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老三篇读后感看这里!今天,我们把头条留给甘孜这4个“书香家庭”

康巴传媒(记者 谢臣仁 李娅妮 兰色拉姆 刘小兵)

2020.4.23 第25个世界读书日

今年我州读书日活动的主题是

“建设‘书香甘孜’、倡导全民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建设“书香甘孜”的基础

在读书日来临之际

我们一同走进我州的部分“书香之家”

品味这些书香家庭的故事

学习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真正让书香溢满每一个家庭

“声阅”悠悠溢书香 记四川省“书香之家”杨苏斌家庭

4月21日,康定榆林新区一宿舍。

窗外,阳光大朵大朵地开放;屋内,脉脉书香悠悠而来。

杨苏斌临窗而坐,端着茉莉花茶,侃侃而谈,倾诉着他们一家与书结缘的故事。

手握他喜爱的茉莉花茶,时光就如杯中的花朵次第开放。

“我喜欢看书、喜欢朗读。” 杨苏斌的阅读十分特别,他是一名朗读者,他说,自己的阅读可以称为“声阅”。

也许是天赋吧,在读大学时杨苏斌就表现得很突出。1987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担任播音员的杨苏斌参加雅安地区首届播音主持新秀大赛,在众多专业选手中崭露头角,被雅安电视台聘为特约播音员。

第一次登台“亮声”让大家认识了杨苏斌,后来雅安宣传片《雨城雅安》也由他参与配音。接踵而来的荣誉,让杨苏斌找到了自信,不断增大阅读量,增强朗读训练,“声阅”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1989年,杨苏斌回到家乡巴塘县工作,成为巴塘电视台的“客串播音”,继续“声阅”生涯。

优秀的伴侣、良好的习惯,这是杨苏斌此生最为骄傲的“两大幸事”。杨苏斌的妻子友珍十分喜欢读书。书香濡染,底蕴深厚,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家赞誉两人是珠联璧合的天生一对。

“那时,书是‘紧俏商品’,看到喜欢的书,我们就买下。”对书的挚爱,远胜于绚丽华服、美味佳肴。杨苏斌搬了几次家,每次搬家置办家具,最先想到的是书柜。

对书的选择,杨苏斌夫妇有着共同的标准:不跟风,不一定是市场畅销的;讲实用,对工作、生活和自身素质提升有作用;近本土,特别喜欢与甘孜和藏区有关的人文书籍。察看杨苏斌的书柜,书只有1000余册,但几乎本本都是“精品”。

一杯茶、一本书,一边笔记、一边朗读,这种惬意的读书生活成为杨苏斌一家的温馨剪影。

2000年,杨苏斌调至州电视台工作,进入专业的“声阅”生涯。“真正走上专业舞台,才知道差距大,有了急迫感。”在电视台的8年,是杨苏斌读书读得最多的8年,也是他业务精进的8年。杨苏斌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被称为“甘孜赵忠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书走俏。读书换了“场地”,但阅读依然盛行。“我不排斥电子阅读,但我还是很喜欢纸质阅读。”杨苏斌说,静谧的阳光照耀,淡淡的墨香飘拂,茶韵氤氲中,精灵般的文字跳跃着进入你的眼帘,那是何等的享受。

做个阅读者,更做个阅读推广者。杨苏斌录播了许多作品,受到听众的欢迎。特别是他在喜马拉雅听书软件上录播的《康定解放纪实》阅读量达到28.2万人次。“我想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束之高阁的书让更多的人用耳朵‘读’到,让更多的人通过听书爱上阅读。”杨苏斌说,自己没有宏大的规划,只是一件一件地去做、一个作品一个作品去完成,只要有人听就好。

“声阅”经年,让杨苏斌有着深厚的底蕴,那优美的声音传递给人们更美的享受。杨苏斌说,阅读让他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直击心灵,不是鸡汤,是岁月的沉淀和今人演绎的美好,双重的交织让阅读温情而富有能量,他愿意用娓娓道说的朗读和诉说传递最美的情感和力量。

夫妇二人爱好阅读,也影响了儿子。杨苏斌的儿子杨元武在雅安工作,也是一个阅读爱好者。他们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在饭后,每人手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

54岁的杨苏斌年届退休,他说,退休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倾注于“声阅”这个爱好,他这一生都会致力于用有温度的声音传递正能量,用文字传递爱和温暖,让阅读回归纯真、回归美、回归爱。

跟随杨苏斌的介绍,设想他明天的生活,我想那是阳光入窗,一个幸福之家,沉浸在脉脉书香。而在杨苏斌的侧旁,一定有一杯茉莉花茶,隽永噙香,慢慢弥漫开来,一如花蕾次第开放……

以书为兰嗅芬芳

记全国“书香之家”邹山磊家庭

春暖花开日,最是读书时。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泸定县泸定桥小学教师邹山磊却遇到了一个关于读书的难题——前些天,她女儿把春节买的一堆课外书读完了,主动要买新书,这让她很高兴,可女儿的书房、书柜乃至床底早被书塞满,书到了真不知放哪里好。

邹山磊家有三口人。她在学校教美术,丈夫马俊凯在我州一单位做技术工作,女儿马颢文正在上六年级。从职业上看,似乎都和文学联系不大,但他们却都酷爱读书,并在2018年被评为了全国“书香之家”。获此殊荣后,他们更是把读书当做极为有趣也极为重要的事,家庭成员每天最少阅读半小时,假期一家人在家读几天书也不觉得无聊,有朋友来家里借书、讨论,他们更感高兴。现在,他们每月购买书籍、报刊、杂志的花费在200元以上,家中有各类书籍900余册。

邹山磊认为,爱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与家人的熏陶密切相关,她本人就是在当小学教师的父亲熏陶下爱上阅读的。“小时候,看父亲经常拿着书很好奇,我不识字就翻着看图;后来上学了,常和父亲一起看童话书,所以我识字比其他同学要快;上中学后,因为爱读书受到老师的青睐,也常因上课偷看课外书挨罚……”回忆起年少读书的趣事,邹山磊笑声爽朗。

邹山磊告诉记者,她上学时就认为一个人读书越多修养就会越好,读书也是最健康、最有意义的爱好。所以,她一直喜欢和爱读书的人相处,希望有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她和丈夫的相识、相恋也是因为两人都有阅读爱好,并常能在书籍中产生共鸣。

除了浪漫的爱情,阅读给邹山磊带去的还有很多。她说,阅读对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获取知识、丰富情感、拓展胸怀,从而让我们更清醒、更洒脱地对待生活。如今,她能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能做到不和家人因琐事争吵,能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都得益于在阅读中沉淀了性情、汲取了智慧。

邹山磊一直注重把读书的好“经验”传给女儿。她说,她和丈夫在有孩子之前就决定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装修房子时特意在儿童房做了书桌、书架,给孩子做胎教时也会读书。女儿两岁时,他们会在自己读书、写字时把女儿放在身边,并给她一些图画书;女儿三四岁时,他们会给她讲故事,并借机教其识字;女儿识字后,他们会定期给她买新书;女儿上学后,他们会支持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或社会实践……凡是和阅读有关的事情,他们都会不计时间、金钱的支持女儿去做,并尽量带着她做、陪着她做。他们一家三口会相互监督着去读书、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围绕读书展开的讨论也总是他们“家庭会议”上的主要内容。除了读书以外,邹山磊还引导女儿积极尝试书法、绘画、演讲、主持等与阅读相通的活动,并经常带她亲近自然、外出游历,引导她把书籍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关于引导孩子读书,邹山磊有一个基本的心得:“做父母不能只对孩子说读书有多好,更不能强迫他们读书,而要以身作则,带着他们一起到书的海洋里发现乐趣和智慧。”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女儿马颢文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邹山磊告诉记者,女儿从六七岁就养成了自觉阅读习惯,每天看课外书在一小时以上,假期会自觉调闹钟起床读书。女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很好,一直是年级前三名,性格也很乐观、开朗。到目前,女儿已经培养了主持、朗诵、演讲、绘画、写作等特长,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从2017年开始,连续担任学校文体活动主持人和学校解说员。另外,她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州内外的文体竞赛,获得过全国书法、硬笔书法大赛少儿组一等奖、四川省青少年创新大赛少儿科幻画比赛二等奖等各类奖项数十个。现在,很多亲戚、邻里到课余时间,都喜欢把自家的孩子送到邹山磊家,让他们和马颢文一起学习、读书。邹山磊坦言,“孩子很自律、自立,在学习和生活上没让我们操心,我们一家人因此一直过得很惬意。这样的生活很美好,书籍就像是一个大花园,我们在里面自由嬉戏、品味芬芳。”

关于全国“书香之家”的荣誉,邹山磊表示这不是她们读书的目的,但获此殊荣也很欣慰,并感到有些压力,好在他们把热爱阅读的习惯延续至今,也对周边人起到了一些带动作用。她说:“多读书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积极意义。目前,网络和基础文化事业发展很快,网上阅读也很方便,热爱读书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但全民阅读率还不高,阅读还得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家长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各类学校要发挥好平台作用。”

乐从书中来记全国“书香之家”王长生家庭

4月20日晚9时许,九龙县华丘村华丘组,夜微凉,翻开《习近平家风家教重要论述》,王长生又开始了每天的“必修课”——阅读。这是多年来,他与家人一直保留的习惯。

2016年,在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中,王长生家庭成为我州唯一入选家庭。至此,他和家人爱阅读算是得到了最大肯定。回忆曾经的荣誉,王长生谦虚直言“不敢当!”他认为,“书香之家”更多的是责任,要走的路还很长,决不能徒有虚名。

王长生小学未毕业便回乡务农,但这并未阻止他求学向上。通过自学,他先后精通了木工、纺织、刺绣、篆刻、塑雕等多项民间工艺。由于成绩突出,他被破格特招为文化专干,从事乡村文化工作长达30余年。期间,他曾多次荣获国家、省、州、县各级党政和相关部门嘉奖及表彰。

一路走来,王长生说最重要的是与书结缘。他说,读书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源,假若没有坚持读书,自己的生活定会十分枯燥。

据不完全统计,王长生家中藏书约有上万册,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关书籍占据了“半壁江山”。就藏书种类而言,主要包括毛主席语录、老三篇、连环画、歌舞、文化、科技、法制、农业等。

多年来,每每静心看书,王长生总觉格外舒畅。他边读边写,累积了大量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他撰写的文章曾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篇委会荣获“最佳创作奖”。

由于热爱读书,王长生还作为我州文化名人,走进央视科教频道、中文国际、浙江卫视等国家和省级媒体平台,宣传弘扬我州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他的先进事迹更是被《四川电影志》《四川文化志》《旅行家》杂志等媒体广泛报道。

说起读书的好处,王长生还特别提到了一件事。2015年,他从39名宣讲员中脱颖而出,首次与中央民大教授一道走上宣讲大舞台。那一次,他的宣讲对象是各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州县工会主席和州级部门一把手。

王长生告诉记者:“要去给干部们‘上课’,功底得扎实,才能让授课内容和思想内涵跟上节奏。可我小学都没毕业,怎么办?好在平日的读书学习,加上临时‘啃书’,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得到赞许和肯定。”

在王长生的影响下,家人也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王长生的3个女儿,自小便有各自青睐的书籍种类,参加工作后,无论工作多忙,均要坚持阅读。王长生的孙女,因受家中诗词歌赋的熏陶,在校期间荣获了“天之骄子”等奖项。

除开各自阅读思考,王长生一家还经常做阅读交流。一次,三代人就《增广贤文》中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展开了讨论。对此,王长生并不赞同,他觉得对自己儿孙都不愿付出的人,更不会为社会付出。女儿们和孙女一致认同他的观点,并以不同例证加以说明。

在乡邻们眼中,王长生是“书虫”,也是多才多艺的大好人 “王老表”。自1985年开始,王长生向学校、机关、村镇等借书无数。那段日子里,只要有人开口借书,王长生总会嘱咐“看书好,慢慢看,看懂想通了再还书。”

近两年来,随着电子阅读兴起,来家中借书的人少了许多,王长生的初心却未改变。他说,无论哪种阅读方式,希望大家都能好读书、好思考,为后代树榜样。

对于今年的世界读书日,王长生表示会和家人准时参加相关活动。王长生补充说:“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好读书、读好书益处多,尤其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当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完善,才能诠释好‘洞知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从而更好为社会作贡献。”

遨游书海,乐在其中。对于王长生一家来说,读书是人生路上的明灯、传承家风的桥梁、提升修养的基石……提及未来,王长生表示,将时刻以“书香之家”荣誉提醒自己和家人自觉阅读,并紧跟时代步伐,持之以恒,进一步引导儿孙读书思考,早日确定人生方向,为家乡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霍尔章谷翰墨香

记全国“书香之家”

周阿加家庭

“周阿加家‘富有’,老街上的‘首富’,富甲一方嘞!”炉霍县新都镇坊间不胫而走的传说,曾让年过半百的周阿加老人鸣鸣得意了好一阵子。即便,这里所言的“富”,并非万贯家产、满堂金玉,而是书盈四壁、一室馨香,老人却欢喜十分。

与书结缘、爱书藏书、读书用书。月均购书4.5册,订阅报刊种类6个,年均订阅报刊、购买书籍费用1000余元;家庭藏书3000多册,人均藏书400多册……在2017年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书香之家”推荐评选活动中,周阿加家是全州唯二、炉霍唯一成功入选家庭。

“能登上这样级别的全国‘富豪榜’,周阿加家当之无愧,不仅给家乡增添荣光,还给乡亲树立榜样。自此以后,新都镇4个社区,书香气息较之从前浓厚不少,‘阅读攀比’一时间蔚然成风。”设置于望果社区的镇图书活动室管理员马瑞忠有感于周阿加家书香之气时常香透四邻,对此,向来不吝惜溢美之词。

“氤氲的书香,哪有形状,更没重量。可是千百年来,却总能够为一个个家庭涵养最明丽的底色,我家因此获益匪浅。”今年已72岁高龄的周阿加认为,“书”之于家人和自己一生,有着功不可没的重要意义。

1948年出生于鲜水河畔霍尔章谷一农牧民家中的周阿加,幼时因家庭条件困难,念完小学便无奈辍学,听由父母安排,成了一名木工学徒。可机敏聪慧、一心向学的周阿加不甘于此,常常省吃俭用好几个月,用攒下的学徒工钱,偷偷买几本觊觎已久的《水浒》《三国演义》系列“小人书”。

成年后,又时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出版界那叫一个萧条寂寞,于是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语录》成了周阿加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已近中年的周阿加,手头虽不宽裕,但“买书”始能从心所欲,每年至少留下百元至千元不等的“购书小金库”,坚持征订《南风窗》《南方周末》《文摘周报》《大众电影》《民主与法制》《海外星云》《大众健康》近20种报刊和杂志。

当然,更不必提世界名著、名人传记等小说和书籍,满满当当地充盈着周阿加家的两间房四面墙。如今,走进周阿加一楼一底的藏家小院,俨然闯入一间小型图书馆,文艺、历史、体育、政治、生活、科技、教育、工具书……诸种领域、琳琅满目,全国“书香之家”名副其实,记者也真正理解到,其被坊间公认为“首富”的原因。

“开卷有益,改变命运”,是经年累月挂在周阿加嘴边的一句话,而这源自他的切身经历——从高小文凭、木匠学徒、个体工商户,到当上县个私协会副主席、县工商联副会长,直至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州政协委员以及被推选为新都镇幸福社区居委会主任至今,期间,国家、省州、县镇颁发的荣誉和表彰堆满墙,周阿加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的幸运并不是毫无缘由的。”

热衷读书、所涉甚广、所言在理、才能服众。在周阿加看来,幼时接触四大名著连环画,武将们战阵厮杀的许多情节都让他在津津乐道的同时,对未知的成长充满猎奇和向往;青少年时迷恋红色书籍,为《红岩》《烈火金钢》《欧阳海之歌》中,一位位敢爱敢恨、坚强独立且怀揣“理想主义”的热血主人公所倾倒;稍长便回归多民族相得益彰的文化中国,又折服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阿来写就的《尘埃落定》《瞻对》,而立不惑之年则渐为非虚构写实的人物传记“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等拍手称快……阅读启智,周阿加的精神发育史,可以说,就是他的阅读史。

有意思的是,多年来受周阿加的“爱读书、好读书”的熏陶和浸润,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妻子罗元英,操持家务之余,读书看报也已成了茶余饭后的“标配”,知识面越来越广,教育子女的口头禅总绕不开“书”,像“读书成习惯,习惯成自然”、“酒多人颠、烟多人烦、书多人贤”朗朗上口,一双儿女打小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成家立业、宜室宜家。

“别看我年纪小,我在全校识字数量都是数一数二的;阅读的课外书,比好多高年级的大朋友都要多得多。每天放学,都有好些同学想和我一起回周阿爷家借书看呐。”如今,7岁的小孙女周锦玥是新都小学远近闻名的“读书达人”,良好的“悦读”习惯,让她成了家长们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而周阿加家二楼的两间阳光书房,桔红色的皮沙发、随处可见的椅子、四周一圈齐齐整整的书架以及置于其间彷佛随时有待接受检阅的一排排书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总是严阵以待。只因彼时,不少街坊邻居造访借阅,让此间成了左邻右舍的“小镇书房”。大家都想着像周阿加那般,做一个“富有”的、“诗书齐家”的人。

每当夜幕降临,不远处,成都市锦江区对口帮扶援助的基层图书阅览活动室,与周阿加家二楼的融融灯光,相映成趣,似共同点亮了霍尔章谷的精神之光,滋养着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的“诗和远方”。

审核:黄良富 本期责编:肖宵 编辑:泽措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