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汕头教育网】学生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市教育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做到……

天气日趋炎热,学生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汕头地处海滨,陆地海岸线有217.7公里,加上江河流域较大,山塘水库较多,历年都有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学生防溺水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近日,市教育局发布通知,从现在开始至11月底,继续在全市各地各学校集中开展预防学生溺水事故专项教育活动。

中小学校校长是学生防溺水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综合施策、形成合力,把学生防溺水工作作为夏季和秋季学校安全工作的大事抓细抓实抓好。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将学生防溺水工作和学校其他各项安全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促。要落实学生防溺水安全工作责任,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等工作原则和要求,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学校第一把手负责制,中小学校校长是学生防溺水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是直接责任人。按照“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学校班子成员、学校每个岗位、每项工作的负责人、每一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管理和教育的义务,自觉承担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各地各学校要在原有“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安全工作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力量,建立覆盖面最为广泛的校园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安全工作责任体系。

突出抓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防溺水安全管理工作

通知提到,回顾历年来的学生溺水事故,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比例很高。各学校要突出防溺水工作重点,对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突出抓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防溺水安全管理工作。

学生防溺水工作“十一项必须”

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从历年发生的学生溺水事故中吸取教训,认真查找学校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严格落实省教育厅提出的学生防溺水工作“十一项必须”。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协调,积极构建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群防群治的学校防溺水工作体系,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

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警钟常鸣,克服麻痹大意思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预防学生溺水事故专项教育活动,加强督查检查,最大限度避免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要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宣传教育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到位、安全监管和督查不到位等问题而引发学生溺水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市教育局表示,将在近期组织对各地各学校防溺水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对有关单位的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工作成效等相关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各区县教育局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工作督查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学校安全工作局面,逐步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保障全市广大学生生命安全。

为青少年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

需要全社会合力而为

绷紧安全弦,时时敲警钟

一起上好这节安全课

为孩子的生命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水情不明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

►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必须要多人同行并在老师、教练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

►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

►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

►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在游泳前,要做好拉伸运动;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

►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若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缓解抽筋。

►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若没有救护器材,可入水直接救护。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水性不好的人千万不可手拉手进行救助,可能引起更多人落水溺水。

►清除口鼻堵塞物: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人工呼吸: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脱下外套: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经现场初步抢救,若溺水者呼吸心跳已经逐渐恢复正常,尽快联系急救中心,送溺水者去医院。

误区1:溺水者会挣扎、大声呼救

实际的溺水者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双手乱挥、用力拍水、大声呼救。在现实中,人在发生溺水时连呼吸都难以保障,更无法呼救了。有的孩子在泳池中溺水,看起来却像是“趴”或“站”在水中发愣,此时孩子可能已经意识模糊,应尽快将孩子抱上岸救治!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记住真正的溺水征兆,提高警惕:

△图源:中国天气网微博

误区2:会游泳,就不可能溺水

有很多人因为孩子会游泳,从而放松了警惕,认为只要会游泳就不会发生危险,这个误区真是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在水中发生的一些身体状况,比如疲劳、抽筋、空腹等,可能会使人无法正常游泳,导致溺水。更何况,在海边、池塘、河流、水库等野外水域,更是暗藏了重重危险:水草、碎石、淤泥、激流……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

误区3:手拉手就能救起溺水者

身边有人发生溺水的危急时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伸手去拉一把。但是,这种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是最高的,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死事件!

不管当时情况多么危急,我们都要保持清醒认识:救援溺水者是很有技术难度的,没有受过水中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救援成功,特别是对孩童来说。因此家长一定要选择有救生员的场所,一旦发生意外能够及时呼叫救援。

正确的救援方式应当是从背后接近溺水者,从后方抱住溺水者头部,向岸边划。同时,家长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自救常识,及早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误区4:带上游泳圈就能“保命”了

很多家长在带孩子下水游玩时,认为戴着充气式游泳圈就有备无患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我们平时使用的游泳圈和救援用的救生圈有着本质区别。

充气式塑料游泳圈执行的是《充气水上玩具安全技术要求》,只对充气玩具的浮力和材质厚度进行了简单规定,其本质只是玩具。由于海水存在大浪、高温、漂浮的树枝杂物等情况,充气游泳圈并不能在下海游泳时有效地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而救生圈的国家标准则在外观、尺寸、重量、材料、性能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救生圈能承受的重量较大,目的是增强圈体的强度,在救护落水者时抛投准确,不受风浪影响。同时,也不会轻易被损坏而发生漏气。

因此,若要下海游泳,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选择专用的救生设备,如泡沫救生圈、救生浮球及鱼雷浮标等。

误区5:“倒挂控水法”

溺水儿童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5分钟,如果超过5分钟,人的大脑就会因为长期缺氧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倒挂控水法”,不仅会耽误黄金抢救时间,更会导致胃内容物排出,反而增加了误吸风险,有害无益。

来源:汕头橄榄台(来源:广东省教育局、汕头市教育局,橄榄小编:沐木),转载须经授权。

觉得“汕小布”发的这篇文章值得推荐

请点这里哦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