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各个层面在世界越来越强大,在互联网带来的移动支付领域和支付手段上,中国更是领先世界。
(日本网友举例的无现金支付在中国的普及)
最近几年在国内,身上基本无现金已经成为了常态。不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就连十八线小县城路边的路边大妈的鸡蛋灌饼也可以扫一下。
卖小吃的小贩儿用二维码收款:
寺庙捐款也可以用二维码支付:
乞丐乞讨也带着二维码:
婚礼中的彩礼也可以用二维码支付:
移动支付的兴起让很多人欢欣鼓舞,一来是因为钱上细菌太多,使用现金不卫生,二来“不怕被偷钱”了。对应的无现金社会确实有几个好处,比如卫生改善了不用点钱了,出门也方便。可是不使用现金真的是好事儿吗?
西方欧美国家在移动支付方面完全可以和我们齐头并进,可是英国、美国等国家在移动支付方面并没有中国做得好,难道是技术不够吗?其实他们有很多人是抵触无现金支付的。老梁有次去英国,发现很多店铺都拒绝移动支付,不说支付宝微信,连信用卡也不行,而且英国硬币使用率很高,经常在商店里换回一堆硬币。为什么西方国家对无现金社会那么抵触呢?老梁说,这和他们对互联的认识有关。
大数据:我们每一次的支付记录,都在暴露我们的行踪足迹
很多专家多年前的担忧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比如“大数据杀熟”,很多人会有体会,淘宝刚下单,后脚就有同类商品的推荐弹出来,通过这一次购买,整个平台都知道了你的爱好与需求。买了一个东西,就被知道了生活所有的状况。
很多人觉得无所谓,认为这是“小痕迹”不值得大惊小怪,用细微的个人信息换取生活的便利是值得的。国内移动支付可以疯狂发展,与很多人不怎么看中个人隐私的保护有很大关系。
互联网企业和很多线下企业一样,存在着商业原罪,不能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这些掌握着我们大数据的企业,如果用在正当的地方还好,一旦监管不到位,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沦为犯罪工具。所以西方很多国家对这种方式是抵触的,不得不说他们确实比国人更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任意一次支付就被其他平台掌握最近的生活状态,这无论是从个人权利还是从消费安全的隐患来讲,都必须值得警惕。恰恰中国对个人权利和隐私的保护还不是那么敏感,相信随着移动支付的继续发展和相关问题的显现,国人也会越来越看中自己信息的保护。
不是错觉!使用移动支付后,钱越来越不够花了
移动支付在中国疯狂的普及,有一些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比如使用移动支付后钱越来越不够花了。因为相比使用现金,花钱越来越容易了。当我们使用现金付款的时候,眼看着钱包越来越瘪,购买的欲望也会被压制,进而就会想这个东西是否划算,以及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购物相比移动支付更加理智,支付在有的时候制约了你的消费。
但移动支付就不同了,100、1000、10000就是个数字,感受不到纸币一张一张出去时痛心的感觉,仿佛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支付越省事,购买的欲望越强烈,钱自然越不够用。无现金社会钱不够花了是因为注意力全集中在商品的刺激性上。
那为什么使用信用卡的时候怎么没有这种感觉呢?移动支付与信用卡有相似的地方,但信用卡涵盖的面远没有移动支付广。移动支付涵盖的消费层级远远比信用卡时代多得多。
还有一点,移动支付会增加我们非理性的消费,这也是信用卡是时代没有的。比如送主播礼物和为游戏充值。
现今,很多大学生、90后正处在无现金消费不受节制的危险边缘,支付宝更是推出了一系列功能,鼓励消费。中国1.7亿90后有4500万使用着花呗,也就是说每四个90后里就有一个使用着花呗。中国现在有3000万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年有2万元的消费,这早已是无数商家眼中的肥肉。
现在很多和移动支付有关的消费平台无休止的鼓吹消费主义,把消费当正义,把消费水平和个人品味、优雅挂上钩。商家在诱骗消费者掉入消费的陷阱中。很多90后已经掉进了消费的陷阱。
如今的教育越来越重注智商和情商,其实还有一种能力也很重要,那就是“财商”,不是学会怎么挣钱,而是学习怎么花钱。支配财富是要有计划的。财商教育是如何合理的消费。财商教育在眼下的中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有句老话说的好,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才是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End ——
点击链接,听老梁为您仔细讲讲移动支付的那些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