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带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这个时代英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0%。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爆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广泛传播。毗邻英国的法国是最早受到工业革命影响的国家之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的一些纺织业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和蒸汽动力,之后其他工业部门也开始逐渐效仿。
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仅次于当时英国的工业国家。这时,法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但法国工业的规模与英国相比太落后了。当时法国的煤炭产量只有英国的1/2,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四分之一。大洋彼岸的美国,产业产值还不低于法国,但美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法国。自19世纪以来,美国涌现了棉剥机、缝纫机、拖拉机、轮船等发明成果。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船,与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史蒂文森发明的蒸汽机车一起,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性产物。美国采用和推广了机械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初开始,德国部分地区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从那以后,德国的纺织、冶金、采煤、农业、化学、铁路运输等部门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实际上没有统一的德国。德国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字,不是统一的政治实体。德国的产业发展具有人才资源优势,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产业革命的发展进程。1798年,俄罗斯建立了第一家采用蒸汽动力的棉纺织工厂,但此后直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彼得堡和莫斯科州都没有建立新的棉纺织工厂。这时,俄罗斯的工业革命条件已经大体成熟。
19世纪中期,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受制于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沙皇俄国受制于封建农奴制的束缚,仍处于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这时,象征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慢慢拉开了帷幕。1861年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在俄罗斯迅速发展。1871年,普鲁士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第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这时,两个亚洲国家被西方殖民地的江船利浦强行打开大门,然后跌跌撞撞地进入了现代化的门槛。清朝统治下,中国开展了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西化运动,位于中国东方的那个岛国开展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变革。西化运动想引进别人的坚船利炮,但从来没有想过别人为什么肚子会健。清朝引进了西方的工业产品,但始终没有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洋务运动最终没有让中国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相反,东方那个岛国实行了食山兴业政策,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在1885-1890年的5年内,日本的棉纺织工厂从20万家增加到30万家,纱锭网也从7万家增加到28万家,棉纱产量也增加了约8倍。到1890年,日本从棉布进口国变成了棉纱出口国。但是日本的工业化始终资源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而日本转嫁自己问题的方式是对外侵略。
ff4de5b2c75e932afaa365?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6" width="640" height="427"/>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老牌工业国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起了下坡路。英国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并不算是一个大国。当人类社会处于由农业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决定一国国力的首要因素不是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体量,而是技术和体制的创新。谁能抓住时机变革创新,谁就能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英国恰恰是因为抓住了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才得以崛起成为世界性的大国。问题是当人类社会已整体过渡到较为平稳的工业化时代后决定各国国力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了。新技术、新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一种必然趋势:英国所引领的工业革命潮流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扩散开来。在相对平稳的社会状态下技术和体制的创新是有瓶颈的,很难再像时代转型时期那样突飞猛进。
那些拥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以及更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即使在生产技术上和英国存在一定差距也完全能以质量不够数量凑的方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一来就使英国这一先天体量不足的国家日益暴露出劣势。像英国这种规模体量的国家要想保住自己世界第一的地位就必须始终在技术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性上引领世界潮流,然而这对英国而言却实在是太难了。
随着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崛起成为世界霸主后英国实际上已失去引领世界变革潮流的创新精神。恰恰相反这时英国资本家有时还会出于一己私利而阻扰技术进步——举一个较为浅显的例子:如果你有一部手机,这时又有新款手机问世了,那么到底要不要购买新款呢?作为个人行为你可以选择购买新款,这样你可以享受到最新款的优质技术;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购买,这样可以省钱。
然而作为国家如果留恋于已成熟的技术和制度,而不能有所改革创新就会陷入到《大秦帝国》中甘龙、杜挚所说的“没百倍之利不变成法”的境地。相比之下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在改革创新方面的阻力相对较小——如果自己原本一无所有,自然在改革过程中也不会失去什么,这就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日趋保守的英国资产阶级为维持垄断地位而对新技术的排斥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上了下坡路。
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国取代,20世纪初英国又被德国反超而屈居第三。美国和德国作为两个新兴的工业大国开始取代英国领跑世界的工业化潮流。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已超越英国。这一时期日本和沙俄也开始对这些老牌工业化国家奋起直追。
这一时期机器生产已在俄国的工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基本已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化大工业的过渡。沙皇时代尽管奠定了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然而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保留太多封建残余的不彻底改革,所以沙俄的工业化进程始终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相比之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发展速度上几乎是俄国的10倍。不过这一时期俄国和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起老牌工业化国家仍有相当的距离。
这时的俄国被誉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日本则被讥笑为“贫穷帝国主义”。1917年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的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革命后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执行了彻底的工业化政策——用斯大林的话说:”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一共只花费了13年左右的时间”。1937年4月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表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已超过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下拉开了帷幕。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起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离阿拉木郭多50英里的一片广阔荒芜地区成功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核试验。在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涉及诸多复杂运算。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为解决这些运算造出了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模拟电子计算机,而不是已正式成型的计算机。直到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原子弹和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开启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场以原子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海洋技术等领域为主的产业革命中美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20世纪的美国先后策划了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从互联网到载人航天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始终居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开始奋起直追: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如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的草原上试爆成功。1953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1957年10月4日苏联又抢在美国前面成功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日本、德国在战前就已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战前的日本、德国就能自主生产飞机、汽车、坦克、航母......战争破坏了有形的工厂、银行,但却无法摧毁无形的制度与人才优势。冷战的爆发又为日本、德国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这两国都身处美苏对抗的最前沿,所以美国对这两国的战后复兴都提供了极大的扶持力度。
日本在战前尽管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国,然而同欧美老牌工业国比起来仍有相当的差距。战后的1946年10月21日所通过的《土地改革法案》使日本的无地农民获得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土改不仅直接缓解了当时日本严峻的粮食危机问题,而且打破了封建小农经济残余对日本的束缚,从而为日本的战后工业化发展扫清了障碍。日本真正成为足以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发达国家其实就是始于二战之后。
德国和日本的战后复兴其实都不是白手起家:一则两国在战前就已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二则两国的战后复兴都受到了美国的扶持。相比之下新中国的工业化才真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我国当时的工业化程度有一个极为形象的说明:“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其实何止是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这样的大件,要知道连火柴都一度被称为洋火,因为当时的中国连火柴都无力自主制造。当时中国的工业化程度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比起刚由英属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的印度也不占优势。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已经经历长达几十年的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和革命战争,相比之下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其实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印度独立之后接管了从铁路、矿山、钢铁到市政设施等所有英国殖民政府的遗产。1949年中国的发电量是43.1亿度,印度是49亿度;1949年中国的粗钢产量是15.8万吨,印度是137万吨;1949年中国的生铁产量是24.6万吨,印度是164万吨;1949年中国的煤炭产量是3243万吨,印度是3220万吨;1949年中国的焦炭产量是54万吨,印度是191万吨。1949年中国的原油产量是12.1万吨,印度是25万吨......
在当时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原料的产量上中国只在煤炭、天然气、烧碱、纯碱、纸板这五项上略占优势,然而印度却在其他指标上对中国占据着倍数优势。时至今日在经过70年的发展后我国的工业制品不仅能满足我国国防和民用的需要,同时也已大量出口走向世界。早在2011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就已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如今的中国生产着全球一半的钢铁、全球60%的水泥、全球25%以上的汽车。
如今中国就工业体系的完整程度而言已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目前联合国对现代工业体系的分类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而中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已涵盖全部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因此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严格意义上当今世界真正拥有100%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有且只有中国,不过美、日、德等国老牌工业强国也算是工业体系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家。
比如美国的工业完整度就超过了90%。不过这个完整度也仅仅是说明一些工业制造门类美国有,但至于到底能制造出多少产品就另当别论了。2019年美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013.41亿美元,同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5978.5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43倍)。尽管美国是除中国之外工业体系相对最为完整的国家,但长期以来美国在产业布局上始终侧重于只将利润丰厚的高科技产业留在美国本土。
至于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则全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发现自己90%的口罩需要进口。美国疫情大爆发后特朗普曾要求3M公司提高口罩产量,但3M在美国的公司主要负责设计,12条生产线全在中国。直到疫情大爆发后美国人才发现:本国境内只有约1200万个医用N95口罩和3000万个外科口罩。这只能满足医护人员所需的1%。
疫情期间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由于医疗物资不足而截留邻国的口罩、消毒水这样的事。相比之下中国的医疗物资不仅完全能满足本国的需求,还曾向全球80多个国家的和地区供应过医疗物资。事实上中国封城的两个月期间远在大洋彼岸的诸国也受到来重大影响:因为缺少中国生产的原材料、零部件,所以外资企业的产能大幅削减,很多跨国公司的每日损失需要按亿计算。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系汽车二月份在中国的生产大幅下滑。由于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停止使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线也减产了29.3%。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制造在全球生产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制造目前已涵盖囊括了从普通家庭所用的衣袜鞋帽到高铁、轮船、大飞机等各领域。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就有25件是“中国制造”的有25件。
与此同时她还发现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她面对此情此景打算做一个实验:如果没有中国产品,那么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从2005年1月1日起萨拉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萨拉一家在2006年的元旦很高兴地与“中国制造”重修旧好。萨拉的实验证明:外国人在离开中国制造后当然还是可以活下去。
然而由于他们日常生活中吃、穿、用等各种物品无不与中国制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旦离开中国制造就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感觉犹如倒退了几十年一般感觉极为不便。萨拉后来根据这段经历写出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中提到:儿子本来穿的中国制造的童鞋只要10美元一双,现在得买售价68美元的意大利童鞋。儿子之前购买的中国制造玩具现在得换成丹麦产的乐高。
在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中萨拉发现就连家里的电器坏了也得不到维修。因为不只是电器配件是中国产的,甚至连维修工具都是。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日本:日本媒体曾统计出全日本80%以上的服装和床单被套等物品都是中国制造,甚至连日本人死后下葬用的棺材也有90%来自于中国。目前中国在纺织工业、机械制造、金属冶炼、通用设备制造等诸多行业的产值都超过美国数倍。
当然世界上其他几个主要大国的工业体系也相对比较完整:除了美国的产业体系完整度超过90%之外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等老牌工业国的工业体系也相对健全。当今世界真正已迈入工业化门槛的其实就是中、美、俄、英、法、德、日七国。近年来新兴发达国家韩国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印度、越南也致力于承接全球制造业的转移。不过这几个新兴国家的工业体系和七个工业化大国比起来并不在一个水平。
世界上真正能玩转工业化的中、美、俄、英、法、德、日七国中美、英、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就已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德国和俄国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有了最早的工业化萌芽。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开始引领世界工业潮流,作为老牌工业化强国的英、法走上了下坡路,俄、日两国则正在奋起直追。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化是起步最晚的。
迄今为止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在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前提下能追上来的只有日本和中国。相比之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比日本更为不易:日本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开始追赶西方老牌工业化强国,然而中国工业化起步的时间比日本又晚了将近百年。日本战后的工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的扶持,而中国的工业化是建立在一穷二白、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
中国之所以能在一穷二白、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初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孤立迫使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二是在过去几十年间发达国家普遍将制造业外移的大趋势。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17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的资源分布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品种丰富多样、地区分布不均,然而工业化所需的化石类能源、有色金属、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储量还是相对可观的。中国的人口比美国、日本和西欧各国的人口之和还要多,这为支撑起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迫使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鉴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决心建立一个绝对完整的不求外人的工业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被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是在完全独立自主的环境下创造的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产业链条已有过四次大规模的迁移:20世纪初英国这个老牌工业化国家开始把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这些新兴工业国转移。这就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制造业迁移。到了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开始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德国开始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一时期也恰恰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所谓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终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如今工业4.0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世界主要工业国正围绕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群雄逐鹿。已取得的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有待我们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