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海报新闻
从5月21日晚上到22日上午,云南大理州杨英县、青海果洛州马岛县相继发生6.4级和7.4级地震。其中马岛县地震更是汶川地震后我国境内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
据CCTV新闻报道,截至22日16时,云南地震已有3人死亡,28人受伤,青海地震尚未得到人命,11人受轻伤,灾害统计和紧急救援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2021年5月21日晚,云南省大理省杨永县接连发生多次地震,最高震级为6.4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紧急派遣大理地区赶赴灾区。
2021年5月22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代理地带救援人员为民众搭起了救援帐篷。
事实上,地震离你我并不远。据统计,我国约有20多个地震带,地震分布很广。地震多而强,大部分是浅层地震。地震多的地区人口密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下降等多种原因重叠,如果发生地震,很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瞬间摇晃山,共造成近7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韩元。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270人失踪,李在寅区24.68万人。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四川、甘肃省8个县受灾。
……。
地震发生时,通常过程很短,但破坏力惊人,掌握准确、科学的避难方法,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要迅速判断自己的位置和振动情况。“地震发生时就地撤离,地震发生后迅速撤离”是紧急避难的基本准则。
场景1:室内
室内发生地震时,要尽量呆在室内保持平衡,不能匆忙跑到野外或转移到室内其他位置。迅速躲在书桌等坚固的家具下,或用垫子、枕头等保护头部,直到震动停止。摇晃或大幅度摇晃时,立即关闭使用中的取暖炉、煤气炉等。地震结束后迅速撤离,前往安全地区。
场景2:公共场所
如果在剧院、体育馆,则应蹲在座位上或躲在椅子下,用包等保护头部,避免吊灯、电风扇等悬挂物。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地震过后,请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如果你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就要蹲在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的家具等)或柱子边缘,以及里面的角落,用手或其他东西包裹头部。
如果正在教室上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应该迅速抱头闭上眼睛,躲在各自的桌子下面,不要乱跑或跳下去。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附近的开阔地躲避地震。
如果乘坐电梯,请按下方向盘各层的按钮,一旦停止,就要尽快离开电梯。被困的时候,通过电梯里的专用电话联系管理室求助。
场景3:开车
驾驶时,如果发生地震,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要尽快停车。不要把车停在树、天桥、建筑物、高压电缆、十字路口下面或旁边。在晃动结束前呆在车里,车身足以保护你免受大部分落物伤害。地震完全结束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受损的道路、桥梁等。
场景4:室外
野外发生地震时,应留在原地观察周围情况,不要在道路和公园广泛奔跑。远离可能有污物的地方,如山、路灯、建筑物等,有些建筑物可以防止冲击,但要小心将上面的标志、灯光等掉落。
p>震后怎样规避次生灾害?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目前造成人员伤亡最多、最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地震专家提醒,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务必在震后及时转移至政府划定的安全区域。
情景一:山体崩塌、滑坡
如山体崩塌或滑坡正在发生,要立即向垂直于滑坡体或滚石方向的两侧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如来不及逃避,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陡坎下躲避,并保护好头部。
情景二:泥石流
当遭遇泥石流险情时,必须立即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逃生。不要上树躲避,因为泥石流的冲击和搬运能力极强,大树会被掀倒或连根拔起。
一旦被埋怎样自救和互救?
1.自救
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以活动,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用手在头、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间,保障呼吸畅通;再尽可能及时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或其它坚硬物品,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稳定生存空间,防止余震时进一步塌落;如果灰尘太大或闻到煤气味时,要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避免窒息或中毒。
注意保存体力,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如果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时,应尽力朝着有光或可能有水和食物的地方移动。如果受伤,可从衣物上撕下布条及时进行包扎,避免失血过多。为了延长生存时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2.互救
遵循以下原则:“先易后难”——先救埋压较浅,容易救出的轻伤人员;“先近后远”——先救离自己最近的被压埋者;“先多后少”——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如学校、医院、旅馆、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如被埋压者受伤严重、埋压较深、时间较长,可设法向其尽快输送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生命,等待专业人员援助。
地震无情人有情
愿山河无恙
一切安好!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刘旋 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中国天气网、海报新闻等)
责编:葛思琦
审核:丁厚勤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