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离别专题之离别有时,再见不远

昨天《夜读》中的十篇课文触发了不少网友的泪点,其中大家最能“思及己身”的,是《背影》一篇,许是人渐长大,离别不可避免地随求学、工作、婚姻等一一袭来,故而特别能体会《背影》中那种将别之时的浩大情感。

不少读者也在留言里分享了自己的离别故事,同样让人泪目。生命中那些“他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的时刻,是珍重的,也是珍贵的。


当我们知晓离别的重量,

才更会珍惜每一个相处的日常。

——央视新闻——

《惜取离别时》


01


上大学后的每一次返校,工作后的每一次返京,都是父亲送我去车站。他拎着箱子走在我前面,我两手空空跟他走进检票口,然后接过行李挥手作别,这场景延续多年。

几年前有一次回北京,父亲在将我送进高铁站后,突然发来一条短信,他说:我觉得,以后我还是不送你了吧,我越来越老,再也不能每次眼睁睁看着你离开了。

父亲一直是隐忍含蓄的人,甚少向我表达感情,更从未这样展露脆弱。我看着短信,当下大哭出声,我终于明白,在我一次次不回头的离开里,隐藏着对一个老人怎样的残忍。

身为子女的我,长大成人的我,远离双亲的我,终于成了他的“不可承受之重”,他决定用这样一个冷酷的方式“止损”。(《夜读》读者@沚凡)


02


上学时背过无数文学经典篇目,十多年过去了,仍印象深刻的唯有《背影》。

刚上大一那年,在十一假期结束返校的火车里,我看着车窗外月台上父亲略微佝偻的身影,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文中主人公的心酸。父亲是个情绪极其内敛的人,那天送我上车后便站在离车稍远的位置上一直看着我,手里拿着烟却是不动,满眼的不舍和心疼,看到我也在看他,只是用手示意我看顾好上面的行李,仍站在原地定定地看着我。

我从小到大一直是个个性独立的人,离家或出远门时往往是兴奋大于悲伤,唯有那次不同。父亲的神情和手势就像文中的橘子,凝结了他所有的情感,同时也让我泪崩,直到今天也无法忘怀。(《夜读》读者@gsp)

03


学过《背影》,但也只是略有印象,直到高二的一天,课间休息,突然有人跟我说我爸来学校看我了。他带来了生日礼物,而我自己都忘了生日,他从镇上坐了几个小时的车,专门来看住校的我,见了几分钟就走了。

送他离开的时候,看着他缓慢移动的背影,我突然懂了课文,眼睛就湿了。这件事,记忆至今。(《夜读》读者@杨威)

04


2017年,我去国外留学。要飞那天,父亲好几次欲言又止,像是有什么话要跟我说,但最终又什么都没说,只在不得不分开时说了一句:“到了那边要当心,钱不够要说。”

后来,我读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面有一段讲的是作者的父亲参加完她的毕业典礼,送她到机场,知道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作者是这么写的:

就在这时,我回头一瞥,看见爸爸还站在安检口目送我离开。他的双手插在口袋里,肩膀耷拉着,嘴巴松弛。我挥挥手,他向前走了几步,好像要跟上来。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一刻:当高压电线将旅行车盖住,母亲被困在车内时,爸爸站在旁边,一副无助的样子。

我拐过弯,他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父亲的那个形象我将永远铭记:他脸上的表情充满爱意、恐惧和失落。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我在巴克峰的最后一夜,就是他说不会来参加我毕业典礼的那一夜,他无意中吐露过。

“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我好像突然懂了那天父亲想对我说却没有说出的话。(《夜读》读者@Ada)

05


前段时间回了一趟家,结果和父亲大吵了一架。

争吵的起因很俗套。我怪父亲只知道出去喝酒,一顿饭都不同我一起吃。父亲反将一军,怪我不回乡考公务员,漂在北京无所建树,不能让他在朋友面前长脸。两相争执不下,父亲拂袖出门喝酒去,我则愤然准备订票回北京,最后被母亲勒令退掉,说不要任性。

几日后回京,父亲仍开车送我,一路无言。进站后,我忍不住扭头看了一眼,巨大的玻璃门外,是父亲专注而又严肃的脸,莫名带着些渴求,他好像在质问我,又好像在哀求我:你在外面过得并不好,为什么不肯回来?你的父母就在这里,稳定的生活就在这里,你为什么不肯回来?

我回过头,一下就哭了。也许有一天,我们终将达成双向的理解,我们会像那些和睦的父女一样,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举杯换盏一醉方休。

可在那之前,我们还要经历多少次离别呢?我不想每一次离别,都带着这样的遗憾。(《夜读》读者@何也)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说: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是个略带痛感的词,它意味着一个负载了自己很多情感和经历的人的离开,意味着一种或长或短的阶段性隔离,意味着接下来的日子要靠思念来填充。

可是,正如杨绛先生所说,“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惜取离别时,何尝不是另一种抓紧当下的“再见”。

如果人生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唯愿,离别有时,再见不远。


文/央视新闻

图/视觉中国



你有什么难忘的离别故事?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央视新闻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