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详略:浓淡相宜,详略得当
微点·阐释
1.详写:就是对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或环节进行具体地描写和叙述,充分表现作者所观所想。略写:就是对次要的、与中心有关但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进行概括式的描述。我们在写人记事时要学会合理安排详略,而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平分笔墨。详略的安排要围绕文章的中心,一切为凸显文章中心服务。
2.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罗丹的这个雕像主要是想表现巴尔扎克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的精神、气质,而雕像中的那双手太完美,让人们看了雕像后,注意力都被手的完美吸引住了,而忽略了巴尔扎克的精神和气质。所以,罗丹果断砍掉了这双完美的手,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主题。雕塑是这样,我们写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
微点·片段
【写作文题】
课间十分钟于我们而言是最熟悉的情景,请大家回顾一下课间十分钟的情景,完成《课间十分钟》的片段描写。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作交流、评议。
【片段示例1】
悦耳的下课铃响了,原本肃静的教室开始骚动起来,老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下课!”男同学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闪电般飞出了教室,嘴里还聊着最热的网络游戏。
真不可思议,刚刚还寂静的校园一下子沸腾起来。有的同学还坐在座位上专注地思考着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有的三两成群地在走廊里跑着,玩着拍手游戏;还有的在教室里催交着作业。
上课铃响了,大家都沮丧地回到座位。
【评析】 这位同学观察比较仔细,尤其是对课间同学们的情绪描写比较真实,但缺少“点”上的详细描写,这样片段的重点就不太突出,且“精彩”这个中心也没有突出。
【片段示例2】
随着一声下课铃响,原本昏昏欲睡的我们突然精神了起来。老师看了一下手表说:“同学们,稍安勿躁,我们把这道题讲完。”此话一出,准备冲出教室的陈前没刹住脚,摔倒在地上,引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
由图可知角C等于多少度呢?”“对!30度。”老师终于自问自答地讲完了。“好!下课!”“老师,再见!”说完,我们一窝蜂地冲向了那神圣的地方——厕所。
在厕所我们高谈阔论,大声怪叫,甚至开玩笑地互相推搡,最后再洗把脸,洗去一身的疲惫,正当我们勾肩搭背地走向教室时,上课铃响了。
【评析】这位同学记叙的重点发生了偏颇,片段要求写的是“精彩的课间十分钟”,而该同学把记叙的重点放在了下课前,如此,该片段记叙的详略处理自然就很不恰当了。
【片段示例3】
校园生活总是精彩纷呈,而课间短短的十分钟,更是充满活力。
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安静的校园里,便会嘈杂起来。有的同学倚着墙壁,靠着栏杆交谈,有的同学则在追逐着,喊叫着。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继续学习,还有部分犯了错的同学在老师办公室里正低着头,在这欢闹的海洋里黯然失色。
每到下课都能看到洗手间有许多不安分的同学推推搡搡,因为这里最容易逃避老师的法眼。可也有运气不好的,刚出了厕所门便被班主任逮了个正着,自然免不了一番训话。
这课间的十分钟真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评析】这位同学在选材时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描写了课间的“众生态”,又突出了“厕所”这个重要场所,这点是很好的。只是在描写“厕所”这个重要场合时,依然是泛泛而写,缺少对人物和主要事件的细致刻画,即详写还不够到位,“精彩”这一中心自然就不够鲜明了。
微点·教材
合理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做到详写细致完整,略写点到为止,详略结合,浓淡相宜,就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在写作时,首先要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明确本文的中心,然后根据中心选择相应的材料,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人物、事件、景物等进行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其他内容可以略写,甚至不写。这样,文章就会重点突出,中心明确。那么,我们在写作中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如何通过详写来突出主要人物,凸显文章中心呢?
1.浓墨重彩刻画主要人物。
记叙文一般都离不开写人记事,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果文中不止一个人物,这就需要我们集中笔力对主要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刻画。根据人物形象的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外貌、探究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凸显人物精神。
【课文引路1】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 这篇通讯,背景广阔,人物众多。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进行了非常合理的详略处理。略写子弟兵群体人物,重点刻画黄晓文连长。作者除了运用“来不及了”的语言描写,更主要通过“拔铁钉”“扛麻包”“上大堤”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来刻画黄连长一心为公、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无畏的感人形象。黄连长就是人民子弟兵的典型代表,课文通过详写这一形象,凸显了文章主题。
2.细节描写突出主要事件。
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可以记一件事也可以记几件事。如果一篇文章主要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主题,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详写事情的经过,因为事情的经过是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如果一篇记叙文需要通过几件事或几个片段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我们就必须对这几件事进行合理的详略安排。对于其中最能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中心的事件进行详写,其他材料可以略写。
【课文引路2】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杨绛《老王》
杨绛先生在处理详略时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略写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详写了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作者之所以这样处理,就是因为最后那件事最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那么,怎样对主要事件进行详写呢?其实就是需要我们对事件的过程或人物的刻画细致些,再细致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片段第一段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以及第二段的动作描写其实就是用了细节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突出主要事件,从而突出文章主题。
微点·升格
请同学们在对记叙的详略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老师讲解的处理详略的方法和策略,对《课间十分钟》进行微点升格,要求能够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修改后,展示升格成果,交流升格心得。
【片段升格1】
悦耳的下课铃响了,原本肃静的教室开始骚动起来,老师还没来得及说下课,男同学们就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闪电般飞出了教室,嘴里还聊着最热的网络游戏。
真不可思议,刚刚还寂静的校园一下子沸腾起来。有的三两成群地在走廊里跑着,玩着拍手游戏。有的同学在比跳高,他们站在门边,跳着去摸门框。门框分好几格,大多数同学只能碰到第二格。这时,我们班的“大块头”来了。他抬头看了看门框,嘴角露出一丝自信的微笑,随即他向后退了一步,又猛地向前一跨,使劲一跃,伸手一点,正点中门框的最高处。在场的同学无不惊叹,为他鼓掌。
上课铃响了,大家都意犹未尽地回到了座位。
【升格心得】升格后的片段,略写同学们课间十分钟的表现,详写“比跳高”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又详写“大块头”,对他摸门框的过程进行细致传神的刻画,如此升格后,该片段的重点就更加突出,中心就更加鲜明了。
【片段升格2】
随着一声下课铃响,原本昏昏欲睡的我们突然精神了起来,大家都像是奔赴战场的战士,开始摩拳擦掌。有的人跑到朋友身边与他交流着,不时发出一阵大笑,有的人捂着肚子飞快地跑向卫生间,有的人趴在阳台上欣赏风景……
只见教室里竟然还坐着几尊“大佛”,他们神情严肃,或正坐,或侧趴,或抓狂地挠着头发,但不约而同地,他们都紧盯着眼前的数学试卷。试卷上布满着密密麻麻的算式,字迹或狂乱,或工整。旁人喊他们都不理睬,不时转过头大声交流着思路,后面的同学认为不对,便与他争论起来,声音虽大,却被旁边的“加油”声淹没了。定睛一看,原来是那边在扳手腕,只见一名同学额上布满汗珠,手上青筋突起,神情紧张,如临大敌。另一名同学却轻松自在,脸上似乎还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神情紧张的同学很快就支撑不住,败下阵来。
“厉害! ”教室里顿时传来一阵阵欢呼声。这时,上课铃响了。
【升格心得】升格后的文段紧扣“课间”二字,课前只是一笔而过,重点都在描写课间十分钟的情形。在描写课间时,又能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详写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真实地还原了“课间十分钟”的精彩。
【片段升格3】
校园生活总是精彩纷呈,而课间短短的十分钟,更是充满活力。
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安静的校园里,嘈杂声便会越来越大。走廊里有的同学倚着墙壁,靠着栏杆交谈,而有的同学则在追逐着,喊叫着。认真的同学在教室里继续学习,还有部分犯了错的同学在老师办公室里正低着头,在这欢闹的海洋里黯然失色。
课间最热闹的地方要数洗手间了,每到下课都能看到里面有许多不安分的同学推推搡搡,因为这里最容易逃避老师的法眼。小宇一脸坏笑着在后面推正在小便的小威,小威大喊:“你在我后面干什么?”小宇不搭理,只是坏笑着。小威一提起裤子,便回身,小宇却已无影无踪。不幸的是,一出门便看到了正和班主任“谈心”的他。
这课间的十分钟真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升格心得】升格后的片段描写通过对“小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详细刻画,让人物更加栩栩如生,这个课间也因为他的生动而更加精彩!
微点·佳作
【写作文题】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记叙的详略”的相关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处理好记叙的详略;(2)要有真情实感。
【佳作示例1】
学骑独轮车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电视上看马戏表演,非常羡慕骑着独轮车拿着球表演的小丑,看着看着就特别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骑上独轮车行走“江湖”。
长假期间,偶然看到小区里有个孩子在骑独轮车,一下子又勾起了我对独轮车的无限向往。现在有的是时间,是时候实现这个儿时的梦想了。
想想电视里小丑骑车的那个潇洒灵活,我满以为以我骑自行车的功底,独轮车买回来,我跨上就能骑。
车买回来后,我迫不及待地坐上去,准备表演一番。可是独轮车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不像自行车车座是固定的,车座的位置必须由人来控制。想要学骑,不仅要熟悉独轮车左右摇摆的特性,还要合理控制车速,更要把握人体和车合二为一的重心。所以毫无悬念的,我一上去就摔了个狗啃泥。
这下我识相了,赶紧让妈妈给我找了许多独轮车的上车视频,我照着视频一步步学。我先将一只脚撑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坐上去,别看这个动作,要想完成也很不容易,找不到重心平衡,摔跤是肯定的。坐稳后,我左脚踩在低的脚踏上,暗暗运力,右脚再顺势向高脚踏上踩,完成上车动作。然后开始难度最大的骑行练习,我将两张高背椅背靠背放一起,中间留下一条道,扶着高背椅,坐在车上慢慢前后挪动,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随着对车的熟悉,我挪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竟然能够往前骑两下了。
虽然在初学的过程中,经常因无法平衡,而屡屡需要用脚撑地,可我依然选择了继续抬脚,继续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周的刻苦练习后,我终于学会了骑独轮车。
连骑独轮车这么难的事我都学会了,人生中还有什么挫折过不去,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原来只要无惧困难、永不言弃,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我们的春暖花开!
【评析】小作者能根据标题和文章的中心,精心选择材料,合理安排记叙的详略,略写学骑独轮车的原因,详写学车的具体过程。详写部分更是通过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细节描绘了自己第一次上车的情形。这样的详略处理,不仅让文章的结构疏落有致,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结尾不仅耐人寻味,更让文章的立意深刻了许多。
【佳作示例2】
总是想起你
敬爱的李老师:
许久不见,您还好吗?
我承认,第一堂语文课就被罚站,心中难免有怨气。但后来,也正是您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作风让我们对您心服口服。
每次想起您,脑海中首先就浮现出一张红扑扑的脸。您是个脸上藏不住事的实诚人,高兴时脸上铺满了红晕,生气时脸也会涨得通红。
同学们喜欢您,不仅是因为书面作业少,最主要是因为极少能碰到您这样真性情、真爱生的好老师。
记得有一次宁同学的行知阅读篇目做错了。当他垂着头,小心翼翼地去办公室向您“请罪”时,您看了他的样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暴怒”,而是拍着大腿哈哈一笑,然后很轻松地说了一句:“多好,下次别人做这篇的时候,你就不用做了。”当时宁同学就觉得不可思议。回来后,他把这件事讲给我们听时,我们都瞪大了眼睛——做错了作业竟然没有挨批!亲爱的李老师,您可知道,与您相处,您总会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六年级之前,我总是带着孩子般的好逞强与自傲,勉勉强强撑在班级前几的位置。话说那时好好学习的原因,就是为了能让他人对我刮目相看。直到六年级,直到我遇上您,当真是天赐良机,给了我一个彻悟的机会。您通过一节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和一次次不经意的交流,让我渐渐明白:原来学习,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挣脱无知与迷茫,是为了让我们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前几天,当我看见母亲拿着奶奶做的藕饼,脸上洋溢着满足时,我也猛然想起您之前上课时,给我们介绍过藕饼的做法,可惜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去尝试。记得那天,您站在讲台的北面,我们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对您的崇拜和对美食的向往。您激动得手上的教棒早不知丢到哪里了,脸红彤彤的,眼睛里神采飞扬。尽管那天的讲台上有点兵荒马乱,但我们还是很愉快地学会了做藕饼的简易流程。
这段宅家的日子里,因为有大把的时光可以用来回味,我自然总会回味起与您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想念您,我的李老师!
祝您
桃李满天下!
您的学生:陆雨婷
2020年3月10日
【评析】小作者为抒发对小学老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很自然地选择了书信格式,作者回忆了与李老师相关的三件小事,这三件小事的详略处理也是非常恰当的。详写了李老师对学生做错作业的幽默处理以及李老师在课上教学生做藕饼的情形,略写了李老师的班会课。这样就更能突出李老师是一位“真性情、真爱生”的好老师。当然,第二人称的运用,也很自然地抒发了对老师的怀念与感激,如话家常,亲切感人。
微点·借鉴
我的母亲是春天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
我自幼多病,常和病魔作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
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狄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其实是母亲陪我。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这人家处处都是活的,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这样的警句:“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父亲去看了。回来向母亲描述,对自己的地位似并不在意,以后也并不努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
旧时有一副对联:“自古庖厨君子远,从来中馈淑人宜。”放在我家正合适。母亲为一家人真操碎了心,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量很大,能“嘭”的一声,顶开瓶塞,声震屋瓦。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有删节)
【评析】在宗璞的笔下,母亲的一针一线、一衣一食,都显得温暖绵长。宗璞不愧为“大家”,她善于捕捉细节,于日常生活中勾勒出最真实的母亲。作者在选材时既有对日常的琐事陈述的略写,更有对母亲帮我战胜病魔,成为我的守护神以及对父亲工作的支持的详写,因为这两件事分别从母亲和妻子的角度很好地阐述了“春天”的内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父亲的眼泪里从未有我
父亲六十岁那年小脑萎缩,行动迟缓,健忘,语言也有了障碍,特别容易悲喜。母亲说,父亲已经无法用话语表达心中所想,就哭和笑还能受自己控制。那些无法说出的话,最后都演变成了这两个表情。
父亲喊家里孩子名字,总是张冠李戴,喊几次也喊不对,我替他说出来,他便不好意思嘿嘿笑了起来。有时见父亲在家里四处寻找,问他找啥呢,他说:“电视机,不是,录音机,不是……”父亲还没说完,我问:“是收音机吧。”父亲点头,嘿嘿地笑。父亲常常穿反了衣服,我一说“穿反了”,他便摸着脑袋嘿嘿笑。
父亲在路边晒太阳,遇到有人和他打招呼,待发现父亲不似从前,便问一旁的母亲:“他这是?”“小脑萎缩……”还不等母亲说完,父亲便呜呜哭了起来。母亲说,父亲知道自己“不能”了,需要被照顾,他便悲伤起来。
姑姑来看父亲,刚落座父亲便呜呜哭了起来。父亲哭,姑姑也哭,边哭边说:“俺哥是多么好的人,年纪不大咋得了这病……”
姑姑说了,以后尽量少来,来了净惹父亲哭,看着心里难过。话虽这样说,过不了几日又来了。
父亲六十六岁那年,姑姑打来电话,说年后大家都去叔叔家,拍几张全家福。叔叔家里有三层楼,人多站得开。我一听心里有点不悦,因为父亲得病后,整个人的精神垮了下来,一副呆相。姑姑说,不拍也行,她问我要几张父亲清晰一点的照片,因为正月二十一是父亲的生日,表妹想给父亲在电视台点歌,需要几张照片。我一听立即反对:“不用,不用,父亲要是喜欢这些,我们早给他点歌了。”姑姑没从我这里拿走,但表妹固执,还是为父亲点了歌,没照片也不妨碍播放。
从父亲生日那天开始,点歌台连放三天表妹点的歌。点歌台播放的第三天,我回家取东西,正好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点歌台播放表妹给父亲点的歌《好人一生平安》,父亲看了又呜呜哭了起来,一直到歌曲播放完,他的眼泪还没收住。母亲说父亲看了三次,哭了三次,这次是感动地哭。
我和母亲商量,明年父亲生日,我给他点首歌,提前去照相馆好好拍几张全家福,到时候播歌放照片,让父亲好好感动一次。
那年七月,父亲病逝。
父亲在世时我一直忽视他的表情。现在想来,父亲得病后,他笑多是因为做“错”事,说“错”话,那是一种自我解嘲;他哭,一半是内心溢出来的苦,一半是真情流露的感动。得病后的父亲常常对我笑,从来没有对我哭过,因为我老是“教训”他,他不敢对我流露他内心的苦,我也没有做过让他感动的事,所以父亲的眼泪里从未有过我。
【评析】本文记叙了父亲生病后的六件往事。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最后一件事。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的细致刻画,把一个憨厚、诚实,渴望被关爱但又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的体谅家人而又能隐忍痛苦的父亲形象刻画得形神毕现,突出了父亲深沉的爱。
在心头
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眼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泳,幸福来得实在有点意外。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大家出了校门,一路簇拥着曹老师七嘴八舌,曹老师笑着边走边答。待同学们都赶上来了,说:“大家听着,下河安全第一,游泳时必须听从老师指挥,如有调皮捣蛋的,下次不准再来。”
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一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河水还有些凉。曹老师瘦小的身子依然立于水中。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伸着指头清点人数,等着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游过。待他最后上得岸来穿衣时,我们分明见他嘴唇有些发紫。
此后,曹老师每周总会带我们去游泳,他将眼镜的两条腿绑上橡皮筋,牢牢系在头上,跟我们一道游泳、潜水、打水战,从下水到上岸,须臾不离开我们。直到暑假,曹老师回了乡下的家,才结束了这段我童年时很快乐很留恋的时光。
这年的深秋,我父亲要带全家去农村生活。
傍晚回到家里,见曹老师和我父亲正隔着八仙桌面对面坐着说话。曹老师说:“从全县最好的小学一下转到边远的村小学,这怎么行呢?太可惜了,你这当父亲的就不心疼?”父亲又摇头又叹气:“我也是没办法。”曹老师沉默了一阵,说:“我看你是不负责任!”他突然把眼镜摘下来,重重搁在桌子上,盯着我父亲大声说:“我戴着眼镜还真难看出这孩子是你亲生的。”说罢,他猛地站起身来,向大门走去。他被门槛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我抓起眼镜追了出去。
次日上午放学后,曹老师把我叫到他那儿,在书架上翻找了一阵,取出一张当时很流行的一分钱一张的小宣传画,递给我:“做个纪念吧。到了农村,条件大不如这里,要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城里读书。”他坐到靠背椅上,拉着我的手又叮咛了一番,突然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评析】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在记叙时,重点详写了第一件事:老师带领“我”及其他同学去游泳。略写了与“我”父亲交谈,希望将“我”留下以及赠“我”纪念品,与“我”告别这两件事。因为第一件事最能表现曹老师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不压制学生爱玩的天性,这是最能让学生永“在心头”的事,这样的详写,让曹老师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凸显了“在心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