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自学艺归来, 改生死簿,砸炼丹炉,威震四海,自封齐天大圣,直至后来棒指天庭……但其实,关于悟空的成长经历,大约有八九年的时间,吴承恩写得十分隐晦,是需要我们去揣测的。这八九年便是他离开花果山去求仙问道的时间,这段时间放在悟空的生命中,实在是短暂,但这八九年时间却太重要了,因为悟空今后为人处世的那一套都是这八九年中学来的。
大闹天宫
“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这是悟空首次步入人类社会的所作所为,他的行为和现在动物园里的猴子并没有什么两样。虽然他真实年纪不小了,但没有经历过文明社会的他,还是一只十分纯朴,爱恶作剧的猴王罢了。
咱们再来看看八九年后的悟空。
樵夫好心为他指引方寸山的方位,猴子却强烈要求樵夫随他同去,帮他指路,樵夫担心家中老母亲,自然是不答应。悟空直到看间菩提的仙家洞府后,才松了一口气,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其实从我们对待陌生人的心态上是能看出自身善恶观的。所以我们知道这只纯朴的猴王必然遇到了许多对他不怀好意的人,他变得疑心重重,对人十分谨慎。
摘自韩寒《太平洋的风》
见到菩提“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他变得很会做人。虽然悟空一心朝圣,对菩提的恭敬也不是假的,但你什么时候见过他如此放下过猴王的尊严,见人招呼还没打,直接就跪下了。你看后来他上凌霄宝殿见玉帝时,也不过是躬身应答而已。悟空知道有求于人时该摆出什么样的态度。
齐天大圣与玉帝
几年后,菩提老神仙见悟空十分有悟性,问他想学个什么道,你看悟空的回答“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真是这样吗?再来看后文,师傅一直在跟悟空打哑谜,悟空每次只问一句话“能长生么?”悟空从来没有忘掉自己的初心——对长生的执着。其实他的做法,放到我们今天也很好理解。比如领导突然问你接下来做什么,因为对领导的意图还不明白,这时候只要不是个愣头青,都会先告诉领导:“您吩咐吧”。这个时候的悟空,已经不是与人交往中的愣头青了。这也是他在那八九年中学到的东西。
再到后来,他跑到东海要宝贝。龙王实在没铠甲相送,说只好去问下其他三海的龙王。悟空答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这是很无赖的说法,但却很精明,我问你勒索东西,你拿别人来跟我扯皮,不可能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今天你不拿出来,老子是不会走的。
碧波潭大战九头虫
太白金星引悟空去凌霄宝殿,悟空十分欢喜。但在南天门出被看守天王拦下。悟空立马变脸:“你这老儿,怎么哄我?被你说奉玉帝招安旨意来请,却怎么教这些人阻住天门,不放老孙进去?”即使经过太白金星一番好说歹说,他仍是不信:“这等说,也罢,我不进去了。”这说明他对不熟悉的人十分不信任,就像那个好心指路的樵夫一般。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只想问当年那只纯朴的猴王何以变成如今这般谨慎圆滑的模样?“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馀。”这是《西游记》中对这八年所做的叙述。还有另一段他自己的口述:“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
这只猴子一副求人办事的“谄媚”嘴脸
因此你可以想象,一只身高大约一米二的猴子,当初的他无非是比其他猴子聪明了点,在人类社会里摸爬滚打,穿州过府,学习人类的语言和礼仪。人类会将这样一个异类当做自己人吗?显然不会,所以他可能会被追打,被偷袭甚至被暗害,他变得很谨慎,对陌生人十分不信任。同时他也学会了跟人打交道,学会了圆滑处事。但即使再聪明,他也不过是一只猴子啊。
也正应为如此,后来的悟空虽然能力变得强大,但格局却显得小,这导致他和天庭的矛盾一步步激化。想起《三打白骨精》中的一句台词:“你有火眼金睛,所以你只相信自己。你从没有想过放下自己,去相信别人。”悟空在后来取经的过程中,很容易用自己的一套跟各路神仙打成一片,但也因为一些桎梏,始终不能相信别人,包括自己的师傅,这才有了后来三打白骨精中被唐僧驱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