思过问题是什么,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为此有付出了哪些实际行动?大概率会发现,都是“惰性”在作怪。

一件事情很难,很多时候并不是它真的难,而是你认为它很难,你相信它很难,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跨越重重障碍,尽最大努力终于把它弄得很难。

刻意输入是高效输出的前提

Justin告诉我们搭配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是衡量语言能力的核心。因此我们在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去积累高级表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两个问题:

  • 虽然我在平时的阅读中有积累表达,但我没有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将积累的表达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以致于想用的时候我知道哪里去找。积累的表达只是一个个散落在各处的点,没有建立起连接。

  • 在积累时,没有主动地去联想我还可以在哪些语境下用到这个表达呢?也没有尝试着用表达造句,趁热打铁运用起来,将表达与自己建立连接。

背诵是成本最低的自纠方法

上一次你完整地背出一段话是什么时候呢?

我上一次是在《经济学人》读写马拉松的课上,背出了下面这段话:

It's not just the economy that is global today, it is culture too. People wander the world in search not just of jobs and security but also of beauty and history. Familiarity breeds affection.

我大概花了三分钟时间背下来这段话。这其实暴露出来几个问题:

  •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刻意进行练习过了

  • 背诵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很多事情在没有尝试之前我们就把它否定了。

  • 在上完课之后,我还没有主动背过其他的材料,说明没有知行合一(此时面壁三分钟去)

Justin 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背诵是成本最低的自纠方式,背不出默写不出的地方就是自己的薄弱点和盲点。背诵是投入产出比最高,能让你最快写出正确英文的英语学习方法。有人会问背诵不是很花时间吗?Justin 是这样回答的:

Yes and no. Slow is fast. The more you practice, the easier it gets.

来得快的,去的也快。来的慢的,去的也慢。背诵也是检验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学习 100% 诚实一个方式。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知行合一

后面 Justin 还详细为我们讲解了如何进行背诵和临摹,以及哪些表达值得背诵和临摹,全程高能,干货满满,十分烧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不加以实践,等于白学。然后感触比较深的是,Justin 讲到他在 08 年地震后用英语写了一封邮件发给了他 80 多个外国朋友,号召他们为四川灾区捐款或者做点其他事,邮件发出后有很多朋友响应了他。我想这就是写作的魅力吧,积极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用文字表达自己,好的文字总是拥有神奇的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Justin 从十年前开始尝试着模仿《经济学人》的文风写作,一年前他写了一篇关于瑞幸咖啡的文章,拿到这篇文章时我们都在感叹这真的不是母语人士写的文章吗?

周日的课程上跟着 Justin 的讲解,我才第一次知道用耳朵写作是什么意思,写完文章后读一遍,觉得节奏感不太强或者不押韵的地方又再改一遍。真的被 Justin 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折服,对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从 Eric 和 Justin 身上学到了那种永远对生活保持好奇心,终身保持学习的态度。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真诚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现在回想上周末的学习,我觉得感触最深唯“真诚”二字。

Eric 和 Justin 对待这门课的真诚,在讲课上花了两个月时间打磨。对待同学的真诚,茶歇和午餐时间都在耐心地与我们交流,甚至是课程完结后在成都街头啃猪蹄时也在积极和我们沟通,并给出了很多真诚的建议。真的很感动很感动。

同学们之间的真诚。来参加课程后我发现很多已经在自己领域做得特别优秀的小伙伴也来参加课程,果然“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但是大家都特别谦虚,彼此欣赏,相互学习。

对待学习要真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Be true to your study and your study will be true to you.

感恩相遇,青梅煮酒,有缘江湖再见。

猜你还想读:

· 训练自己拥有母语人士的眼睛和耳朵

· 第 9 期《经济学人》读写马拉松招募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