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打孩子吗?#
学堂今天毫无防备。
负面评价都登上了墙。
有痛苦和眼泪。请说吧。
不服挑战队,我们争论吧!
10月20日,该广东某住宅区的电梯监控视频在网络上公开。
视频中,一成年女子连续用双手双脚对一男童暴打暴踹,长达1分钟。孩子在封闭的电梯轿厢内无处躲避,完全暴露在女子的暴力攻击中,他尽力护住头面部的小胳膊也一再被女子拉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施暴女子竟然是幼童的亲生母亲。
目前,警方已介入事件调查。
据同小区人员反映,事发中午,孩子在同楼小伙伴家玩耍,母亲喊他回家吃饭,孩子不愿意,遂被母亲拖进电梯“教训”。孩子父亲解释说,当天小孩有些调皮,冲撞了妻子,妻子一时失控打了孩子,平时不会这样。
#家长该不该打孩子?#再度成为引发热议的教育话题,甚至有网友将此誉为“世纪难题”。
对此,你怎么看?
想打,总能找到理由,呵呵……
其实,在这些年的热门新闻中,家长打孩子的手,从未停下;而且开打时各有各的理由,个个“理直而气壮”。仅挑近期的新闻事件联播下,就可构成一部血肉横飞的残酷纪录片。
8月3日,山东7岁女孩被母亲用铁棍殴打身亡,只因母亲嫌她吃饭慢。此前,该母亲曾将女儿耳朵拧到溃烂。
9月22日,河南一2岁女童被母亲拍打训斥,因其未能在平衡车比赛中取得名次。
2018年1月31日,江西一妈妈在地铁上对孩子大打出手,因孩子弄丢一张5元钱的地铁票。
今年5月,广西12岁留守男孩因偷窃被父亲毒打“管教”,造成皮外伤。
7月12日,江苏酗酒男子葛某某用棍子狠狠家暴一双儿女,并强迫孩子将殴打过程录制视频。
1月5日,湖南女子魏某疯狂掌掴自己襁褓中的女儿并录制视频发朋友圈,意图借此刺激丈夫回家。
……
如果做道选择题,将#家长该不该打孩子?#放到上述具体情境中讨论,你会认为哪些该打,哪些不该打呢?
相信“酗酒家暴的葛某某”和“掌掴婴儿的魏某”两项,是最容易被辨识出“不该打”的——他们虐童的事实昭然若揭,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其他以“教育孩子”“为孩子好”为名的打骂,就难选了,答案可能五花八门——
孩子吃饭慢、写作业慢,该打吗?
考试、竞赛成绩不佳,该打吗?
弄丢、弄坏了东西,该打吗?
冲撞别人、不讲礼貌,该打吗?
沉迷游戏,该打吗?
撒谎了、偷钱了、“早恋”了,该打吗?
碰了危险的东西,可能威胁到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该打吗?
……
这些可或多或少都是家长出于“拳拳爱子之心”才打的呀!打的目的是教孩子认真,教孩子上进,教孩子诚实,教孩子规矩,教孩子提高安全意识,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生活……
正是这种种“负责任”的教育目的,给了赞成打骂惩戒的家长动手的底气,也成为#家长该不该打孩子?#这一辩题最“有力”的正方论据。
谁敢说“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该打孩子”呢?这会不会太“武断”了?给打孩子找到“正当”的理由、“科学”的方法才显得更“辨证”、更“智慧”吧?呵呵,少不了人会这样想,不信往下看。
因“爱”之名的打,
就比赤裸裸的虐童“正义”?
10月21日,广州日报官方微博发起了究竟该不该打孩子的话题讨论。
评论区,果然有不少网友将观点聚焦在了如何“正当”“科学”地打孩子。
“不反对对熊孩子适当动手惩罚。”
“打,但不是乱打,打也要有分寸。”
“要看为了什么事情打,有些事情确实要好好打一顿才能记住。”
“科学打孩才是我们要探究的地方。”
这些发言可以说很有代表性了,归结起来就是:赞成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决定权在成人;考验家长教育水平的只是打得是否“科学”“适当”。
那怎么打才是“科学”“适当”的呢?谁能举例并论证吗?
一种配称为“科学”“适当”的打孩子方法,是不是要实现使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培养目的?试问,又有哪种“打法”是不损害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
知名育儿博主王人平先生揭示出暴力打骂会给孩子成长发育带来的真正后果:
一是孩子被打服了,变得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胆小怕事;
二是被打习惯了,变得刀枪不入,脾气暴躁,崇尚暴力;
三是学会了讨巧,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人格分裂。
这里面哪种后果是真有利于孩子的?哪种后果是做父母的真想要的?
此外,“科学打孩”的观点还预设了:孩子是愚笨无知、通身缺点毛病的,成人是高明、智慧、绝对正确的,所以成人肩负着校正孩子、消灭错误的责任和权力。这从根本上取缔了在#家长该不该打孩子?#讨论中被打一方——孩子的话语权。
只想问,在持此论调者看来:孩子是人吗?有获得平等、尊重的基本人权吗?
被打的儿童没有一个在挨打时体验是舒服愉悦的、乐意被打的;却有被父母打大的人成年后赞成打孩子,论据是:自己小时候就被父母打,且从未得到父母道歉;长大后不仅对父母毫无恨意,反而对父母十分孝顺。
这仍是站在对父母有利的角度来说:打孩子对成人来说不仅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还可从被驯服的孩子那里获取到“被孝顺”的暴利。
原来以“为孩子好”为名的打骂,真相只是让父母获利?孩子身心受不受损随便,反正家长是打打更轻松、打打更解气、打打更健康了?那披着“教育”幌子的打骂,又与明目张胆的虐童有何不同、高尚在哪儿?
王人平先生质问,换位思考:当孩子嫌弃或责骂我们做父母的赚钱少、没权势、不听话、不努力、不如别人家的父母,并将打骂我们冠上“爱”我们、“为我们好”的名义时,我们会认同并感激孩子对我们的“好”吗?
说到底,父母能打孩子,不过是自私虚伪、恃强凌弱罢了。
“打骂孩子是无能教育和无耻教育”
#家长该不该打孩子?#在21世纪的今天仍要被当做重要的教育话题拿出来讨论、辨析,仍有许多严厉教育、打骂教育的支持声音泛滥,可以说非常可悲了——从中可见人类发展进程中文明与野蛮的搏斗多么艰辛。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道:
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严厉教育所带来的损害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严厉教育的破坏性仍然没有警觉。在我们的教育话语中,人们仍然特别愿意谈规矩,很少谈自由。哪个青少年出了问题,归结为家长管得不严,太溺爱;相反,哪个青少年成长得比较优秀,尤其在某个方面做得出色,会归功为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打骂。
这样的归结非常简单非常肤浅,但越是简单肤浅的东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于是,一顿“要么好好弹琴,要么跳楼去死”的威胁可以让孩子成为钢琴家,一根鸡毛掸子随时伺候可以让孩子上北大,一通把孩子骂作“垃圾”的侮辱可以逼孩子考进哈佛……诸如此类的“极品”行为最容易得到传播。甚至是一些专业教育工作者,也会一边谈尊重孩子,一边毫无愧色地宣扬棍棒教育。
在某个场合,有一位教育专家侃侃而谈,他说孩子可以打,但要艺术地打。闻此言,我当时就很想请这位专家解释一下,什么是“艺术地打”,并希望他示范,最好让他扮演那个挨打的儿童,那么别人艺术地打他一顿,他是否很受用?做人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谈论儿童教育时,怎么就不成立了呢?
人们不肯往深了想一想,严厉教育如果真能让孩子优秀,天下将尽是英才。成年人想收拾一个孩子还不是容易的事嘛,谁都会!既威胁不到自己,又能把孩子教育好,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后算账”的事,虽然儿童的缓慢成长给了一些人以暂时的幻觉,但栽下罂粟不会结出樱桃,恶果不知会在哪个枝条上结出。
有位家长,听人说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所以她从女儿一岁多,就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了严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会把孩子碗中的饭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家长会把牙刷一折两半,丢进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诗,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长的严厉教育下,孩子确实被训练得很乖,按时吃饭,认真刷牙,会背很多古诗。但她发现,刚刚三岁多的孩子,一方面表现得胆小怕事,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里脾气又很大,且表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残忍。比如虐待家里的小猫,把猫尾巴踩住用脚跺,或用沙发靠垫把小猫捂到半死,看小猫痛苦的样子,她则表现出满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欢芭比娃娃,她则对这些娃娃好像有仇,动不动就肢解芭比娃娃,把娃娃的头和四肢揪下来,甚至用剪刀剪破。妈妈不能理解,她的孩子怎么这样?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事件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常性的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友善与平和呢?
我对严厉教育的否定,使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质疑:难道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批评?屡教不改也不要打骂吗?这样的质疑,其话语逻辑是:不批评的前提是孩子没做错事,不打骂的前提是有毛病一说就改——可是,这不叫“强盗逻辑”叫什么?
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一点也不为过。
#家长该不该打孩子?#
不该!
留言区开放,不服来辩!
相关阅读:
《尹建莉: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尹建莉: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身教重于言传”
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事件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
严厉教育是一种示范,友善温柔也是言传身教的一种,
加入戒吼活动,不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与孩子一起培养友善与平和。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