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好多值得回忆的事,很有趣。但是总有一种难以排解的压抑感,围绕在我周围,令我窒息……”
——这就是阿廖沙的童年。父亲死后,他被外祖母带回家,母亲却不辞而别。贪婪的舅舅们为争夺家产大打出手。暴虐的外祖父经常殴打孩子、妻子,他赶走眼瞎的工人,最后落得和同样结局——沿街乞讨。这就是童年时期冷酷压抑的生活。
慈爱、善良、虔诚、忍辱负重的外祖母则给了他温暖,用无私的爱指引他。“外祖母胖胖的,老爱穿黑色的衣服,有点驼背,举止却灵巧得像猫。她爱吸鼻烟。”她年轻时被丈夫打得昏迷了五天五夜;在儿子醉酒劝导时被儿子打折胳膊;她给高尔基讲故事,从猫嘴里救下受伤的八哥,对酒馆老板娘以德报怨。她如此虔诚,每天都能找到新的词语赞美圣母。
生活中有两个“上帝”:外祖父的“谁也不爱,只相信惩罚”,外祖母的“热爱一切生物,仁慈”
《在人间》
13~15岁,他到鞋店学徒,当画图工及画圣像的学徒、洗碗工,踏入“丑陋虚伪”的生活。
犯错时,鞋店大掌柜用力踢他,老板使劲敲他的脑袋,表兄则一直拧他的耳朵。
古怪的厨娘最喜欢看打架,公鸡也好,狗也好,男人也好,还鼓励阿廖沙和表兄打架。
表兄则对他施加“魔法”:
生活中也有亮色。令人害怕的厨师对他却很好,总是督促他读书,裁缝妻子、房客夫人借书给他。他利用一切时间看书。“这些书洗刷了我的心灵,将贫乏和痛苦的现实生活留给我心灵的糟粕清洗干净。”书把我变成一个不易受伤的人。
“我走的是正直的大路,我要不顾一切,冲破障碍勇往直前!”
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两个人:
他最后决定,要去上学。
《我的大学》
现实教育了他。上大学只不过是个梦想。
亲身经历使他盼望能融入辛辣而尖锐的环境。
面对浑浑噩噩生活的人们,他产生疑问:人们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人们寻求的是忘却、安慰,而不是知识。
“我该怎么办?”痛苦之中他自杀未遂。之后,和革命者的接触给他带来了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