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财有道

【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数】壮阔!十万大军进东北,2万干部20名中央委员、4名政治局常委

1945年8月,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下两颗原子弹,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出兵东北。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进入最后一战。8月中旬,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关系进入是和是战的关键性时刻。

抗战的胜利来得突然,即使是已经准备抗战最后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照中共中央原来预计,至少还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最后战胜日本。所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才会从容不迫地在延安开了近两个月,倒是朱德意识到抗战有可能较快结束,建议早日召开七大,让各战略区负责人早点出去工作,要赶上参战,不要窝在延安,一旦时局有变,也好处于主动地位。

美国扔原子弹,苏联出兵,日本投降,蒋介石邀毛主席谈判,十几天里万花筒般的变化将宁静的延安搅得个天翻地覆。时局大变,人们在欢呼胜利的同时,眉睫间也夹杂着深深的隐忧:国共内战会不会打起来?这就是毛主席概括的,抗战胜利,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日本投降,惧的是优势问题未解决,东西得的少,蒋介石强大,严重的内战临在头上,成败两个可能还在斗争。

战争与和平,风云变幻,在这历史关头,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共必须早作筹划,有备无患。延安总部顿时忙碌起来。这既为的是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也为的是争取战后的有利地位,以实力防止内战,争取和平。

8月9日,毛主席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从次日起两天内,朱德以延安总部总司令的名义连续发布七道命令,命令各解放区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收缴日伪武器,接受日伪军投降,如遇抵抗,应坚决消灭之。同时,中共中央也作了局势万一恶化的准备。

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我党我军上上下下都处于极其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之中。毛主席恨不得把一天当作十天用,工作量之大,速度之快,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他把办公地点移到枣园的小礼堂,一面处理事务;一面接见各地各级来请示工作的领导和将领,分派工作;一面挥笔疾书,发布命令。小礼堂成了毛主席点将的中军帐。

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决定以毛主席、周恩来和王若飞为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代表,一起前往重庆。

同一天,一架美国军用运输机从延安机场起飞。机上载着中共各战略区高级将领20余人飞向太行腹地的黎城长宁机场——中共在敌后的唯一机场。想起来也是够悬的,这些人个个都是够"分量"的呵,如果有个"万一",后来的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如果不是情况紧急,中央是不会下这个决心,冒这样大的危险的。飞机上搭载的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薄一波、陈赓、陈锡联、陈再道、张际春、滕代远、杨得志、肖劲光、邓华、邓克明、宋时轮、李天佑等。本书的主人公之一林彪也在这趟飞机上。

林彪当时的使命是与肖劲光一起转道太行赴山东。这是毛主席在延安点的将。当时,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患有严重的肾病,需要治疗和休息。毛主席早在抗日战争末期即有让林彪去山东分担罗荣桓的部分工作的打算。1945年6月,罗荣桓带病坚持在山东反"扫荡",严重的战争环境使他的病情加剧,尿血不止。毛主席得知后,于9日致电罗荣桓说:"病未好甚系念。拟派林彪同志来鲁,尚未最后决定。稍迟当可酌定电告。"8月26日,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给中共山东分局的电报,正式通知中央关于林彪去山东的决定:"林彪、肖劲光二同志昨日飞抵太行转赴山东。分工:罗荣桓为书记兼政委,林彪为司令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如罗荣桓因病必须休养时,林彪代理罗的职务,林、肖均为分局委员,其余不变动。"

毛主席选择林彪赴山东,自有一番考虑。山东历来是联结华北和华中的战略枢纽,抗战胜利后,又是进军东北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山东军区主力是由林彪指挥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发展而来的。自1938年12月第一一五师主力由罗荣桓率领开赴山东,开辟山东根据地以来,到1945年,发展为八个师、十二个警备旅和一个海上支队。由林彪指挥他的老部队,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有的回忆录说,林彪在延安受命就是去东北的,并且活灵活现地说,毛主席一面听着刘少奇陈述东北的重要性和我们进军东北的可能性,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发布命令,交代任务。最后才提到林彪,给他的任务是:去东北,掌握这一重要的战略重地。林彪十分满意,欣然接受,昂扬而去。这段回忆,虽然很有戏剧性,但至少在林彪的去处上,却是不符合史实的。

抵达太行后,林彪与早几天坐美国飞机来太行的叶群和刚出生一年多的女儿林豆豆会合,在八路军总部住了大约一周后继续东行。他们一行由豫北向山东方向前进。"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行军,对于戎马半生的林彪一干人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所以,林彪骑在马上,常常是边打盹,边思考。休息、工作两不误,到了目的地,决心也就形成了。9月上旬,一行人于河南滑县地区越过平汉路。

当林彪一行在豫北大地上日夜兼程之时,东北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苏联出兵东北之后,根据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达成并于8月26日公布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东北三省的行政权在国民党手中。中共中央经过研究后认为:"我党是否能派军队进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工作是没有问题的。"军队则进至察哈尔和热河两省,东北可去则去,如苏方一时不允许,就在热河发展,伺机进入。中央估计,我党我军的各种活动只要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的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给予同情,加上国民党接收东北尚有很多困难,我党有很好的机会争取热、察和东北各省。这个估计很快得到了验证。抗战胜利后,由于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对国民党的态度也变得较为强硬,不允许美舰运输的国民党军队在大连、营口等地登陆。这就为中共及其军队向东北发展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为表明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争取和平的愿望,主动让出南方八个解放区。为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就需要采取新的战略方针。早在重庆谈判前夕,毛主席即在枣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在不伤害根本利益的条件下做出妥协。我们让步的第一批资本是广东至河南;第二批资本是江南;第三批资本是江北。毛主席还做了非常重要的战略安排,即把中共的力量集中在华北、山东和陇海路以北以至内蒙古一带,并力争东北。

根据中苏达成的协议,苏联在日本投降后的三个月内撤出东北等地。按这一精神,苏军将于12月初全部撤离东北和热、察。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龟缩在大西南的国民党军不可能大批进入东北。中共派军队控制东北不仅可能,而且可行。时不我待,必须迅速部署。

根据迅速变化的东北形势和毛主席的一贯战略设想,9月17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毛主席和周恩来的电报,提出我们全国战略方针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当天,毛主席、周恩来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并指出,东北及热、察控制在手,全党团结一致,什么也不怕。过了两天,19日,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致电各战略区,提出"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彪中途转兵,由南下山东变为北出冀、热,进窥东北。 9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在重庆的毛主席和中共代表团:"请你们考虑是否派一个有名的军事指挥员去东北。"14日,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也建议中央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东北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对这一人选,无论是延安的中共中央,还是重庆的毛主席、周恩来都在慎重考虑。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两个人:罗荣桓和林彪。在"九一九"刘少奇的电报中,他提议:"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但当时,东北能进入多少部队,能否成立统一的指挥机构尚不清楚,因此,罗荣桓在军事上的职务是不明确的。当时提到热河及察哈尔两省时是"我必须全部控制",而提到东北时只说"东北全境我亦有控制可能"。

中央将林彪放在冀热辽,是考虑到冀热辽的重要战略地位的。位于东北大门口的冀热辽是时机成熟后出兵东北的最重要的通道,同时,也是堵塞国民党军从陆路进入东北的最直接的方向。在9月17日的电报中,中央是这样说的:"我们必须在冀东、热河控制重兵,除现在派去东北部队外,并须屯集至少五万重兵在冀东,以备红军撤退时能抢先进入东北。因此,现在必须立即计划调集十万至十五万军队到冀东(冀东富足可以屯兵并开辟热河工作)、热河一带。否则将来会来不及,对东北与热河的控制,均将没有保障。"

接到刘少奇的电报后,毛主席当天复电同意罗荣桓及肖华去东北,林彪去热河。并强调"以快为好"。

也就在这一天,刚刚风尘仆仆抵达濮阳的林彪收到了中共中央的紧急电报,令正在赴山东的林彪、肖劲光、邓华、江华、李天佑、聂鹤亭等人转赴冀热辽。对正在筹划赴山东后如何工作的林彪说来,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有一种说法,林彪接到电报之后,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自己一言不发,将战马牵了出去,骑上马,独自向前走去。出了村子,有两条路,一条向北,一条向东,林彪径自走上了向北的道路。后面紧跟出来的人一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其实,林彪并非接电后即向冀东出发。中央的电报没有明确说让林彪即刻去冀东,倒是他经过考虑决定不去山东,径赴冀东。9月22日,他致电山东局、华中局并转中央说,为坚决执行军委的意图和任务,"拟由此间经冀中,直到冀东,布置冀热辽一带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并准备和训练军队,建设炮兵,以及进行布置战场等工作。因此我及肖劲光等,为争取时间起见,拟不去山东"。24日,他又致电军委,表示将以最大努力来完成中央所给之重大任务。并告动身具体时间:"我与肖等现在濮阳军区,拟有日(25日)动身经冀南、冀中、冀东,需时月余可到。"另外,9月26日中央的电报中说:"林彪、肖劲光今日由冀鲁豫起身去冀东,约一个月可到。"10月1日在中央给重庆毛主席、周恩来的电报中则称:"林彪申更(23日)由濮阳北上,预计到南宫改乘汽车达固安(十分区司令部),尔后再步行到冀热辽军区司令部(玉田)。"这些说法虽不尽一致,但可说明,林彪在濮阳是停了几天的。

在濮阳的这几天时间里,他已经在思考争夺东北的问题了。9月24日,他建议军委要罗荣桓等在山东布置破路,阻滞蒋军北进。这一建议马上为军委接受。28日,军委向各战略区发出关于彻底破坏和控制铁路公路迟滞蒋军行动的指示。

路迢迢,秋风凉。北去的路更是凉意满道。离开濮阳后,他经河间、霸县,于10月 18日夜越过北宁路,19日上午抵香河以南。这时与他一路行动的已不是小队人马了,与他同行的还有警一旅、第三五九旅刘转连部、曹里怀部等。

就在他们一路北上的时候,东北局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林彪这次长途行军的目的地再次发生转折。从山东转到冀东,再从冀东转到东北。

东北这块中国共产党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在等待着林彪。

10月中旬,国民党军在大连、旅顺登陆为苏军所拒后,又试探从营口、锦州登陆,还试图从安东(今丹东)等处登陆。这样,从东北外线拒止国民党军人东北的可能性很小,而在东北内线发生战事的可能性陡然增加。东北急需一名能征惯战的军事将领。原拟去东北的罗荣桓由于病情严重和指挥山东渡海部队赴东北,不能迅速去东北。毛主席自然想到了已经快到东北大门口的林彪。16日,毛主席致电刚赴东北不久的东北局书记彭真,告诉他,中央"令林彪急至沈阳助你指挥"。20日,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林彪、肖劲光,要他们二人均赴沈阳,愈快愈好。26日,中央电告高岗、洛甫(张闻天)等:"林、肖决定去沈阳,程子华决定到热河指挥。"这就是说,原定到东北的东北局成员程子华赴热河接替林彪,而原定赴热河的林彪则改去东北。

东北在毛主席棋盘上的位置迅速上升。正如中央在一份电报中说的,在美蒋军急于在营口、葫芦岛登陆,苏军难于拒绝的情形下,冀东地位已不如沈阳重要。

军令如山,军情似火。林彪等人不敢怠慢。28日,林彪、肖劲光带部分干部和第二十一团抵达锦州,29日赴沈阳,与彭真和东北局会合,商议东北和战大计。

31日,毛主席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关于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命令,任命林彪为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为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为副总司令,肖劲光为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为副政治委员。后又任命伍修权为第二参谋长。至此,东北有了统一的军事统帅机构。

为什么称东北人民自治军?这是因为苏联方面囿于同国民党政府的协定,不允许以八路军、新四军名义在东北活动,中共中央遂决定进入东北武装一律以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出现。

东北风云变幻,毛主席期望林彪、彭真和罗荣桓等在与国民党争夺东北上演出一幕幕好戏来。

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看好东北大好河山,由来已久。建立东北根据地的腹稿,早已在毛主席的胸中预筹成熟。抗日战争初期,毛主席就曾筹划建立冀热辽根据地,以此为基地,向东北发展。1945年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多次指出东北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他曾这样评价东北的意义:如果东北能在我们的领导之下,我看这就可以说,我们的胜利有了基础,也就是说决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割得相当分散,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也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也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块整个的地方。我们要有包括东北在内的一块整个的根据地,这就全国范围来说,就是胜利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6月11日,毛主席在《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好巩固了。任弼时说得更痛快,掌握东北是个极重要的问题,掌握了可使革命提早若干年,掌握不了可使革命迟延若干年,东北可说是决定中国革命之命运的。

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需要一块能连成一片的大的战略根据地。由于以前的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支离破碎,没有形成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吃了不少苦。所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对争夺东北寄予很大的希望,控制得越早越好。为此,毛主席不惜倾注大量的"血本"。

毛主席从全国各根据地抽调了大批正规部队进入东北。计有:冀热辽军区部队,华中新四军第三师,第三五九旅刘转连部,警一旅,山东军区滨海支队,山东军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师等部,总计约十一万(不包括冀东部队新发展的人数)人。另外还有由延安调来的炮兵学校和由各根据地派到东北的可组成一百个团架子的干部,共有二万左右的党政军干部,包括二十名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占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政治局委员四人(彭真、高岗、张闻天、陈云),占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三分之一。这些部队和干部大都于10月至12月间先后抵达东北。

中国共产党经略东北的蓝图正在从设想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数”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