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17时38分,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松原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成功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上升到56项。
泉州市副市长周振平对记者说,此次泉州招商项目的遗产由全部22处代表性遗址和相关环境组成,分布在港口经由河口平原延伸到背后山区的广阔空间,在功能、空间、社会、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完美体现了松原泉州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和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支撑着“松原中国的世界”。
22处具有代表性的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丰石阁、市船史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寺遗址、泉州部门墓、开元寺、老军岩铜像、清廷寺、伊斯兰圣墓、楚亚莫尼光佛祖坟、楚亚莫尼光
海运发达,带动贸易繁荣
“在审议锤子的瞬间,深深感受到所有的努力和努力都是有价值的,共同向这座城市千年的荣耀致敬。”参与了几年泉州招商项目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汉雪说。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是10世纪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上高度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是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显示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港口是世界大江大河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湾内的船只相接,帆遮住天空,彩帆和丝绸雨伞融合在一起,照得很亮。“雕舟火线非常精巧。”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记录了当时东方第一大江泉州港口的盛况。
泉州海岸线曲折绵延,有许多天然深海良港。在距泉州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泻湖半岛西岸,有一个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叫做泻湖码头。泻湖半岛三面环海,其西部半月状海湾形成天然的避风港,航运条件十分优越。
泉州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洪介绍说,石湖码头是反映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交通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泻湖的地理位置适合码头建设,泻湖港航道低潮水深14米,高水位水深36米,海底以平安花岗岩结构不易沉积,适合大型船舶停泊。唐代开元年以来,泉州航海家林皇在这里修建码头后,从事航运和海外贸易,成为石湖村民最重要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来源。从10世纪到14世纪,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万寿塔和六胜塔两个航道塔相继建成,泻湖码头的航运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石湖码头以泉州外港码头罕见的物证,实证了松原、泉州、吴良、建港条件,并与镇江、北安、河口码头一起展示了松原、泉州港口的水陆运输系统."李国红说。
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可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宋元时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出现,陶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出口产品之一,泉州地区陶瓷业空前繁荣。世界著名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有1万多件青白瓷来自泉州主要陶瓷生产地德化。清代沉船“泰兴号”上也有35万件青花瓷从德化走出来,见证了德化陶瓷出口的辉煌历史。
宋元德画家马展馆负责人陈丽芳对记者说,德画家马旧址是泉州乃至中国出口商窑址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点。随着松原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以青白瓷、白瓷的生产技艺、造型装饰、庞大的生产规模等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出口能力,凸显了泉州。
交流融合创造多元文化
对大多数著名游客来说,古城西街是了解泉州、全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城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第一站。书架是泉州最古老的小区,漫步时可以悠然触摸千年古城的肌理格局。
热闹的书架上有著名的网吧。从咖啡店的露台望到街的另一边,是泉州最好的名胜开元寺。古老的开元寺双塔巍然耸立,东、西遥遥相对,这一幕成为网络上许多泉州游记和旅行攻略的封面图。
宋元时期泉州繁荣除了手工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强大交通网络的支持外,还离不开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世界集团的参与。以开元寺、清廷寺、部门墓、学宫等为代表的建筑群正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共同体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记者到达开元寺时,盛夏的烈日炙烤着整个城市,但没能阻挡游客的热情。据开元寺法师石德元介绍,开元寺是宋元时代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高的佛教寺院,建于公元7世纪,在10世纪建立了主体格局,至今保留了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设型形成初期的典型布局。
“开元寺为代表的寺院经济和规章制度高的建筑多元文化遗迹充分反映了宋元海洋贸易给泉州经济带来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的特点。与寺庙相关的地方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石德元说。
图文街是泉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街道,从西向东代表儒家文化的泉州部门墓和学宫,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廷寺、锡兰侨民区居、关帝庙。千年以来,各种宗教信仰和谐地坐落在一条街上,由此可见泉州文化的包容和多样性。
泉州部门墓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研究馆员何振良是泉州当地文化名人,对部门墓、天后宫、德帝文等遗产非常了解。据他介绍,泉州部门墓和学宫位于10世纪泉州城市的东南部,是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最高水平的教育机构,由西边的文庙和东边的学宫两套中轴线对称建筑庭院组成,建筑群的高度很高
规制也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南外宗正司、府文庙、开元寺等众多史迹,显示出宋代皇族群体、知识分子、僧侣、外国商人等群体在泉州的活跃,展现了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蕴含的文化融合特征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何振良表示。
活态传承激发保护热情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恰恰是遗产保护迈向一个新时期的起点。周真平表示,泉州把申遗工作作为“一号工程”,牢固树立“申遗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的理念,举全市之力,有效、充分地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泉州建立了覆盖全部遗产点的日常管理运行机制,22个遗产点均设置管理实体;《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等先后出台;《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在制定中。
强化规划保护,坚持规划先行。周真平说,根据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划定了泉州系列遗产的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进行严格的管控,确立了在城市管理中优先服从遗产区划管控要求的总体原则。比如,把泉州古城整体纳入遗产缓冲区保护,实施街巷环境提升、业态提升等综合保护整治项目,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底蕴。
同时,泉州强化遗产保护技术支撑,特别是高效提升遗产考古、研究工作。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联合开展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冶铁遗址、德化窑址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成效,为申遗提供实物支撑。
“官方主导、社会参与是泉州遗产经历千年能够完整保存的根本所在。”周真平表示,22处遗产点中多数属于功能仍在延续的活态遗产,泉州市组织、支持开展传承活动,重视保护与遗产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群众通过活态传承更广泛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同时,推动遗产保护进村规民约、进千家万户,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的自觉,形成千人讲解志愿者、千人一线巡查员、万人爱遗护遗热心人士,涌现了许多泉州人民爱护遗产的事迹,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全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要情感元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也高度评价了泉州系列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认为“现有的保护措施足以确保各组成部分和遗产要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条件长期保持”“法律保护和保护措施明确、充分”“已建立的管理体系非常明确和全面”“监测系统对申报系列遗产恰当”“泉州当地传统的维护和保护机制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创造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历史上,不同海域、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穿越时空阻隔,多元共存、和谐相处,这些历史建筑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今天仍真实地存在于泉州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这里留下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的历史记忆,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春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