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山西高考作文】山西阳泉博物馆举办的“带钩”艺术展,恰好“押中”高考作文题

2020年高考结束后,山西省阳泉市的一些考生特别后悔,后悔没去博物馆看一看。

因为那一年山西(全国1卷)的高考作文是:阅读"齐桓公和管仲"的历史故事,结合个人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2020年山西高考作文试题(全国Ⅰ卷)

而就在高考前一周,阳泉市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束带矜庄,犀比玎珰——晋中市出土带钩艺术展"。

一进展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展板上讲述的"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非常详细生动,而且又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供鉴赏,对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

阳泉市博物馆“束带矜庄,犀比玎珰”艺术展

说实在话,如果考前去阳泉市博物馆逛一逛,并且仔细观看了这个展览,也许在考试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就能快速而准确地立题,说不定还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呢。

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

那么,齐桓公和管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阳泉博物馆展出的"带钩" "束带" "犀比"又分别是什么呢?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由管仲辅佐;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音举)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由鲍叔牙辅佐。

“管仲射小白”汉画像石拓片(卧地者是齐桓公小白,执弓者是管仲,打伞者是鲍叔牙)

襄公死后,大臣们商议再立国君。两个公子听到消息后,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先到,便提前在半路设伏拦截,并亲自箭射公子小白。

谁知那支箭恰好射中了小白腰间的带钩,小白倒地装死骗过了管仲。

战国错金银龙凤纹铁带钩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便"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等鲁国慢腾腾地把公子纠送到齐国,公子小白早就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被齐国大夫高傒拥立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齐桓公即位后,发兵攻打鲁国,为报一箭之仇,欲杀管仲,鲍叔却却对桓公说:"欲霸业,非管夷吾不可。"

战国 嵌绿松石带钩

齐桓公说,这个管夷吾拿箭射我,要不是带钩挡箭,我的命就没了,现在要起用这杀身的仇人,那怎么行?

鲍叔牙说,管仲也是为了自己的主子才这样做的,如果赦免并重用他,他同样会为新主效力的。

齐桓公不愧是一代霸主,心胸非常豁达,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


战国 铜带钩

这个故事,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明确记载: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管子·小匡》:"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

《史记·晋世家》:"管仲射钩,桓公以霸。"

《列子·力命》:"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西汉刘向《新序》:"管仲射小白,中其带钩,小白佯死,遂先入,是为齐桓公。"

《越绝书》:"管仲张弓射桓公,中其带钩。桓公受之,赦其大罪,立为齐相。"

"带钩"是什么

这个挽救了春秋霸主齐桓公性命的带钩,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西周时期青铜带钩

简单来讲,带钩就是革带上的钩和饰物,器形比较小,它一头有钩,一头有钮,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及佩挂武器、饰品,一般为男性使用,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用的裤腰带上的卡扣。

带钩所用材质,多为玉、金、银、青铜,所用工艺也极尽繁复,包金、贴金、金嵌玉、错金银、镶嵌绿松石,制作考究,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因此,带钩除了束带和佩系之用外,亦是身份地位,以及财富的象征,多为上层官僚贵族及文人武士所用,一般的平民阶层是没有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佩戴的。

战国 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

因为带钩价格不菲,耗资颇巨,所以当时有"窃钩者诛"的说法。

带钩最初称"钩",如《淮南子》:"满堂之座,视钩各异",意思是说带钩样式丰富,因主人身份而异。

"带钩"一词,始见于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书中说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是带钩救了齐桓公一命。

带钩究竟始于何时,史书没有记载,据考古出土推测,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人们就可能开始使用带钩了。

良渚文化玉带钩

目前可见的最早带钩,是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带钩,其形制为扁平长方体,一端琢成弯钩形,钩头向下向内曲折,另一端有一纵向穿带圆孔,可供穿系,与后来传统意义上的带钩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意义上的带钩,大致起源于西周末年,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魏晋时期就不多见了。南北朝以后,以及唐宋元明清,虽然也都有个别带钩出土,但已非实用之物,而是人们发怀古之幽情的鉴赏品了。

"束带"是什么

束带,意思是穿戴整齐。古今中外穿衣服都讲究内外有别,居家的服饰要宽松、舒适,对外的服饰要严整、要符合你的身份。

秦汉皇帝服饰

先秦时期的服装形制是"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

"衣"为缝有袖筒、前开式的服装,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rèn,音任),反之称左衽。

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古代衣裳、蔽膝(下裳前面的红色饰物)

故此,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所说的"裙"。

那时的人们,无论是男子用腰带系衣裳、蔽膝,或者是女子束衣衫,都离不开腰带,最初系腰带是打结。

带钩束带的秦俑造像

古人的冠服腰带,是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就带饰而言,贵族的腰间有两条腰带:一条是很宽的丝织物,叫做大带;另一条是皮质的,相对较窄,叫做革带。

如《诗经·曹风·鸬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笺:"谓素丝大带,有杂色饰者。"

大带,又名绅带。"绅",即丝带束紧腰部、打结后下垂的部分。

《礼记·玉藻》说绅带的长度"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

绅带美观,但无法负重,不好勾挂佩饰,于是又束革带。

古代服饰:带钩及革带

革带质地僵硬,没办法像丝带那样打结,最初是用短丝绳和环把两头系结起来,既不美观,又不方便,有时候系成死结,解开就有些费力了。

于是,在手工业发达以后,人们便为腰间革带配上了一件实用而艺术的饰物——带钩。

革带在战国中晚期的使用相当普遍,出土及传世皆很多。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革带在实用的同时,用来彰显身份也是极好的。

古代革带

在这种情况下,革带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华丽,不但漆上颜色,还镶嵌金玉装饰,雕刻铭文,成为社会上层阶级不同人群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犀比"是什么

犀比,始见于《楚辞·招魂》:"晋制犀比,费白日些。"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学术界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言晋国工作簿棋箸,比集犀角以为雕饰,投之皓然如日光也。"

带钩各部位名称

今人马茂元在《楚辞选·招魂》中进一步解释说:"犀比,可能是犀角制成的另一种赌具,这两句是说,除了六簿(即用以赌博的游戏)而外,还有这种玩意,大家玩起来,费了整天的时光。"

但是,更多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清代阮元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汉丙干神钩》中指出,犀比是带钩之名,又说:"犀毗、鲜卑、犀比,声相近而文互异,其实一也……王逸以为博棋,误矣。"

清代孙诒让在《札迻》(卷12)中说:"此犀比疑亦指金带钩言之。"又说犀比原出于赵,故云晋制,以黄金铸造,所以光耀白日。

黄金带扣

其实,早在汉代班固《与窦宪笺》中,就已经明说犀比就是带钩:"复赐固犀比金头带,曰此将军所自带也。"

犀比,在古代典籍中还有其他一些名字:《战国策·赵策》为"师比";《楚辞·大招》为"鲜卑";《史记·匈奴传》为"胥纰";《汉书·匈奴传》为"犀毗";东汉高诱《淮南子注》为"私纰"。

隋唐时期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解释道:"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西汉鎏金镶玉嵌玻璃珠带钩

鲜卑一词,原为带钩的特指,是东胡语的音译,本来是指一种服饰名称,即"胡带之钩",后来上升为民族名称。

要之,上述六个名称,实际所指为一,是"带钩"一词的不同音译异记,可以"鲜卑"作为代表称名。

然而,到了今天,学界普遍认为,这六个名称所指的,不是带钩,而是带扣。

"带扣"是什么

带扣,我们今天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的腰带上面的卡扣,即是一种使皮带能系紧扣住的构件。

今天的腰带

带钩和带扣,虽然用途相同,都是在人的腰带上起扣结作用,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器具。

相比较于带钩而言,带扣一般钩身较短且宽,扣舌有方有圆,分死舌和活舌两种,死舌固定在扣环一侧,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

在古文献中,关于带钩的记载比比皆是,却没有关于带扣的任何记载。

汉代骨带扣(扎赉诺尔区鲜卑古墓出土)

因为,"带扣"一词始于当代。在古代,人们对这种束腰革带用具的称呼并不是带扣, 而是前文所说的"师比" "犀比",以及"带鐍" "钩燮" "钩蹀"等,随着时代的不同,称呼常有更迭。

关于带扣的最初起源,有的人说是出自东胡少数民族,比如清阮元说:"师比之制,创自赵武灵王。"他认为,带扣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引进中原的。

东汉带扣(内蒙古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但是,很多学者不赞同这个观点。

他们认为,带扣在中原地区,早先是用于马具的束带,这种马具带扣"环之有舌",即《后汉书·舆服志》和《隋书·礼仪志》所说的"带鐍(jué,音绝)"、《晋书·舆服志》记载的"钩燮(xiè,音谢)",以及宋陈祥道《礼书》中提及的"钩蹀(dié,音蝶)"。

唐代玉带扣

事实上,考古出土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河南浙川下寺春秋中晚期楚国墓地,出土了29件铜带扣,它们分别放置在有陪葬车马坑的墓室内,正是马具,非为人用。

大约从西汉中期开始,带扣在中原及南方地区开始用于人体束带。从汉代开始到魏晋时代,中原大量采用带扣束带,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带钩。

"师比" "犀比"为"胡带之钩",后人将其与中原流行的"带钩"混为一谈,甚至将"带钩"解释为又称"犀比",认为两者是同一器物,这是错误的。

西汉 金带扣

事实上,中原地区在汉代所用的是"带钩","师比" "犀比"是北方民族对带扣的称呼。

综上,无论是"师比、犀比",还是"带鐍、钩燮、钩蹀",它们的名称都是取自"马具",正如清末民初学者王国维在《胡服考》中说:"带具之名皆取诸马鞍具",事实也正是如此。

最后,顺便说说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从十多年前就已初露端倪。

比如,2007年湖南省博物馆四羊方尊进入长沙市中考题,考试分值达到了10分。

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出现了越来越多涉及文物历史知识的考题。

国家博物馆藏四羊青铜方尊

如,2017年的北京高考语文卷中,三篇阅读材料均以博物馆文物"活"起来为主题,要求考生运用所述博物馆案例,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

2018年的北京高考文科卷中,考察过"云梦秦简"。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2019年天津高考的文科卷中曾考察了"三星堆"。考题概要是:中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请指出图片中的青铜器的出土地点。

除了文科试卷,在2019年高考全国数学卷中,还考察了"金石文化"和"断臂维纳斯"。

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

在今后的各类大考中,相信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对于文博方面知识的考查,这是我国深化中高考改革关于试题命制方面的具体新动向之一,对引领青少年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着很强的教育导向,值得相关各方面人士关注。

文博知识现在已经成为了中高考的热点,难怪有家长感叹:"不参观博物馆,不了解历史文物知识,怕是在以后的中考、高考中都不好拿分儿啦!"(张文平)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