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朋友圈里孩子们的奖状爆了屏: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少先队员)、优秀组长、进步之星、数学之星、语文之星等等等等,家长晒出的孩子们奖状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幼儿园孩子也不甘示弱,什么好孩子、乖孩子等也是花样百种,小朋友们是人人都手捧奖状,有不少小朋友领回家的奖上写着“会系鞋带小能手”“会系扣子小能手”等字样……
有家长说,现在学校(幼儿园)给孩子发奖状到了泛滥的程度,是个孩子就有奖状,有的甚至领回好几张,有的奖状纯粹是为了安慰孩子,一点也不“值钱”,孩子对这些奖状都不“感冒”了,有不少孩子奖状领回家就扔到垃圾箱里,如此情况下,发这些奖状有什么用呢?
家长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有的孩子领到奖状后不高兴,甚至感到是一种耻辱,这是为什么呢?
在过去,学校发奖状数量是有限制的,能领到奖状的同学一般也就在三分之一左右,这就意味着,领奖状的人是少数,领不到奖状的是多数,因而,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觉得奖状“值钱”,学生领到奖状高兴,家长感到自豪。
近年来,学校倡导赏识教育,奖励面逐渐扩大,特别是不少小学、幼儿园,更是“全员奖励”——每个孩子都有奖状,这种方式可不可取?平湖一柱认为,完全可取,特别是在小学、幼儿园更是完全必要:孩子心灵稚嫩,需要赏识和鼓励,领张奖状回家过年,脸上有光,心里高兴,来年才会更努力。
“全员有奖”不仅是为了“照顾”孩子的面子,其本身是有道理的: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肯定都努力了,进步了,都有优点、亮点、闪光点,因而,发奖应该针对孩子的优点、长处设置奖项,让孩子领到奖状时感到奖有所“值”才行。但当下,“赏识”这本好经却被个别教师给“念歪”了——他们没有对每个孩子一学期的情况仔细观察、认真总结,对每个孩子的优点,长处并不了解,为将学校分配的奖状发完,随便便给孩子写了张奖状,比如孩子明明是扣子系得好,系鞋带系不熟练,老师却写了张“系鞋带能手”给孩子,孩子不憨又不傻,他知道,这是老师在糊弄他呢?
还有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85,期末还是考了85,你发给他张“进步奖”,他心里会好受吗?此种情况下,他若不把奖状扔进垃圾箱里那才叫怪呢?
所以,“全员发奖”“人人有奖”没有错,关键是这个奖要奖到孩子“自我感觉良好处”才有效!
当然,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领回的奖状,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奖项,用自己的价值观为奖状“定价”。奖状对孩子是一种鼓励,每个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有一处努力,一项优秀就应该肯定,就应该鼓励。每一张奖状都“值钱”,奖状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巩固自信,孩子唯有自信了,才会自强,才会努力,才会从“奖点”出发,以“点”带“面”,向着“全优”的方向全速前进!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