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文化常识竞赛系列题组及答案解析(共 10 组)
第十组
1.古代汉族传说中的“四大神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下面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所代表的四方之神的顺序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之神、南方之神、北方之神、东方之神
B.东方之神、西方之神、南方之神、北方之神
C.南方之神、北方之神、东方之神、西方之神
D.北方之神、东方之神、西方之神、南方之神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是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中国古代四大建筑群是指( )
A.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曲阜三孔(山东)
B.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
C.故宫(北京)、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
D.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
3.中国古代医学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下面对中国古代“四大名医”理解正确的是( )
A."神医"华佗、"方祖"张仲景、"医家"李时珍、神农氏"本草"
B."医祖"扁鹊、"神医"华佗、"方祖"张仲景、"医家"李时珍
C."方祖"张仲景、"医家"李时珍、神农氏"本草" "医祖"扁鹊、
D."医家"李时珍、神农氏"本草" "医祖"扁鹊、"神医"华佗
4.中国古代四大工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四大工程”是( )
A.京杭大运河、紫禁城、万里长城、都江堰
B.灵渠、京杭大运河、紫禁城、万里长城
C.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紫禁城
D.万里长城、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
5.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被称为我国“四大名茶”的是( )
A.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B.西湖龙井、君山银针、 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C.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
D.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
6.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四大名酒是( )
A.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酒
B.茅台酒、汾酒、五粮液酒、西凤酒
C.茅台酒、五粮液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D.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7.汉语,即汉民族共同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下面对我国古代汉语工具书归纳正确的是( )
A.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是:《尔雅》(周公撰孔子增)
B.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是:《方言》(汉扬雄撰)
C.我国第一部专门搜集、解释方言辞汇的方言词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D.我国第一部汇集古代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明解缙主编)
8.汉字“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整理、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下面归纳“六书”中造字法正确的是( )
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B.指事、形声、会意、转注
C.象形、指事、形声、假借 D.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览》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二十四桥明月夜”语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传说隋炀帝曾在月夜令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此,故名。
C.古人有“春女秋士”的说法。“春女”指的是看到春天繁花似锦而快乐游春的女子;“秋士”指的是暮年仍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D.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一般来说,普通话声调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声。
10.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下列对联与“文房四宝”无关的一项是( )
A.一气呵成凭运腕,五更梦处顿生花 B.玉霞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
C.翰墨图书皆成风采,往来谈笑尽是鸿儒 D.以纯为体,以静为用;如玉之坚,如砥之平。
第十组答案以及解析
1. B
解析: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黄为中央正色,与金木水火土对应。其中青龙为木,白虎为金,朱雀为火,玄武为水,中央黄为土,属于古代汉族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
青龙,亦作“苍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是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
白虎,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是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被尊为鸟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征,是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
玄武,也叫“真武”,形似龟而有蛇鳞,为龟蛇合体之物,有升仙的灵性,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
2. C
解析: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故宫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曲阜三孔由孔庙、孔府和孔林构成,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的寺庙、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为山东著名的古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岱庙位于山东泰安市泰山南麓,也称东岳庙,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承德避署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同时还是帝王苑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标志着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苏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苏州园林是几十处园林统称,不属于“建筑群”。
3. B
解析:中华“医祖”扁鹊、后汉“神医”华佗、明代“医家”李时珍、中医“方祖”张仲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他们为祖国的医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丰功伟绩,至今为后人所传颂!
扁鹊,战国时代名医,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首创中医“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扁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被写入正史的医生(见司马迁《史记》)。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
张仲景,东汉末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 “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即“方祖”),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
李时珍,明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
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神农氏的出现结束了一个时代。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不能算作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名医”之一。
4. D
解析: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由大小王朝所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其连续不断绵延达数千公里(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又称为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开始修建,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隋代开始全线开凿贯通了大运河。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由大约900座建筑和9000个房间组成,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与“万里长城”、“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相比较,“紫禁城”才有近600年时间,比“中国古代四大工程”晚得多。
5. A
解析: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洞庭碧螺春,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安溪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尧阳,属青茶类,是我国乌龙茶中的极品。黄山毛峰,绿茶,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秀丽的黄山之中, 由于其色、香、味、形俱佳, 品质风味独特。君山银针只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属于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
6. D
解析:贵州茅台酒产于中国西南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被称为中国的“国酒”,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范。山西汾酒,汉族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泸州老窖是汉族传统名酒,不仅开中国浓香型白酒之先河,更是中国酿酒历史文化的丰碑。陕西西凤酒是一种凤香型大曲白酒。在唐朝西凤酒就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被列入珍品而闻名于世。粮液酒是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历次蝉联“国家名酒”金奖,产于四川宜宾,因以五种粮食(高粮、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为原料而得名。
7. D
解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相传周公撰,孔子增补。《方言》是我国古代出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解释方言辞汇的书籍。汉代扬雄撰写。《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明代解缙主编。
8. A
解析: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较抽象的指示性符合,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转注,属于“用字法”。当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9. C(“春女”指的是看到春天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的女子。)
10. C(A 从“运腕”“生花”中可以看出写的是笔。B 从“磨”“染”中可以看出写的是墨;“银笺”是古代的一种纸。D 写的是砚,“如玉之坚,如砥之平”突出砚坚硬、平滑的特点。)
第九组
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2.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为文创产品所配古诗词对应不恰当的一组是( )
A.刺绣: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B.皮影: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
C.泥人:扬眉斗目恶稍神,捏合将来恰似真
D.剪纸: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国语》,纪事之书也,每一事不过数行,初时未病其少;追班固之作《汉书》,司马迁之为《史记》,亦纪事之书也,遂益数行为数十百行,岂有病其过多。此言少之可变为多也。诗之为道,当日但有古风,古风之体,多则鼓十百句,少亦十数句,初时亦未病其多:造近体一出,则约数十百句为八司,绝句一出,又敛八向为四句,岂有病其渐少。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文患不能长,又患其可以不长而必欲使之长。如其能长而又使人不可删速,则虽为宾白中之古风史汉,亦何患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1)用斜线“/”给文中的画框部分断句。(限5处)
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
(2)元杂剧的剧本包括_____、宾白和_____三部分。
(3)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李渔对“宾白”长短的看法。
5.下列选项中对律诗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B.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C.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D.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6.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7.“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亦是重要的中华文化载体。请分别写出下列诗词所咏之物是文房四宝中的哪一种。
①端人凿断碧溪浔,善价争教惜万金。
②何消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
③班超投处好追寻,放逸真闲摅雅致。
④用时须留一匕余,丹墀大对要烦渠。
8.一份古老的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序号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按顺序依次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其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10.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nián)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龙生九子”(其实不一定只是九子)中平身爱杀的、善于瞭望的、凶恶贪食的、能辨是非的、能够灭火的分别是( )
A.饕餮(tāo tiè)、狴犴(bì àn)、螭吻(chī wěn)、睚毗(yá zì)、嘲风
B.嘲风、饕餮(tāo tiè)、狴犴(bì àn)、螭吻(chī wěn)、睚毗(yá zì)
C.睚毗(yá zì)、嘲风、饕餮(tāo tiè)、狴犴(bì àn)、螭吻(chī wěn)
D.狴犴(bì àn)、螭吻(chī wěn)、睚毗(yá zì)、嘲风、饕餮(tāo tiè)
第九组答案以及解析
1. C(“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2. (1)七 夕(乞巧节)(2)上元节(元宵节、元 夕、灯节) (3)重阳节(4)除夕(除夜)(5)清明节和寒食节
解析:本题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推断出节日名称。(1)“金针穿罢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为七夕节;(2 )结合铁关金锁彻夜开”何处闻灯不看来分析,可知描写的是玩节赏灯习俗;(3)由“秋影雁初飞“,“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4)“残腊即又尽“,“残腊”,农历年底;再由两岁欲平分”,可知是除夕;(5)“人乞祭余骄妾妇”和“士甘焚死不公侯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和寒食节。
3. B(为木偶。)
4.(1)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
(2)曲词;科范;3.文字的短长依据个人写作风格;文字长短可以相互转变;当简则简,当繁则繁。
解析:(1)“视”是“看”的意思,主语是指评价者而不是“文字短长”,故应在其前断开;两个“者”字可作句中停顿,在其后断开;“强之使长”“缩之使短”是对称句式,分别在其后断开。译文:文字的长短,要看人自己的写作风格。笔力遒劲的,不能勉强使它太长;笔力纵横的,不能硬要他缩短。最终划分为: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
(2)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3)“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可见,文字的短长依据个人写作风格;“文患不能长,又患其可以不长而必欲使之长,如其能长而又使人不可删选”可见,文字应该简略就简略,应该繁琐就繁琐;“此言少之可变为多也”可见,文字长短可以相互转变。
5. C
6. D(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喝“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
7. ①砚;②纸;③笔;④墨;
8. ①立夏;②霜降;③白露;④惊蛰;⑤立冬;
解析:①此诗是南宋诗人朱淑真的《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写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节气应为“立夏”。②此诗是唐代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即被秋霜打过的灰白色的草。节气应为“霜降”。③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即从今夜就有了白色的露水。节所应为“白露”。④此诗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由“蛰虫惊动”可知是“惊蛰”。⑤此诗出自《古诗十九首》。根据“孟冬”可知是十月。节气应为“立冬”。
9. A(“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10. C
解析: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囚牛——喜爱音乐立琴头;睚毗(yá zì):平身爱杀饰兵器;嘲风:善于瞭望放殿角;蒲牢(pú láo):喜欢吼叫放钟上;狻猊(suān ní):静爱香火放香炉;赑屃(bì xì又名趴蝮):驮起山岳背起碑;狴犴(bì àn):能辨是非装狱门;负屃(xì):喜欢文学放碑侧;螭吻(chī wěn又叫鸱chī尾):能够灭火放屋脊。另一说:老五是饕餮 (tāo tiè): 凶恶贪食刻铜鼎。
第八组
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丁亥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等爵位制度,一般认为是在周朝创立的。夏商时期没有详细的记载,西周开始才有明确记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如晋侯、郑伯等。
B.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先”表示堂房亲属关系,“从”表示已去世。
C.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与干支合用纪年法。
D.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晦”,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诗句描写的民间风俗,不.是.迎接新春的一项是( )
A.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5.学校举办中秋赏月诗会,以下诗词最适合选用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B.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合称“骖騑”。骖服和骖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
C.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古人宴集时,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即为宴集序,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D.男子18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激愤,羽声声调悲凉。
C."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前四史" 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
D.《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9.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第八组答案以及解析
1. C (A 卯时应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点到7点。B 清明节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D“三更”应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子时,而丑时指的是“四更”,即凌晨1点至3点。)
2. A(B“先”表示已去世,“从”表示堂房亲属关系。C“永和”是帝王年号,不是王公即位年次。D 每月初一叫“朔”,而月末一天叫“晦”。)
3.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4. B(该句诗描绘的是端午节。岭南的旧历五月,天气已非常炎热,连清凉如水的朝云都要微微出了一身轻汗。那时端午节,女人们都要用兰花香草来沐浴,然后用彩线臂缠,以期祛病除灾。A.根据“扫除茅舍涤尘嚣”“拜九霄”可知,是迎接新春。C 根据“守岁”可知,是迎接新春。D.根据“桃符”可知,是迎接新春。)
5. B
解析:A.诗句的意思是月亮出来了,山里的鸟在溪涧里鸣叫,这是写山间的幽静,不适合学校办中秋赏月诗会。B.“人长久”“共婵娟”是表明希望中秋时节团聚,长长久久,适合学校办中秋赏月诗会。C.这句诗选自《生查子元夕》,是表明月上时恋人相约,不适合学校办中秋赏月诗会。D.“月似钩”表明是弯月,中秋是满月,不适合学校办中秋赏月诗会。故选:B。
6. D(男子20岁称“弱冠”,不是18岁。)
7. B(“变徵之声声调激愤,羽声声调悲凉”,应为“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慷慨”。)
8. C(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
9. (1)七夕(乞巧节);(2)上元节(元宵节、元夕、灯节);(3)清明节和寒食节;(4)重阳节;
解析:(1)七夕(乞巧节)“金针穿罢”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2)上元节(元宵节、元夕、灯节)“铁关金锁彻夜开”“何处闻灯不看来”,可知描写的是上元节赏灯习俗。(3)“人乞祭余骄妾妇”和“士甘焚死不公侯”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和寒食节(答哪个都给分)。(4)由“秋影雁初飞”,“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
10. B(A“进士”错,应是“贡士”。C“禅位”错,是退位的意思。D“谷神”错,应是“土地神”。)
第七组
1.下列诗句不是描写“花中四君子”的一项是( )
A.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明·方孝孺)
B.此身原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清·郑板桥)
C.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宋·陆游)
D.秋丛绕舍是陶家,通绕篱边日渐斜。(唐·元稹)
2.下面古诗词句子都涉及中国传统节日,请依此写出传统节日名称。
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②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③火树银花璀璨处,呼朋打谜胜登瀛。
④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传统节日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3.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庄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散文擅长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既富有想象力又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它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D.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文写诗,比较适合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4.下列诗歌所写的季节都是秋天的一组是( )
①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③东风一夜折梅枝,舞蝶游蜂都不知。
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句子与先秦诸子学说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②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③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①道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儒家
B.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
C.①墨家 ②儒家 ③道家 ④法家
D.①墨家 ②道家 ③儒家 ④法家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古人宴集时,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为宴集序,如王勃《滕王阁序》是宴集序,属于骈文。
B.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与庄子合称老庄,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什么事也不要做,国家就可以治理好。
C.《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的对话体散文。《大学》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这四本书被称为四书。
D.五音是宫商角徵羽;无色是指青黄赤白黑。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祸起萧墙,指内部发生祸乱。江南三大名楼是指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
7.“总角之交”是指( )
A.少年之交 B.青年之交 C.中年之交 D.忘年之交
8.下列各项中,地支与生肖配对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兔 B.巳—蛇 C.酉—猴 D.申—鸡
9.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之意。
B.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其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C.古人一般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用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
D.古人的字与名有一定的联系。有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韩愈,字退之,“愈”意为胜过、超出,“退”意为约束、退守,名与字相互解释与补充,含警示的意思。
10.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
B.李商隐《马嵬》诗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两句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牵牛,是指牵牛星。
C.河西是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江左即江东,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是指泰山。
D.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这两句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第七组答案以及解析
1. C(“四君子”指梅兰菊竹,ABD写梅竹菊,C写桃花;)
2. 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元宵节;④春节
解析:①“黄花”即菊花,赏菊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②“桃花”开在清明前后。③“火树银花”指许多悬灯的树和所放的烟花,“打谜”是猜灯谜,点花灯、放烟花、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④“烧爆竹”即放鞭炮,换桃符、放鞭炮是春节的主要活动。
3. B(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散文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4. B(①“茱萸”“登高”提示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秋季。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提示是夏季。③“东风”指春风,是春季。④“八月”提示是秋季。)
5. A
解析:①这句话是讲无用之用,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大用处,是庄子的观点,是齐物论,所以是道家。②这句话是表明法术的作用是治乱,有是非时要赏罚,所以是法家。③这句话强调天下之人要兼爱非攻,所以是墨家。④这句话强调对老人对孩子的态度,体现了儒家的仁的观点,所以是儒家。故选:A。
6. B(“认为统治者什么事也不要做,国家就可以治理好”不妥。)
7. A(“总角之交”是指少年之交,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8. B(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对应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故B项正确。)
9. D(韩愈的名与字不是相互解释与补充,而是意义相反。)
10.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指的是崤山。)
第六组
1.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动人的诗情。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所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1)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
(2)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3.下列对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内海的称为“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4.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5.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6.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俄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B.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C.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
D.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
7.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8.如今,中国传统节日正处于逐渐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的尴尬境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仪式感日益淡化。学校为了让更多同学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准备开展系列介绍交流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内容与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请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①年年乞于人间巧:_______________
②艾符蒲酒话升平: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学校开展的这项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9.汉字书面用语必须规范化,下列语句用语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这其中,明确要求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
B.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安全经济、科学务实”的原则提出了优先建设“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方案。
C.今天跟大家分享澳大利亚艺术家用硬纸板制作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手工精致,极富想象力,可谓首屈一纸。
D.今年一至九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
10.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A.①赛龙舟 ②赏月 ③祭土神 ④观花灯
B.①祭土神 ②观花灯 ③赛龙舟 ④赏月
C.①祭土神 ②赏月 ③赛龙舟 ④观花灯
D.①赛龙舟 ②观花灯 ③祭土神 ④赏月
第六组答案以及解析
1. (1)元宵节(出自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端午节(出自唐代殷尧藩《端午日》)
(3)重阳节(出自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 B(这两句诗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元夕”即元宵节之夜。)
3. B(“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4. A(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出游交往幽会为习俗。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5. D(“豆蔻”:十三四岁的女子;“束发”:十五岁的男子;“加冠”:二十岁的男子;“不惑”:四十岁;“知命”:五十岁。)
6. B(“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肯定是木偶戏。而由“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7. D
解析:①出自曹植的《空竹赋》,诗句生动地写出了空竹的声音和运动的形态,据此可知,此处写的是“抖空竹”。②出自清代杨仲愈的《美人风筝》,根据“好风相送上瑶台”可知,此句描写的是“放风筝”。③出自宋代方回的《次韵张慵庵观予弈棋》,显然写的是“下围棋”。④出自唐代王泠然的《寒食篇》,原诗是“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写的是“荡秋千”的场景。
8. (1)①乞巧(或:七夕)节;②端午节
(2)示例:尊重传统节日风俗,传播中华文化精髓。走近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明。
解析:(1)①农历七月七日,少女们穿着新衣,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此日为“乞巧节”或“七夕节”
②语出唐人殷尧藩的《端午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艾符:端午日悬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祛邪。蒲酒:菖蒲酒,端午日有饮菖蒲酒的传统习俗。
(2)要突出宣传对象“传统节日”;突出“尊重风俗”“弘扬精神”“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肩负责任”等活动目的或意义。
9.答案:B
解析:A项成分赘余。“这其中”,删掉“这”。C项“首屈一纸”乱用成语。D项“16、7万”不规范,应为“16~17万”或“十六七万”。
10. D
解析:①“鼓声”“两龙”表明是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②诗句的意思是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繁光”表明是观花灯习俗。③“春社”表明时间,“箫鼓”“古风”都表明祭土神习俗。④细月如钩,一天天变圆,仿佛织成的团扇。“扇”是比喻,表明月亮越来越圆。这表明是赏月习俗。故选:D。
第五组
1.下列对戏曲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角色名,多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外”即“外末”,扮演老年男子。
B.“旦”,角色名,扮演妇女;“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C.“净”,角色名,俗称花脸;“丑”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
D.“科”,戏剧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的用语;“卜儿”,扮演儿童。
2.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 ②插秧 ③车水 ④打稻
B.①织布 ②车水 ③插秧 ④打稻
C.①打稻 ②插秧 ③车水 ④织布
D.①打稻 ②车水 ③插秧 ④织布
3.“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民贵君轻”、“浩然之气”是某同学电脑上的三条搜索记录。与这三条记录有关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庄子 文天祥 B.孟子 文天祥 C.孟子 墨子 D.司马迁 魏征
4.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5.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7.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8.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
⑤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唐·孟云卿)
A.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寒食节 ⑤重阳节
B.①中秋节 ②元宵节 ③春节 ④寒食节 ⑤端午节
C.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春节 ④重阳节 ⑤寒食节
D.①中秋节 ②元宵节 ③端午节 ④重阳节 ⑤寒食节
9.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②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①七夕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中秋
B.①七夕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中秋
C.①中秋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七夕
D.①中秋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七夕
1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D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
第五组答案以及解析
1. D(“‘卜儿’,扮演儿童”错误。“卜儿”,扮演老年妇人。)
2. C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入手。①“连枷”是一种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的农具。所以这两句诗和“打稻”有关。②“绿毯”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刚插好的秧苗的特点;“清浅縠纹”说的则是水。所以这两句诗和“插秧”有关。③“分畴”是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刺水”句的意思是,秧苗像绿针一样刺出水面。所以这两句诗和“车水”,即用水车排灌有关。④“机杼”是织布机,所以这两句诗和“织布”有关。故选C。
3. B(“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4. C(A 应该是正月十五吃汤圆。B 应该是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为了用以驱虫解五毒;D 错误;应该是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5. D(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 C(“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应该是“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7. B(出自晚唐诗人王驾的《社日》,从“春社”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春社。A项出自宋代毛滂的《元日玉楼春》,从“一年滴尽”可以看出描写的是除夕。C项描述的是过年贴秦琼、尉迟敬德门神像习俗。D项出自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描写的是过年祭灶习俗。)
8. C(注意各节日的风俗。①出自《生查子·元夕》一词,元夕即元宵节;②“共婵娟”是肀秋节;③“新桃换旧符”是春节;④“登高”是重阳节;⑤“子推”是寒食节。)
9. A
10. C(“六艺”应为“六义”。)
第四组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填空。
春节(吃年夜饭);元宵( );端午( );重阳( )。
2.《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
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 B.端午节吃粽子 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D.新团员学团章
3.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4.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①记,是一种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景物,并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是年号干支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丁丑表明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常用的纪年法还有王公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
③《水经》是中国北魏时期的地理著作,后经郦道元补充发展为《水经注》,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散文。( )
5.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①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 )
②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
③“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④“淳熙”是南宋皇帝的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
⑤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以及向往田园的归隐之情。( )
6.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①氓,民。“氓”可指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是男子之代称。( )
②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
③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
④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代指卜筮,此词也可以喻指应该遵依的标准。( )
⑤《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订,现存诗305篇,它最初被称为《诗》《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6.“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
7.以下各联按“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②夜如何其,晓钟未动;岁云尽矣,更漏频催
③清光同会合;秋色正平分
④避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⑤去秽除邪千门户前悬虎艾;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⑥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A.①⑤③② B.⑤④⑥② C.①④③⑥ D.④①③⑤
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请你填上对应年龄。
①而立 ②花甲 ③弱冠 ④古稀 ⑤知命 ⑥不惑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9.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
1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救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 7 篇,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是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D."谨庠序之教" 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第四组答案以及解析
1. 吃汤圆、猜灯谜吃粽子、赛龙舟登高、插茱萸;
2. D(“新团员学团章”,是新团员刚刚入团时,要学习团章,这是一时的,不能属于“习”。A“每周例行”强调的是习惯性,是说每周都要做,使一个人惯于一种做法,属于“习”。B“端午节吃粽子”,是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属于“习”。C“定时定点”,强调时间和地点的惯常性,是说每到某个时间点人们要去某个地点做什么事,属于“习”。)
3.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这句谚语只是客观地表达同类的人或物易于聚在一起,所以不属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应指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等。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谚语里明确提到了“兄弟”和“父子”,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谚语里包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有“朋友” 关系,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C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谚语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而“和他有关系的人”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儿女、朋友等,所以这句谚语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4. ①√;②×(元丰是年号,神宗是庙号。);③√
5.①×(“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②√;③√;④×(“至日”这里指冬至。);⑤×(“黍离之悲”中不包括“向往田园的归隐之情”。)
6. ①√;②√;③×(“总角”不是指“男孩子”,而是指“少年男女”);④√;⑤√;⑥×(《论语》不在“六经”范围之内,应是《春秋》)
7. 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注意理清各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可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①桃雨、杏花表明是清明时节;②由“岁云尽矣”可知是除夕;③秋色正平分,表明为中秋;由⑤悬虎艾、喝龙舟可知为端午节。所以选A。
8. ①三十岁;②六十岁;③二十岁;④七十岁;⑤五十岁;⑥四十岁;
9. D(《王昭君》的作者是曹禺。)
10. D(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第三组
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并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南北朝时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孔雀东南飞并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C.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
D.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之意,后者应理解为“情意深挚”。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中,“便利”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地支都相合。
3.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
A.年兽 B.爆竹 C.宫廷净鞭 D.算盘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
B.《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是书信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句中,“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五帝三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被称为“五帝”,而“三王”则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5.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6.下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诗句被拆散,请仿照示例,将之重新对应,并注明该诗句所描写节日和风俗。
①东南见月几回圆 ②江上流莺独坐听 ③兽头凌处雪微微
(1)西北望乡何处是,①___________。中秋节,赏月
(2)鼙鼓动时雷隐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中禁火空斋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骚",指《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C.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垂髫"指童年;女子成年称"及笄",男子成年称"弱冠"。
D.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下列对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外”是角色名,这里是“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
B.“净”是角色名,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
C.“科”是古代戏曲中角色敲打乐器时的动作,又称为“介”。
D.“旦”是角色名,扮演妇女。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即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③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④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标题。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⑤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⑥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A.①④ B.③⑤ C.①② D.②④
10.根据古代文化常识,从下列相应序号后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把正确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假如你穿越到了唐代,成为礼部的一位副职长官,你的官职名应是①_________,你处理的日常事务中不包括②_________,你一生中拥有的名号不会包括③_________;仲夏之夜,星河璀璨,你不禁吟诗一首,你会用④_________来指代银河,当时的情景令你想起尚在家乡的妻子,于是你写信给她,说你会于元朔时归家,你回家的日子实际是⑤_________,你家住河内,那么你家应位于黄河以⑥_________。
①A.尚书 B.侍郎 C.员外郎 D.郎中
②A.礼仪 B.祭享 C.贡举 D.武官选授
③A.尊号 B.别号 C.谥号 D.表字
④A.翼轸 B.云汉 C.玉衡 D.金乌
⑤A.当月十五 B.下月初一 C.正月初一 D.大年三十
⑥A.东 B.西 C.南 D.北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⑤ ______ ⑥ ______
第三组答案以及解析
1. B(“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错。乐府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并序》浪漫主义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全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2. A(“最长的抒情诗”错,应为“最长的叙事诗”。)
3. B
解析:这一内容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在这一回中,贾母、贾政的谜语之后,就是众姊妹们的谜语了。“如雷”是形容声音之大,“已化灰”是爆竹炸过后的情形。“妖魔”当象征贾家的政敌。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秦氏出丧、元妃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恰切的谶语。
4. B(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
5. C(束发指十五岁,男孩子成童的标志,二十岁行加寇礼才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6. (2)③,端午节,赛龙舟。(3)②,寒食节,禁烟火。
7. B(“《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错误。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传统的源头分别是《诗经》和《离骚》。)
8. C(“科”是古代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动作、表情的用语。)
9. A(①“最长的抒情诗”错,应是“最长的叙事诗”。④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10. ①B;②D;③A;④B;⑤C;⑥D。
第二组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5.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
A.芭蕉、梧桐------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B.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C.白云、明月 -----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6.下列对《苏武传》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卿”是苏武的字。在古代,“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和“名”之间有意义相同的,有意义相辅的,有意义相反的。
B.“迁”古代调动官职,有“左迁”“右迁”“转迁”等:其中“转迁”指升职,这个意义有时只说“迁”,“右迁”是指降职。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7.下列对教材古诗文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亭是古时设在大路旁供行人歇息的建筑物,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人们多在长亭送别。李白《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一作“连”)短亭”句。)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时人们在祭祀、礼佛或举行隆重大典前,要沐浴、更衣、吃素、戒酒、禁欲并静养身心,以示虔诚,这种做法叫斋戒。)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卿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秦汉王朝三公以下设有九卿。)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范晔《张衡传》)
(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8.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玲珑心地最虚鸣,此是良工巧制成。
②一丝通线索,谁不仰头看?
③秋千对起花阴乱,蹴鞠孤高柳带斜。
④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蹴鞠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蹴鞠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蹴鞠 ④拔河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解说: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叹词、形容词)
B.《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第二组答案以及解析
1.A(《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 B(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但文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3. C
4. C(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5. B
6. B(“左迁”指降职,“右迁”指升职。)
7. D(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
8. D
9. C
10. A
第一组
1.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B.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C.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D.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2.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完成题目。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 ⑤_________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爵位、爵号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关爱弟弟为“悌”。
D.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人,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5.下列对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就了《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因用纸太多,以致“洛阳为之纸贵”。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C.椿萱:“椿”字是母亲的代称,因大椿树长寿;“萱”字是父亲的代称,因古时远行者总要在北堂阶下种萱草以免父亲惦念。
D.柳(杨柳):“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折柳相赠还有对远行者的祝愿之意。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士大夫”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中的“士大夫”,则是对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
C.“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古人还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C.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9.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1)中秋 (2)重阳 (3)除夕 (4)元日
B.(1)重阳 (2)中秋 (3)除夕 (4)元日
C.(1)重阳 (2)中秋 (3)元日 (4)除夕
D.(1)中秋 (2)重阳 (3)元日 (4)除夕
10.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 )
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C.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一组答案以及解析
1. D(由“抓周”可知,这与民间习俗“婴儿抓周”有关,无关传统节日。A 由“踏青”可知,与传统节日“上巳节”或“清明节”有关。B 由“重九登高”可知,与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关。C 由 “端阳”可知,说的是“端午节”。)
2. 立夏;霜降;白露;惊蛰;立冬
解析:根据诗句判断节气,要抓住诗句中能体现节气特点的关键信息。①由“蛰虫惊动”可知是“惊蛰”。②首句中的“霜草”即被秋霜打过的草,据此可知节气应为“霜降”。③“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是说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柳絮也已落尽了,使人困倦的初夏已经来临,白天也渐渐长起来了,体现出夏季的特点,联系这些可知应为“立夏”节气。④“孟冬”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寒气至”写出寒冷的气候特征,根据这些提示可知是“立冬”节气。⑤“露从今夜白”暗含“白露”;另外,“边秋一雁声”点出季节,故节气应为“白露”。
3. C(敬爱兄长为“悌”)
4. C(“‘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本文中的“圣人”指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5. C(“椿”字是父亲的代称;“萱”字是母亲的代称)
6. A(“春秋时期”错,应为“战国末期”。)
7. C(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一天。其他选项都正确。)
8.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9. B
解析:(1)“插菊花”为重阳风俗;(2)由“桂花”可见是中秋;(3)旧俗是正月初一喝屠苏酒,“无复屠苏梦”可见此时是除夕夜;(4)“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可见是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10. D(是文天祥表达自己气节的。)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