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看这里!走进李镇西——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或许是一种机缘巧合,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从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历程,感悟着老师的成长,关于教育的思考,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教育观点的梳理、剖析、以及自身的实践思考改进更新,感受其教育思想。在于书本的对话中,在于李镇西老师教育思想的碰撞中,感悟着,思考着……

一、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

李镇西老师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苏霍姆林斯基也著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果然教育理念都是相通的,只有童心能唤醒童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爱心。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就应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 —— 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只要孩子对你怀着希望并且相信你,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指导者,你就是生活的导师,你就是权威、生活智慧的生动化身,你就是朋友和同志。要记住,这一切是很脆弱的,是容易打碎的。一旦把这一切打碎了,你作为一个教育者也就呜呼哀哉了。那时,你只能是一个监护人,而不是教育者。”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教育原则。

没有人去否认教育的权威,也没有人会否认教育的民主。教育的权威和教育的民主,看似对立的两个矛盾体,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当我们“无视”自己的权威时,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情感,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真正的民主教育不但不排斥教育权威,而且能够保证教师拥有真正的权威。

然教师的教育权威从何而来?李镇西老师是这样阐述的:教师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发自肺腑尊重的基础上,并不是让学生对教师一味敬畏或迫不得已服从。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就应该得到尊重,而不能人为的去塑造其灵魂。

由此我想,无论你是处在教师的角度,还是领导者的位置。你的权威都应该建立在孩子、家长和老师对你发自内心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也应该是建立在你对老师、家长、孩子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在工作中,与老师、与家长、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是朋友、是伙伴、是知己......我常常因老师、家长、孩子的细小关爱而心生感动,我也经常用文字来记录我与孩子、我与家长、我与老师的点滴故事,常常会因为感动而心生美好。

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同样在幼儿园的管理中,离开了对老师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管理,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威,最多只是迫不得已的服从。

二、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

在读到约翰.纳什是好学生吗?心中五味陈杂,小时候的约翰.纳什孤独内向,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纳什的数学天分在十二岁时就开始展现,经常在家中自己做科学实验。在大学时,纳什不是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甚至于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然约翰·纳什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数学天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界的奇迹。李镇西老师在文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但这样的奇迹很难在我们的教育中产生。中国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文化中,种种历史惯性、文化惯性很容易使我们不但无视个人,而且也无视个性,甚至不能容忍人与人间的差异性。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任何一点“与众不同”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我们的教育连学生不喜欢课文都不允许,更何况“经常旷课”――如果少年纳什在中国读书,他早就被学校开除了!

或许我们的教育中就缺少充满宽容的教育。我们要容忍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和才能,尊重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我们要尽可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

那我们该如何去懂得儿童?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让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我们要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只有“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教师才会真正拥有儿童的兴趣。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学会“儿童般的思维”,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

三、重建教育理想

书中第一篇:我的教育观----重建教育理想,在这一章节,李镇西老师关于理想的教育是这样阐述的:在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理想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读到这里,心中颇有共鸣。以人为本,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应该是我们一直追寻的理想的教育。

在我们幼教界,几乎每个幼教人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这样一句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我想:这句口号提出的初衷,在于提示和号召人们关注孩子、重视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实施“为了孩子”的教育,彰显的是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体现的应该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教育公平的今天,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才更能体现把人当成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即树人,应顺木而生。由此我想学前教育应该是:顺应天性、尊重个性、激发灵性。孩子的天性就是自然人,他们最喜欢在自然的环境里生活成长。我们应让孩子完全的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让孩子的身体保持自然的习惯。在幼儿园里,我们要给孩子很好的课程资源:例如玩沙、玩水、玩泥巴。我们要尊重支持孩子的奇思妙想,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在我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而珍贵的。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天赋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性。我们要保护孩子随时迸发的灵感,还有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在“玩中学”,让孩子玩出智慧、玩出健康、也玩出灵性来。顺应天性、尊重个性、激发灵性和李镇西老师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应该是相得益彰的。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