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一个小姑娘对正在跳绳的小男孩大声问:“怎样才算安静呢?”
操场上的吵闹声掩盖了小姑娘问话的内容,小男孩只能用更大的声音反问:“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这个日常小故事,引发了和田路小学教师胡振海对“校园里,如何用合适的音量说话?”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探究。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校园里哪些场所有不同的声音、哪里最吵闹,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有的说是教室、有的说是操场、有的说是走廊……商量之后,他们决定投票选出最吵闹的地方。
投票结束后,胡振海带领学生对结果进行统计,画出统计图表,顺理成章地用上了数学知识。图表显示,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操场最为吵闹。
声音的大小如何进行记录呢?这个时候科学知识就“上线”了,老师教大家使用分贝仪,在操场、教室、园艺室、美术教室等不同地点进行测量,通过数据的大小,用科学的方法来证实感觉的准确性。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安静时只要很小的声音就可以与他人交流,而更大的声音则会变成别人的噪音。他们还做成了音量标识符作为项目成果,提醒同学们为了校园安静、洁净,请减少噪音,小声说话。
其他老师会如何设计一个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呢?在12月29日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专题工作坊静安区和田路小学专场活动中,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的种子实验校、项目实验校老师,从发现问题、建立联系、聚焦研究、成果呈现、创意评价五个环节,与和田路小学的老师一起体验了“校园里,如何用合适的音量说话?”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过程。
“校园里,如何用合适的音量说话?”原本是和田路小学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青年教师胡振海带领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尝试。
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说,在这个案例中,老师运用了小学数学、科学知识,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以说话的音量符号作为研究产品,“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项目化学习:更强调设计思维和核心知识的理解,在做事中理解概念,形成专家思维,引发跨情境的迁移。”
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
如何将这个案例延展到更多的学科、如何延伸到更多的年级,借工作坊活动之机,和田路小学邀请到了项目化学习实验校小学、初中阶段的老师集思广益。
在小学组老师的讨论中,不同学科的老师就“到底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合适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自然课会涉及到如何防止噪音污染以及分贝测量方面的知识,这个可以和什么是合适的声音做一个嫁接。”一位教自然的老师在小组讨论中首先发言。
英语老师说:“英语课上,我们可以用Don't……(不……)等句型,给学生做一个rules(规则),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声音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是合适的,这样他们就能制订出合适的规则。”
心理老师表示:“我们可以还在心理课上学习情绪管理的知识,因为很多时候音量过响,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与会老师进行分组讨论
几位老师开展起“头脑风暴”,很快就把建立联系环节一栏写得满满当当,看到这些内容,一位老师总结说:“我们其实可以让学生建立起两方面的联系,一个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一个是能力知识方面的,比如防止噪音污染、控制情绪、制订规则,这些属于学科知识;而如何进行分贝测量,在项目中同学之间如何讨论并做出决策,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到底音量的大小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感受和影响则属于能力知识。”
接下来,各小组老师又就聚焦研究、成果呈现、创意评价3个方面展开讨论,40分钟后,完成了一张项目整体设计的一图读懂。
初中组的讨论则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方式:“我们认为用合适的声音说话应该区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因此我们给出的‘发现问题’是‘在不同的场景下,如何用合适的音量说话’。”
在建立联系环节中,初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与声音关联度最密切的物理学科和音乐学科,语文学科则可以学习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描述不同的声音,英语学科可以用不同的程度副词来表达音量的大小,数学学科则可以融入面积、体积来计算声音传播的距离、方位等等。
与会教师展开交流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夏雪梅博士引导在场的教师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这次大家经历的设计过程可以概括为从问题出发找知识,那么这一设计方法是否适合学科项目?
第二,如何站在实施的角度来设计项目中学生的学习历程?这次的工作坊中大家都在做学生,感受到学生的差异,体验到的困难各不相同。那么,如何在我们自己的项目中设计支架,关注学生的真实差异与困难。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支持他们学会倾听、交流、沟通,在项目化学习中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有没有在浪费时间,学生的体验是不是比传统课堂教学要好。我们还要思考项目化学习的哪些方面要优于传统课堂,哪些方面是可以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以让项目化学习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张军瑾告诉第一教育,上世纪80年代,和田路小学从科技教育起步,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中找到理论支点,开始走上创造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从2016年起,学校开始进行“基于创造力培养的项目化学习”研究,把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方式,去实现为学生的学习而变化,“发现问题、建立联系、聚焦研究、成果呈现、创意评价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这次也是希望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让各实验校的老师参与进来,一起探索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和路径。”
张军瑾说,在项目化学习的道路上,和田路小学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除了二年级关于声音的学习外,还有一年级的图形变变变活动、三年级的功能教室瓷砖优选竞标方案、四年级的校园节水如何从‘升’做起?、五年级的解密密码活动等。随后学校进入了项目化学习的下一阶段——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类项目化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具有项目化学习经验的教师。”今天活动中与各校老师一起进行分组讨论的,就是和田路小学的6位项目化学习种子教师。
和田路小学的6位项目化学习种子教师
和田路小学还将深挖核心问题链,增加学科项目化的学科味,提高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操作,优化项目化学习中的创造性评价,将发现问题、建立联系、聚焦研究、成果呈现、创意评价五环节中的“聚焦研究”重新拆解为聚焦问题、探究解决,变五环节为六环节。
张军瑾告诉第一教育,在新一轮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中,和田路小学作为项目化学习种子实验校,将定位为办一所项目化创新型学校,让学生参与到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运用核心的知识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