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2022全国高考语文答案】专题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果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词“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水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圣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退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敢。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升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念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运应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读已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抉择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饭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地害怕。

“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登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搭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摄脚走上三楼最而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况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晚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要心眼儿。”

越是紧急时刻越表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最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目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老范坚持将两块大洋摁到“我爷爷”的手掌心,与后文希望“我爷爷”为他保密用意相同。

B.老范、魏鸣之在风雪之夜先后到来,这使“我爷爷”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慌乱无措。

C.小说在对话中多处使用省略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D.魏鸣之对“我爷爷”的称呼多变,能看出他对“我爷爷”既有试探、威胁又有安抚、利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的环境描写用语简练,在写自然环境的同时,又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B.小说情节在冲突中展开,城外与城内的矛盾冲突引发了“我爷爷”的内心冲突,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C.小说将解放青沙城这重大事件聚焦于客栈,这与老舍的《茶馆》以茶馆为舞台展现社会沧桑巨变异曲同工。

D.小说正文结尾留有空白,又用补记的形式明确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前文相互印证,突出了主题。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没有直接描写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而是分写了“我爷爷”见到老范、魏鸣之的两个场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待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现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者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渝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选自《明史·本纪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

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指后者。

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赠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

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诚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

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2)今岁丰稳,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片雨过城头黄鹏上成楼。塞花目.边柳排白发悲明镜,青春换般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②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还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C.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D.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16.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诚太宗吸取历史上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要想国家安定,“ ”。

(2)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花芳草来比喻高洁的品质,对此,我们可以从司马迁《屈原列传》“ , ”中找到解释。

(3)苏轼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提到“中秋谁与共孤光”: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张孝祥也有类似的表达,并体现冰雪一样明洁心胸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饭圈”是粉丝群体因追逐同一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②“饭”即“粉丝(fans)“圈”群体的边界和区隔。③“聚光灯下只一人,打灯台下千万人”。在产业发展驱动下出现的大批明星( )而粉丝们不加选择地以主观喜好代替客观评价,无理性、无底线追星。荒诞的追星方式背后,是商家和平台的诱导,他们无视社会责任,串起了各个利益集团,对粉丝特别是木成年粉丝的“钱袋子”进行反复④“收割”,( )。

当前,针对这些问题,中央网信办深入开展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整治“饭圈”乱象,需要弘扬新风正气,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偶像。艺人、平台和企业,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遵纪守法、严以自律,以好的作品来打动人,让自己真正配得上粉丝的喜爱。相关部门更需要加强监管、协同发力,打出组合拳,在治标的同时,拿出治本之策,加强对演艺、经纪等行业的治理,对违法犯罪者依法严惩,营造( )的网络环境。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良莠不齐 无所不为 扶正祛邪 浩然正气

B.良莠不齐 无所不用其极 扶正祛邪 风清气正

C.不稂不莠 无所不用其极 降邪从正 浩然正气

D.不稂不莠 无所不为 降邪从正 风清气正

19.对文中四处引号用法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特殊含义 ②强调 ③引用 ④特定称谓

B.①特定称谓 ②引用 ③强调 ④特殊含义

C.①特殊含义 ②引用 ③强调 ④特定称谓

D.①特定称谓 ②强调 ③引用 ④特殊含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凡是读书的人,都想读出个名堂来,收到理想的效果。①?聪明的读书籍,把它作为单一的求知渠道,而是在阅读活的大自然、活的人类社会的影地阅读那些对彼时最为迫切、最为有益的书籍。在读书的过程中的产生不仅需要书籍的激发,还需要读者自身的思考。②,生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之上纵横拓新,继往开来!

反过来说。读书之大总乃沧为活书柜、复印机:读书人最可恶的莫过于把自己的大脑规觉为著作家们的跑马场、资料库。聪明的读书人,善于把书作为捕捉信息、激活智能的一种利器:通过它进行聚焦扫描自己的智能结构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的社会适应力。这就是深得“蜂蝶兼来、嘉腾之和”要津的读书人读得得意、读得有效的根本原因。③,抑或是读书大家要想从读书中真正获取切实的利益,概莫能外。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它进行聚焦、扫描,自己的智能结构就始终处于社会适逐力的最佳状态。

B.通过它进行聚焦、扫描,使自己的智能结构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的社会适应力。

C.通过它进行扫描、聚焦,使自己的智能结构始终处于社会适应力的最佳状态。

D.通过它进行扫描、聚焦,自己的智能结构就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的社会适应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整本书阅读(5分)(本题共1小题,5分)

22.“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能放能收,且随自己所处的时空变化而变化。请你从《红楼梦》人物贾政、王熙凤、香菱中任选一人,对“差序格局”进行具体分析。不超过100个字。(5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曾说过: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去掉“过去”而只以“今”境自足。宣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

“现在”的你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的黄金时期,李大钊的这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1.B 。

2.D

3.B

4。材料采用分总式论证结构。先分说中国古代诗学“文如其人”和西方“风格即人”这两个命题,然后总体阐释了二者既共同揭示文学风格特性又体现独特性的观点。

5.“诗言志” 指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侧重反映。文如其人”说“实然"的意义:“情欲信"指文章的内容应该真实,侧重反映“ 文如其人”说“应然"的意义:二者共同证明了“文如其人”命题的双重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

6. D

7. A

8.①“我爷爷"面对城外与城内双方来者,最后选择站在以老范为代表的解放军- 方。

②早期抗日战争时期,魏鸣之选择抗日成为抗日英雄,后期却选择站在解放军的对立一方。

③解放军为保护青沙城,没有发动直接战争,而是正确选择暗中布局,保护了千年古城,保护了传统文化。

④在私人感情与家国选择上,应该抛弃私人感情,而以家国为第一-选择。

⑤在人生前进方向中,需要慎重,做出正确抉择,不要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9.这样安排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材上匠心独运。

①不直接描写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两个不见硝烟的场景并分开叙事,以小见大,是以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现实来写异常严峻的战争形势,更有利于营造战争无处不在的紧张氛围,从而多角度多层面塑造人物,突出主题。②两个场景分开叙事塑造了老范和魏鸣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两个场景中老范、魏鸣之与爷爷的细节交流,比直接描写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英勇善战更能表现人物丰富、细腻的思想、精神世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③不写战争场面,通过两个场景让作为亲历者的“我爷爷”,作为群众的一员, 面对私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做出正确抉择,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作用,丰富、突出了小说主题。

④这样处理,留下“空白”,尤其结合末尾“补记”部分,引人遐想,拓展了文章的艺术空间,增强了艺术表现效果:前后对比,在对比中增强文章张力。

(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C

11.B

12.A

13. (1)百姓饥饿无粮,应当像拯教水火之中的人一样(救助他们),立即下令。要根据具体情况供给百姓粮食。,

(2)今年丰收,没有别的优患,要好好教诲勉励子孙,务求有礼仪廉耻之心,不要安于温饱而不知进取。

14. (1) 仁政爱民,休养生息(2) 治理贪腐,任用清官(3) 居安思危,从谏如流近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B。

16.“飘"字描述了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既营造了塞外暮春飞花飘零的悲凉氛围,又形象地突出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 字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仿佛乡愁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具体形象地表达远离家乡之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必积其德义

(2)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3)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B

19.D

20.C

21.①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②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

③无论是书的“初恋者”

四、整本书阅读

22.略

五、作文

23.参考2021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