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写作已经50多天了,今天偶尔翻阅了一下过去写过的东西,看到了以前有个问答:问题是你看过《战火中的青春》那部电影吗?我回答过,不但看过电影,而且那部书是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
那部小说的名称叫做《踏平东海万顷浪》那是在1965年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完整的读完的第一部小说。
《战火中的青春》那部电影只是摘取了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因为有那部电影,所以对那部小说记忆尤其深刻,具体的历史背景是在长大后才明白的。这部书记载的是高山和雷震林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只是在淮海战役当中的一个片段。
那个时候的语文课本中,都有很多英雄人物做教材。有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有黄继光、罗盛教、杨根思的故事,就连初八去看电影,张艺谋拍的《阻击手》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张桃芳的故事。
还有孟泰、向秀丽、安业民、刘文学的故事。还记得有一篇课文是写在江西瑞金沙洲坝的一口水井的故事,在那个水井旁立着一个牌子,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还有很多历史都是通过看电影知道的,例如、金沙江畔、突破乌江、鸡毛信、等等当然还有小兵张嘎。
因为演小嘎子的是我们呼和浩特的人,他的名字叫安吉思,还看了很多我们自治区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鄂尔多斯风暴、草原上的人们,那个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包场,电票学生只要8分钱,当然那个时候还有很多的儿童电影片《宝葫芦的秘密》《英雄小八路》《红孩子》那么多的电影,我也就不给大家报片名了。
由《烈火中的永生》而阅读小说《红岩》因为看电影《生命的火花》而读了小说《军队的女儿》因看电影而读小说,又因读小说而看电影,虽然那个时候年纪小,可是在脑海里却留下了很多很多的影响,更多的故事却是在小儿书店里留下来的。
在那个时候,我的大部分零钱都花在了小人书店里,一分钱一本有5分钱可以看整整半天,在插队的时候看的更多的是《红日》《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晋阳秋》《青春之歌》《苦菜花》那个时候这类书籍还可以比较方便的找到,可是外国名著就很难找到了。
像大仲马的莫泊桑的,托尔斯泰的,车尔尼雪弗斯基的,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还是比较可以找到的,在那时候保尔就是我们的英雄形象形象。
其实那个时候读书大部分还是为了猎奇,好多意思我们都根本看不明白,虽然《高尔基》的《海燕》背诵的很溜,常在同学中间大声的朗诵,在成年以后再次阅读的时候才理解了他们那时候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文学上迎来了新的春天。那个时候大量的旧书都有陆续重新出版,在家里陆陆续续买回来的书,放满了整个书架。
又订阅了十月、收获、啄木鸟等大量的期刊,而到了最近这十几年,电子书又进入了我的生活。
10年前竟然用坏了4本电子阅读器,读书的兴趣也转向了穿越,鉴宝、战争、破案以及官场、以及人物传记。最熟悉的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每场战役,从《第三帝国的兴亡.》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以及苏联卫国战争,与中日百余年的仇恨,还有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的生命和鲜血。
我一生大概用来读书的时间是最多的,买书花的钱也是最多的,只要看书,平均的阅读量,一般在每天3万到5万字左右,过去看书只是自己对阅读的一种爱好,和有此类兴趣的朋友交往起来一些,有些共同语言罢了。
进入头条开始写作以后,通过平台交流与阅读条友的作品,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最近经常阅读评论区的文章,用数十个字事评价一个作品的精髓,更觉得有看头,因为看作品是需要用思想的。
虽然是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但是还是觉得有些言不达意,限于篇幅还是就说到这里吧,毕竟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一想事情就要失眠,留点念想,以后和条友们再好好交流。#图片由网络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