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新高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3+3”模式,一种是“3+1+2”模式,前者是选考科目任意搭配,均采取赋分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可能导致出现“弃物理”现象;为此,第3批实行新高考的地区的8个省份实行“3+1+2”模式,分为物理和历史两个方向,这两科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他选考科目赋分,录取分成两个方向单独进行。
很多人认为,“3+1+2”模式是对“3+3”模式的修正,是更加合理的一种模式。但是,任何的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3+1+2”模式实行后,化学老师们开始发现:这种模式,把物理“救上岸”,却把化学“推下坑”。
原来,这种模式保住了物理的地位,只要想学理工科,必选物理,但是化学却并不是必选的,而化学的难度,仅次于物理,所以性价比是比较低的,因此在实际选科时,“弃化学”现象增加,以江苏最为明显,所以江苏制定“托底机制”,鼓励学生选考化学。
而当八省第一年高考结束后,考生和老师们才看清楚,其实这种模式真正“伤害”的并不是化学,而是历史这门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选历史和选物理,上本科难度差距大
我们先来看看八省的本科录取分数线:
1、历史类和物理类的本科录取分数线相差最大的是辽宁省,二者相差120分,物理方向的本科线是336分,历史方向本科线是456分。
2、历史类和物理类的本科录取分数线相差最大的是湖北省,二者相差66分,物理方向的本科线是397分,历史方向本科线是463分。
3、历史类和物理类的本科录取分数线相差最大的是江苏省,二者相差59分,物理方向的本科线是417分,历史方向本科线是476分。
4、历史类和物理类的本科录取分数线相差最小的是重庆市,二者相差10分,物理方向的本科线是446分,历史方向本科线是456分。
这样看来,8省的两条发呢属性,多数都相差30分以上,按照原来文理分科时的情况看,文科线和理科线相差30分以内比较合理;相差太大,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的结果。
以辽宁省为例,假如小明选择了历史方向,高考成绩是455分,差1分没过本科线,而他的历史考了100分的满分的成绩,如果他选择物理来代替历史,即便是物理考了0分,最后还是考了355分,超过物理方向本科线19分,已经“躺赢”了。
而事实上,历史考100分和物理考0分,是同样艰难,物理再怎么编,考个10几分也不难;而历史学得再好,考80分以上也非常困难,所以二者实际的差距不会超过70分,如果物理能够考到30分以上,基本上就可以放弃历史,选择物理方向了。
二、物理和历史不能同时选择,选历史生源会变差
在“3+1+2”模式下,物理和历史都被当成非常重要的学科,一个是理工科的基础,主要面向未来;一个是文史类的基础,主要研究过去,这看似是提高了历史学科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物理和历史不能同时选,导致物理和历史直接“PK”,这明显让历史处于劣势地位。
但是,学好物理的同学,难道不需要历史吗?不需要历史的思维和家国情怀吗?理工科很重要,但是这种“重理轻文”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历史学科的发展的。
成绩好的学生,都不学历史了,这应该不是当初设计时想要的结果吧?
三、选历史的学生数量和质量,会下降吗?
第一年新高考,这些省份的学生都没有经验,因为物理难,所以放弃了物理,高考完才发现“受骗”了,在这种情况下,后面几届学生在选科时,就要慎重了,很可能会出现“弃历史”的现象,不仅选择历史的学生生源质量下降,连数量也会下降,历史老师会面临“失业”的危险吗?在一些重点高中,是完全有这种可能的。
当然,任何时候都讲究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很难说了,如果学生一股脑去选择物理,而放弃历史,也会导致两天分数线更加接近,甚至物理的分数线超过历史分数线的可能,一切都充满了变数,那么选科数据可能就会变得更加重要了。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规划进行选科,这弥补了原来文理分科时的一些弊端,符合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因为把这个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交给了学校,这势必导致一些功利化选科的出现,和专家最初的设想会发生一定的偏差,所以新高考改革,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最后才能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方案。
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赢在高三”,这是一个服务于高中生学习、选科、高考和志愿填报的平台,关注我,你的高中生活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