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茶花女英文读后感专题之来知道一点点法国文学和文豪的事儿(三)——雨果和仲马们

雨果和大仲马俩人同年生,死后又一同安息在一个宿舍,可谓缘分不浅。他们俩都是1802年生人,雨果比大仲马大5个月,现实中大仲马一直尊敬推崇雨果,但彼此也有过不愉快,雨果曾经利用过媒体抵制过大仲马的戏剧,但在法国文坛里这哥俩算是关系不错的。然后这哥俩相隔118年又相聚在先贤祠的XXIV号房,雨果是1885年盛大的国葬之后直接入葬先贤祠,而大仲马是2003年莫名其妙的被法国总理希拉克盛情邀请而去,在这之前大仲马在自己家乡埃纳省小镇维勒柯特雷已经安眠了133年。非要给这哥俩凑一起,大概是因为当年雨果最后一次拜访完大仲马后说了一句话:“我将去他的墓地回访他。”


先贤祠XXIV号房


事实上,我在阅读的时候,他们俩的作品也是穿插着来的,看完《巴黎圣母院》,再看《三个火枪手》;然后再看《悲惨世界》,之后再看《基督山伯爵》。因为雨果的作品看完太累,得歇歇,得拿大仲马的书调剂一下,不然真受不了,所以这哥俩放在一起聊是最合适。


伟大的维克多.雨果


雨果像


大概全网敢对雨果颇有微词的也就我一个人了,我确实觉得雨果小说很难读,文体老套,叙述啰嗦,晦涩难懂,我甚至亲自跑去雨果的故乡贝桑松小城把这段话写在了他的故居留言簿上,真是胆大包了天。


雨果故居纪念馆

雨果故居纪念馆留言册


但是我要在这里要把这个评价解释清楚,以免误导别人。


第一,文体老套是指阅读体验,这跟我在法国文学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样,那时候大概小说还不是个成熟的文学形式,很大程度上像是在说书。雨果的小说没有沉浸感,因为他的文体让你觉得雨果这个讲述人一直都在,因为他会经常用到“笔者”如何如何,还有“读者”如何如何,而且他还会对自己写的文章做评论,帮你一起总结小说故事的中心思想,比如悲惨世界原文的这句话:“读者此刻阅读的这本书,不管怎样断断续续,存在例外或欠缺。但是从头至尾,在整体和细节上,写的是从恶走向善,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假走向真,从黑夜走向白天,从欲望走向良知,从腐朽走向生命,从兽性走向责任,从地狱走向天堂,从虚无走向天主。出发点:物质; 终点:灵魂。起始是七头蛇,结尾是天使。”——写的牛逼不牛逼,绝对牛逼,但是它打破了你和故事世界的次元。所以这是叙述方法的问题,不代表雨果不牛逼,而是说我们现在读起来不适应。


第二,叙述啰嗦是指雨果的小说,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悲惨世界》,其实你细看这里面的故事情节,估计也就占全书一半的内容,而另一半在干嘛呢,是停下来聊其他的。或是在介绍故事的背景时代,或是介绍一下历史知识,抑或干脆跟你聊聊人类命运和思想,这让读者有点痛苦。你本来刚被人物命运或是情节悬念调动起来,然后突然雨果老爷子不说了,隔着好大篇幅聊别的,虽然这些其他的东西跟故事整体都有关联和辅助,但这么聊天让人着急啊,这么大部头的书,啃很久发现人物悬念也没下文,情节也不发展,你就会失去耐心。比如《巴黎圣母院》中,开篇选丑大王情节设计非常精彩,然后突然花整整一章给你讲十五世纪的巴黎是什么样子;《悲惨世界》里整整一个章节讲滑铁卢战役,文末一笔带过了德那第救马吕斯他爹的事情;然后又单独拿一章讲巴黎下水道,只为了冉阿让从这里逃出生天。我们现在讲究说故事的技巧是背景要服务于人物或情节,在雨果手中不是,背景有时候比他的故事重要,因为背景是他对时代的思考,他的光辉思想可能连自己设计的故事也兜不住,所以必须单独说。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的说法很有趣,他说雨果的文学世界宏大、奇特、振奋人心,用的就是故事、情节、场面。人物是为故事、情节、场面存在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正相反,陀的故事情节场面是为人物存在的,当人物说话时,故事、情节、场面好像都停顿了,不存在了。我对这个说法颇感认同,但是我的表述方式稍有点偏差:我觉得雨果更像是思想家,他的文学表达是辅助他的思想世界的,所以他的故事、人物、情节都是为了表达他的思想高度和广度而存在的,因此雨果本人既是世界,他希望读者能感受到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觉得他像个导游;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写人的,普遍意义上的“人性”,陀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解剖“人”这种东西。所以在陀的眼里,“人心”本身就是整个世界,什么时间、地点、情节都是人的“环境”,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说的,“人是一个奥秘,我要解开这个迷”。我跟木心大师一样,也都是更喜欢陀的,因为我更喜欢现实主义作品,而陀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第三,晦涩难懂是针对我这种知识浅薄的人来说的。我自认对文史脉络的掌握是优于常人的,但读雨果还是费劲,雨果在书里旁征博引,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基本上你没有对希腊神话故事如数家珍,你不对整个基督教宗教典故了如指掌,你光知道历史脉络是半点用没有的,你体会不到他的比喻是否精妙,你理解不深他的暗讽隐喻,这对一个读书的人是多大的遗憾啊。更何况我作为一个读译文的中文读者来说,你等于跨着东西方文化之差以及将近两百年的时代鸿沟,你的理解力别说触及精髓,只是触及表面都是强弩之末了。所以这应该不是雨果大师的问题,而是我以及和我一样的读者的问题。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想说,有生之年必须要读一遍《悲惨世界》,光是触及表意,都让人犹如洗礼一般,这个不读怕是要终生遗憾的。


雨果纪念馆

以上是我对雨果作品,小说作品的读后感,算不上评价。我的这番话对雨果之光辉地位触及不到分毫,只是对像我一样的21世纪的普通中文读者一点提醒,读雨果你将会面对什么,有个初步认识,而已。


更何况,雨果作为文学家,可不是只写小说那么简单,他是横跨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政论的大文学家,而且他还是个画家、政治活动家;画家,没错,你没看错,雨果是“可以与布朗热和于埃视为同道的画家。”——戈蒂埃。


雨果画作

雨果画作


我之前写法国没法选出一位完全代表法国文学的扛鼎大文豪,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法国文坛大师辈出的,但你要说必须选出一个来,那我自己综合所有考虑,还是会选“维克多.雨果”,我罗列一下各种对雨果的评价,丰富一下大家的词汇,掌握一下形容一个伟大文学家能用哪些形容词:“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气象万千的诗神、长存不朽的小说家、开辟一个时代的戏剧大师、妇孺皆知的超级文豪“、”跨越国境的天才“、“像高峰,像森林,像龙卷风,或者像这些可以和自然奇观一比高低的人间奇观”、“雨果是大海”!


这个人基本上就是用来敬仰的,他不但是天才,而且年少成名,不但年少成名,还活的够久。——16岁精通作诗,21岁出诗集,29岁《巴黎圣母院》风靡全国,43岁成为上议员从政,45岁封侯伯爵,60岁创作流芳百世的《悲惨世界》。迷弟门生的名字都如雷贯耳:大仲马、巴尔扎克、狄更斯、爱迪生……逝世时举行国葬、百万人送葬,举国哀悼。


雨果国葬

雨果国葬


如果别的词儿都有溢美之意,我觉得”泰斗“这词儿就绝对连修辞成分都没有,就这个词儿让人一听就联想到一个大胡子老头,一个雨果,一个托尔斯泰,基本上用文学泰斗来形容,就属于音容笑貌都给你勾勒出来的那种,又稳又准。绝对的活在人民的心中,就只论百万人自发组织送葬这件事,就能清楚的定义什么叫“伟大”。


雨果像


推荐作品:《悲惨世界》、《九三年》


仲马的世界


大仲马


大仲马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位入住先贤祠的伟人,但是他的入住有点莫名其妙。


要知道先贤祠是什么地方,其实就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万神庙(Panthéon),是在法国历史上要有对国家和法兰西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人才能下葬先贤祠。先贤祠文学家不多见,除了伏尔泰和卢梭这种绝对意义的启蒙思想家跟文学沾着边,剩下的大文豪就都挤在一个墓室里(20世纪的马尔罗除外),左手是维克多.雨果的石棺,右手是埃米尔.左拉的石棺。雨果是坚决反对拿破仑三世称帝,为了维护共和逃亡海外近20年,并且回国后还通过自己的声望呼吁大赦巴黎公社成员;左拉是在法国犹太裔上尉阿尔弗雷德·德莱弗斯的冤案中喊出振聋发聩的“我控诉”(去年罗曼.波兰斯基刚好拍了这部电影),因而这两位都在政治上影响过法兰西。但是大仲马作为一个通俗小说家就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入藏先贤祠,理由很不充足。非去翻大仲马的生平事迹的话,他倒是为了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参与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这大概是他贡献给共和国的最态度鲜明的一次举动。


我去先贤祠拜会的时候,看到XXIV号墓室中大仲马的石棺摆放的也蛮尴尬的,雨果和左拉一边一个,大仲马的石棺被横着摆在窗下的高台上,显然是后调剂进来,现给找的地方。


先贤祠XXIV号房


而且人家大仲马也没张罗要进先贤祠,遗嘱里说了安葬回故乡,我琢磨是希拉克当政时期由于太久没出伟人了,想给先贤祠整出点动静。结果一有人提议,希拉克就欣然支持。于是为了希拉克的一句,“大仲马应该安眠在他的作家老朋友雨果的身旁”,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大仲马千里迢迢与雨果相聚,也不知道希拉克是在取悦大仲马还是取悦雨果。


如果把雨果的文学世界和大仲马的文学世界比喻成两款游戏的话,那大仲马的这款游戏,用户友好程度可高太多了。


大部分中国文学评论家都把大仲马和金庸相比,其实也是想给中国读者介绍大仲马的作品大致是个什么路数,在文坛中大概是个什么地位。这俩人的确是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金庸自己也说过受大仲马影响很大。大仲马的作品有很多快意恩仇的设计,确实跟中国的武侠江湖态度很像,更重要的是大仲马在历史小说的创作态度上,应该是被金庸大师继承过去了。大仲马说,“历史是挂小说的钉子”。所以,没有拿破仑的“百日王朝”的背景,你不会看到唐代斯复仇的《基督山伯爵》;没有“靖康之耻”,你当然也看不到郭靖和杨康两家恩怨的《射雕英雄传》。


脱离开金庸的比较,大仲马的小说更大的贡献是给后来好莱坞生产电影提供了模板。大仲马的创作模式,就是“工业化”生产小说,他深谙读者对故事的需求,所以熟练掌握了如何写好故事,如何设计人物,如何设计人物情感关系,如何跌宕起伏,在气氛上都拿捏的死死的。要大仲马成名后的生活极为奢侈,他在塞纳河谷上建了一座真的“基督山伯爵城堡”,在那里几乎宴请了“整个巴黎”……他的开销可想而知,因此他就是用“工厂生产”的模式在批量生产小说。要知道挂在大仲马名下的作品有几百部,很多都是请人代写,抑或是花钱买别人的半部作品、或是提纲、框架,说白了就是收集故事创意,然后纳入自己的生产模式里加工生产,跟现在的好莱坞何其相像,都是为了赚钱而已。


所以大仲马留下来的作品,我觉得就是《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两部值得好好研读。非要再加两部的话就是《二十年后》和《玛戈皇后》,因为《二十年后》是《三个火枪手》的续篇,而《玛戈皇后》有个改编的很成功的电影,姑且算是值得一看吧。


按照我自己的喜好来说的话,《三个火枪手》其实很一般,但是它太有名,欧洲文化里总拿它当典故,所以还是要读一下。《三个火枪手》的故事里有四个火枪手,但为什么书名叫“三个火枪手”,解释的版本有好几个,哪个也不让我信服,所以我就不摘录了。我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这故事人物性格太浅白,故事情节巧合太多,其实还不如《射雕》之后的金庸作品,我就不推荐了。


三个火枪手

基督山伯爵-周克希版


但是《基督山伯爵》就不一样了。我不只一遍读过基督山伯爵,小时候还很着迷,年少的时候更容易被复仇的故事吸引,那种被人欺虐然后以牙还牙的畅快感太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基本上早期港片里的武打片都是这个路数)。从《基督山伯爵》问世到现在的170年里,仿基督山的故事应该数以千计了,在看了这么多模仿之作后,还是觉得《基督山伯爵》最好。虽然它还是通俗小说的属性,它也有过于浪漫,过多巧合的毛病,但是它就是魅力不减。我这一次读的是周克希老师的版本,我认为是最好的版本,尤其是看完《悲惨世界》以后读《基督山伯爵》,更加畅快,直抒胸臆!


虽说大仲马的作品内容里没有特别深厚的地方,但是仲马老先生倒是每每能在自己的通俗作品里喊出很有指引意味的至理名言:除了《三个火枪手》里那句太有名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外,《三个火枪手》里还有一句我特别喜欢,“Erat EST Fait 拉丁文三种时态的存在,人生本来就可以用三个词总括”,还有《基督山伯爵》的结尾那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这两句话我都一度想纹在身上。


推荐作品:《基督山伯爵》


应该说,《基督山伯爵》就是大仲马最好的作品了,但是大仲马自己不这么说。他说,我最好的作品是——小仲马。


小仲马


我顺带在这一篇里把大仲马他儿子也提及一下。小仲马和大仲马名字是一模一样的,都叫Alexandre Dumas,为了跟他爹区分,他才变成Alexandre Dumas fils。小仲马最后以文豪的身份进入了“法兰西学院”,这个成就连他爹也没完成,但是小仲马的文学代表作现在看只有一部《茶花女》值得一提。


《茶花女》剧照


《茶花女》是一部以正面形象描述“妓女”的作品,现在看来是一部非常招人唏嘘的爱情故事,绝对适合女性阅读。按理说这是小仲马唯一一部传世作品,他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他这部作品恰恰是他一生不愿提及拼命修正的作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当时把“妓女”描述的纯洁善良是绝对有压力的,可以看看埃米尔左拉是怎么写《娜娜》的,也是绝对善良天真,但是那样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必须得批判,所以小仲马后半生苦不堪言……坦白讲,看过《茶花女》和《娜娜》你会觉得跟那时的妓女形象相比,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绿茶要生猛的多……第二个,《茶花女》的故事是根据小仲马本人的爱情经历改编,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原型是当时法国上流社会有名的交际花玛丽·杜普莱西,所以小仲马年轻时候的情感故事在法国几乎家喻户晓,当小仲马社会地位日益高涨的时候,他为了自己的身份也不得不拼命否定这个作品以修正自己。


但最后,这段爱情故事有一个颇为津津有味的结尾,茶花女“玛丽·杜普莱西”最后葬在蒙马特公墓,葬在离她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让她永垂不朽的小仲马。


小仲马墓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