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羊肉汤会引起灭国吗?
在科举考场上,考生如何做饭?
猪叫什么名字?
.
这个你都知道吗?
别着急,小北和你一起来
昨天,国宝上新出现了充满人类火焰的展览——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240多件与吃有关的文化遗产来到世界,讲述了百分之百的故事。
在八方吃
进入 展厅后,可以看到高粱、大豆、小麦、机张、水稻等实际五谷。旁边的试管、玻璃器皿中含有黑颗粒,这些是碳化的稻米和麦粒。其中,一粒大米被公认为几万年前专家驯化的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水稻。这个发现也更新了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
仓库熟悉礼仪、服装、服装和荣辱。仓库是储存谷物的,一般把收集谷物的建筑物称为仓库,收集大米的建筑物称为内在。从都昌、玉型都昌到魔都万石都昌,容器外形也在不断变化。
不起眼的石块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加工谷物的工具。石匠和臼是用来剥谷物的,磨盘和磨盘是用来粉碎谷物、坚果等的。简单朴素的工具铺平了岁月的变迁,养活了一代人。
dex=10" width="640" height="480"/>
六畜一般指马、牛、羊、猪、狗、鸡,是古人摄食肉类的主要来源。唐朝的陶牛、西汉的彩绘陶绵羊、彩绘陶家狗、西晋的青釉猪圈憨态可掬,值得欣赏。这里有不少有趣儿的小故事~
小故事:一碗羊肉羹引发灭国?
据《战国策》记载,一次中山国君宴请士大夫们,一个名叫司马子期的人由于在宴席上没有吃到喜爱的羊肉羹而怀恨在心。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请楚王派兵讨伐中山国。兵临城下,中山国君弃城逃亡,终至灭国。
小故事:猪的曾用名有哪些?
“秦更名牍”规定:将家庭圈养的牲畜“猪”,改名为秦人惯用的“彘”。但史籍表明,秦汉时期,对“猪”的称呼并未统一,称“猪”、“彘”、“豕”、“豚”都可以。所以你知道猪的曾用名了吗?
蔬果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将可口的水果视为吉祥瑞物,明清两代水果纹饰或造型成为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桃子寓意长寿、吉祥和多子多福,石榴寓意儿孙满堂,金桔寓意吉祥、招财……
祭红釉、天蓝釉的石榴尊色泽艳丽,质地温润,真是漂亮!现场不少参观者都举起手机拍照。
小故事:朱元璋怎么吃上的香菇?
香菇原为野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食用香菇的国家。史籍记载,明朝时,一次金陵大旱,明太祖朱元璋下谕吃素求雨,多日食素却使得朱元璋觉得茶饭无味。此时,宰相刘伯温从家乡浙江龙泉带回了一些香菇,命御厨烧好呈给皇上品尝,朱元璋品尝后赞不绝口,从此宫中常备香菇,民间食用香姑的时间要更早些。
茶韵酒香
图:酿酒蒸馏场景
酒如豪士,茶如隐逸。这两样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奇葩 ,却不妨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它们的喜爱。
新石期时代便有装酒的容器。这个单耳黑陶杯便是最好的证明~
后来,酒器越发精美起来。青铜角、青铜爵、“父丁”铜觯、带盖青铜壶、鎏金酒器……如今依旧清晰可见当年雕刻的各类纹饰。
你看,这个西汉的铜卮与你喝水的杯子是不是很相似?
这个看起来像背包,设计相当时尚,放现在也不过时~你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评论区见
这大概是人间理想了吧!窗外翠竹轻簌,室内一片宁静,净手、焚香、品茗、读书……宋代文人士大夫便是如此饮茶交友,这种文雅活动被称为“盛世之清尚”。
古人盛放茶点的格盘与如今的一模一样。茶具精致,纹饰大气,值得细细欣赏。
琳琅美器
美食配美器。彩陶的古朴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漆器的秀逸之美,金银器的辉煌之美,玉器的莹润之美,在这里都能领略到!
鼎中之变
智慧的中国古代先民在烹饪上实现了从“水火不容”向“水火相成”转变:只要让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
弦纹陶釜,是最早出现的炊具之一。
陶灶
最早的炊具与盆形类似,原始的灶是用陶土做的~
这一套便是科举考场上考生所用的便携炊具,包含蒸锅、炒锅、茶炉等,造型小巧,设计精美。话说,考场上有心情吃饭吗
现场可以DIY,大人小孩的参与热情很高。小船一样的月饼模子,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乡愁哟~
礼自八方
要不要来拍个大头照,到汉代“喝一杯”?
“鸿门宴”上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是怎么坐的呢?场景再现~
这些“舌尖”上的文物
从不同角度呈现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想了解更多小故事
元旦去国博吧
温馨提示
1.预约:在“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上进行预约,凭身份证原件北门西侧入馆参观
2.地址: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3.交通:地铁1号线八通线天安门东站下,D西南口出,步行603米即可到达
(图文/方玥,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