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浙江"七彩阳光"2021-2022学年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七彩阳光”2021-2022学年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加速线上线下融合、走进居民社区,供(góng)销系统的菜市场还加快升级改造,5G智能监控与测温探头、菜价公示屏、扫码支付等各类设备一应(yīng)俱全。

B.在“学党史、体农耕、知农辛”的实践中,众人捋(luō)起袖子,拿起秧苗,来到各自负责的片区,在泥泞(níng)的田地里插下一棵棵秧苗,感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C.《平凡的世界》从原著小说到改编影视都遵循了文艺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扎(zhā)根人民。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jīn)地为此而歌唱。

D.曲(qū)奇饼干作为风靡(mǐ)世界的零食之一,入口即化,伴着丝丝入鼻的香甜气息,瞬间抚平味蕾,非常诱人。松脆酥软的口感,满足了你对甜食的所有幻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大多数聚会中,我们结交的是一群完全陌生的人或者关系不太熟的人,你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实力,这些关系都是无效人脉,因此我们不需要通过参加聚会来获得自我认同。

B.拉萨至林芝的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这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C.中国愿为斐济抗击疫情继续提供疫苗,并同斐方加强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交通通信、旅游等领域合作,助力斐济经济社会发展。

D.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离不开方法创新。由于采用了青少年熟悉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可以带动更多人铭记光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与客人暂别:贤弟暂且歇了,愚兄还要到东村商量小事,回来再得奉陪。

B.会议主持人串词:感谢领导的精彩发言,抛砖引玉,发人深省,接下来请大家各抒己见。

C.送朋友的生日礼物中所附贺卡的留言: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望君惠存。

D.给编辑回信:承蒙错爱,拙作得以在贵刊发表,一孔之见,还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日渐式微。(甲)我国正在形成“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即明确各种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

近年来,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上海谣》用吴侬软语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乙)改编自陆游的《钗头风》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点击量破亿,颇受好评。

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方言梗”频上热搜,这是方言仍然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然而,(丙)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胁着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4.文段中的加点字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行不悖B.娓娓道来C.无须D.裹胁

5.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三、选择 简答

何谓收纳整理师?追溯职业历史就会发现,收纳整理师发端于美国,日本整理师近藤麻理惠凭借一本《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畅销书,让收纳整理进入公众视野。作为2021年人社部新增职业工种,这一行业进入我国已有十几年时间,随着消费升级,人们越来越看重生活品质,收纳整理师成为适应新需求的必然。其不菲的收费价格更受关注。网上也出现一种声音,认为整理收纳师“月收入过万”“叠叠衣服就能赚到钱”。这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想入行“赚大钱”“赚快钱”。实际上,就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而言,现阶段不少高端家政服务人员都能月入上万,一些金牌月嫂、育婴师,月入数万仍“一嫂难求”。高薪的背后,是市场对家政人才专业化肯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因此,单看整理收纳“月入上万”,年轻人就扎堆盲目入行并不可取,必须理性评估吃苦耐劳和热爱整理的天性,苦练内功才能坚持下去。近些年来,人社部不断增补新职业的种类,不少网红职业得到认可,想要实现行业良性发展,离不开专业规划和精细化分类,踏踏实实“择一业,成一事”,才能在新赛道上行稳致远。

6.(1)给上文拟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7.(2)“新兴职业之路”如何走得更远?请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简述。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林外史》中存在多重讲述现象,指的是《儒林外史》通过人物谈论的方式,对小说相关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同质或异质复述的现象,即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讲述,多次交代;这些讲述,有的互相印证,有的互相抵牾。作者通过小说人物之“谈”,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读者对人物认知的维度。有学者用《史记》的“互见法”类比多重讲述现象,认为《儒林外史》中刻画人物,除了在他们各自的单传中有精彩表演之外,其人其事交互叙于其他叙事单元或章回中,使作品情节前后勾连、百脉俱通。但总体来看,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互见法”强调在不同的传记中展现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这些侧面实际上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行动来加以表现的。但在《儒林外史》中,这部分内容往往通过他人的言谈评论传达出来。谈论者身份的加入,使这些信息并非完全是对事实的确切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人物一方面呈现出人物原型的部分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承载着吴敬梓对人物原型的认知和判断。然而,读者很难窥见作者内心所想。《儒林外史》行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吴敬梓善于让笔下的人物各行其是、自说自话,通过人物自发的言行举止表现其性格特点和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判。“卧闲草堂”评点《儒林外史》第四回回末写道:“才说‘不占人半丝半粟便宜’,家中已经关了人一口猪,令阅者不繁言而已解。使拙笔为之,并且曰:看官听说,原来严贡生为人是何等样,文字便索然无味矣。”可以说,多重讲述现象加强了小说这方面的特点。

小说中的多重讲述现象,主要通过人物言谈加以呈现。《儒林外史》中,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其人物语言极其恰当地符合说话人的知识结构与人生阅历。然而,其中的部分人物谈论,似乎并非都与作者的思想态度直接对应,有时甚至会存在显见差异,甚或是传递全然相反的信息或者价值观。面对这种情况,吴敬梓并不会使用作者的特权给出一个权威的断言,而是让各种矛盾在整部小说不停激荡蔓延,在不同的讲述中间造成无数个阅读理解的缝隙,留给读者去揣摩,造成小说中人物众声喧哗的现象。从这方面来看,《儒林外史》中的多重讲述现象,展现出突出的“复调”属性,其原因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复调”属性是对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当时文人聚会现实场景的复现。在清代,好友之间诗文酬唱,分享身边的轶事新闻,是极为日常的事情。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关注文人集会,描绘文人宴集交谈场景,小说中人物相聚时,也乐于向对方讲述一些士林传闻。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文人们的创作趋向呈现类似特点。

第二,“复调”属性或为在创作这部小说过程中,作者个人认知发生的变化在艺术世界的投射。据相关研究可知,《儒林外史》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间也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作者甚至可能一度搁笔。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作者写作的态度、倾向性,甚至是写作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第三,原型思维构成小说多重讲述的基本逻辑,其中产生的变化因素促使小说形成“复调”色彩。《儒林外史》并不聚焦某个或者某几个人,描绘他们生命的长河,而是只展现他们人生的横断面。小说还会在某个人物退场之后,再次提及这些人物。有的人物会再次出场,有的则以传闻的形式交代了他们当时的状况,类似的处理方式在其他小说中似并不多见。同时,作者与人物原型关系的变化,也会造成小说人物性格突然的转变。吴敬梓在写作过程中,还不时根据素材原型的发展,而在小说中加以更新、补写或改写。这就可能造成了同一人物形象在前后形成较大反差。

最后,从结构上看,多重讲述发挥了情节走向上的承接与突转两方面作用。在这些前后衔接的叙事中多存在矛盾,有时是人物故意说谎,有时是人物明明不清楚却信口胡说,反映出小说的讽刺内核。在这种情况下,多重讲述就成为了作者安插在小说中“讽刺的钉子”。

(张梦笔《“谈”言微中,名士风流》,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中对“复调”属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作者并不会用作者特权给出定论,而是通过人物自发的言行举止来表现其性格和作者的隐形评判,这使作品展现出突出的“复调”属性。

B.清代文人聚会风气很盛,宴集交谈,聚会赋诗,谈论逸闻趣事、士林传闻,因为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文人的创作趋向呈现出类似的“复调”属性。

C.《儒林外史》呈现“复调”属性与作者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有关,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作者写作的态度、倾向性、写作方法都会发生变化,并投影在艺术世界里。

D.《儒林外史》描写了众多人物的人生的横断面,而非一生。某些人物退场后,会再次出现,同时作者与人物原型关系会变化,这些变化因素都会促使小说形成“复调”属性。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敬梓在创作时并不满足于一锤定音的讲述方式,而用多重讲述,通过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交代,有的互为补充,有的互相抵牾,让情节在矛盾中激荡蔓延。

B.《史记》的“互见法”不同于《儒林外史》的“多重讲述”,前者强调在不同传记中展现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后者通过他人言谈传达的评论往往并非全是事实。

C.《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既反映了人物原型的部分精神面貌,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物原型的认知判断,这造就了人物形象的复杂多面,因此读者很难窥见作者内心所想。

D.《儒林外史》并不是几则短篇小说的简单串联,而是在前后衔接的叙事中往往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些由人物故意说谎或信口胡说的矛盾,是暗藏的讽刺的钉子。

10.分点概括《儒林外史》中多重讲述现象的作用。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蒙眼的鱼

阮文生

(1)妻子回太平看母亲,带回6条大鲫鱼。小舅子晓得我喜欢吃鱼,专门去湖里钓的。我奇怪,鱼的头部都用卫生纸白乎乎地包了一截。这不堵了呼吸吗?妻子的解释挺新鲜,蒙住鱼眼,鱼可以活得更长些时间!是最新的保鲜方法,还是太平的地方发现?

(2)蒙眼的鱼装进塑料袋,随便车子怎么晃,太平到屯溪这段路就对付过去了。妻子到家后,急吼吼地对我说,快去拿桶把鱼养起来。在清水里,6条大鲫鱼有着乌玉一样的光滑莹润,背上的鳍,竖琴一般直立、拨动,清波在桶里歇不住,一圈圈地漾开了。鱼游得好看又欢快,乘车的事好像没发生过。

(3)二十多天过去了,鱼在桶里依然游得风生水起,清韵里的飘动,像是带节奏的黑牡丹。

(4)这个景象的到来,挺不容易的。

(5)我仿佛看到小舅子站在湖边,拿着钓竿,一脸认真的样子。湖是阔大的,目光散开了,又时时聚焦一条水痕一朵浪花。站久了,腰有点吃不消,原地扭两下,感觉好些,也许被什么转移了。浮标往上拱了,又向下沉去。心紧了紧,手在竿子上更带劲了。松松紧紧,收收放放。水底的世界想看清些,却不是想就能想到的。一道碧波一根水草,能让心跳,或许什么都没有,波涛就是波涛,水草就是水草,和其他东西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时间是不透明的,都在站立里滑溜掉了,或给湖边的小风吹远了。这就是生活,好多层次在那里堆叠着、涌动着,希望和关爱都有。心思被安放了,垂钓的境界就开阔了。竿子光滑,钓线纤细。组合起来可以趣味无穷,也可以索然无味,就看什么心态在操作了。

(6)现在,小舅子曾被竿线套牢的目光,又被鱼在小桶里给盘活了。鱼活得好好的,就是个硬道理。细细一想,鱼是用鳃呼吸的,嘴巴堵了有什么要紧!

(7)鱼从出水、悬空、再到车上,所受的惊吓不少。接下来可以想见:跑动颠簸车鸣不断,人影、杂物、七嘴八舌,对于命悬一线、嘴里还留着伤痛的生命,无疑雪上加霜。眼睛一蒙,啥都看不到,等于和环境来了个了断。这就和人一样了,眼不见心不烦。心里不急,多少就泰然了,自我磨损也下降了。一番曲折,鱼还活得好好的。

(8)纸那么一蒙,其实通透了相关道理和物事界限。好比灯火一关,倒是还原了一个完整的夜晚。星光、叶片、虫鸣,全都回到了深厚的背景和原生态。同样的事实或现象,在各种眼界是不一样的。鹦鹉可以笼子当窝,笼里吃喝不愁,它大大咧咧,还努力学习,连人的语言都能顺溜出来。对着来人说:你好!你有点惊疑。它继续自我陶醉。执着于鸟语加人语的说法。笼子成了鹦鹉自言自语的地方,甚至当成它自己的快活林。麻雀就不行。麻雀是个急性子,心里搁不住东西,它急蹦乱跳的,不断地催逼吓唬自己,不断地把自己往焦虑上送,还不停地向笼杆上碰,小命能不一点点碎裂?小时候,我逮到的麻雀是活不过一两天的。所以麻雀是养不成的。

(9)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某种程度上,它算得上生命属性的一个代表。性情急了容易受伤,性格即命运。所谓“难得糊涂”,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不需要看到的或者看了引发不良后果的,这个清楚明白,要它做什么?让一些事情和性子缓下来,是对的!

(10)丈母娘年纪大了,情绪不稳,时而天气晴朗,时而多云转阴。熟人床上起不来了,老领导又住进医院了,一个比自己年轻的同事离世了,这些消息她都很上心,说着说着,就消极了、就离谱了。妻子天天和她打电话,说:人和人不一样的,你身体好好的,和保姆能交心,工资每年上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要胡思乱想了。老人家儿女心重,喜欢和儿女们面对面地说话。妻子就常回家看看,带上自己制作的豆腐乳,砍几棵院子里的青菜,告诉她,我国已经研制出了预防新冠病毒的疫苗,外孙、孙女们在京都和海外,从事的领城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女儿是母亲的一把钥匙,面对面的,一些锁死的心结,就能迅速打开。把鲜活和不断上进的生活带回去,让老人心里活泛开来,敞亮起来。不让零散的阴霾暗了心情、沉重了口舌。

(11)生命好比水中、泥里、钵子、砖块里的盆景,不能一个向度,南北都需要。晒足了阳光也要淋些雨水,过完了秋天,接下来的雪景挺好的,厚厚的皑皑白雪,深入下去也是温暖的,春苗在那里长得正欢呢!好多东西就是这样,选择更合规矩,视界精准些,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获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按照程颐、程颢的“穷理”说法,“天下之物皆能穷”,“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东方古国和西方世界差不多的。也许,造物主把手里的种子那么一撒,既带着威严和大能,也有着铁律和温度。预期中的想象是多彩的。无论落到天空云间,还是水里岸上,好多性质是一样的,就像好多性质是不一样的。鱼蒙上眼睛,也能套用这句话:关了一扇门,又开了一扇窗。

11.第5自然段,作者想象小舅子钓鱼的情景有何用意?

12.赏析第11自然段划线句子比喻、象征背后的深刻内涵。

13.行文中,作者先是对比鹦鹉和麻雀的不同,然后叙述了丈母娘的故事,从叙述逻辑和叙述效果两方面,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好处。

14.探究“蒙眼的鱼”在全文中的作用。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德

(清)章学诚

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史才须有三长,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专断以为识也,非良史之才学识也。古人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曰一家之言也,此犹文士之识,非史识也。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夫秽史者自秽,谤书者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其患未至于甚也。吾所患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以此责人,不亦难乎?是亦不然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恶乎可哉?

夫是尧、舜而非桀、纣,人皆能言矣;崇王道而斥霸功,又儒者之习故矣。至于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凡欲托文辞以不朽者,莫不有是心也。然而心术不可不虑者,则以天与人参,其端甚微,非是区区之明所可恃也。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而不知文又患于为事役也。盖事不能无得失是非,一有得失是非,则出入予夺相奋摩矣。奋摩不已,而气积焉。事不能无盛衰消息,一有盛衰消息,则往复凭吊生流连矣。流连不已,而情深焉。

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然而其中有天有人,不可不辨也。气得阳刚而情合阴柔,人丽阴阳之间,不能离焉者也。气合于理,天也;气能违理以自用,人也。情本于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史之义出于天,而史之文不能不藉人力以成之。

人有阴阳之患而史文即忤于大道之公其所感召者微也夫文非气不立而气贵于平人之气燕居莫不平也。因事生感,而气失则宕,气失则激,气失则骄,伤于阳矣。文非情不深,而情贵于正。人之情,虚量无不正也。因事生感,而情失则流,情失则溺,情失则偏,伤于阴矣。阴阳不合之患,乘于血气而入于心中,其中默运潜移,似公而实逞于私,似天而实蔽于人,发为文辞,至于害义而违道,其人犹不自知也。故曰心术不可不慎也。

选自《文史通义·卷三·史德》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职是故也 职:主要B.以此责人 责:责备

C.苟允知之 允:确实D.人丽阴阳之间 丽:附着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心术不可不虑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因事生感 因人之力而敝之

D.而史之文不能不藉人力以成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史家三长”才、学、识之外又明确提出了“史德”这个概念,也就是史家的学术品德。作者认为“史家三长”固然必不可少,但最根本的还是区辨心术,来评论史德。

B.作者认为史家的心术有两类:前者正邪分明,人们易于区辨,故为害不大;而后者则因史家本有君子之心,只是修养不纯,于不知不觉中害义而违道,故更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C.作者认为文章能打动人的是气和情,气满则文辞繁茂,情深则文辞真挚;气得自阳刚而情与阴柔相合,文气旺盛而情感真挚,做到两者兼美,就是冠绝天下的史家至文了。

D.作者提倡史家著述者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反映历史面貌,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成分。这种忠于客观史实、秉笔直书的学术品德,正是作者所强调的“史德”。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有阴阳之患而史文即忤于大道之公其所感召者微也夫文非气不立而气贵于平人之气燕居莫不平也。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

(2)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而不知文又患于为事役也。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拜星月慢

(宋)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春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20.上阕“水眄兰情”描写的是美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点出全诗的情感,可谓词眼。

21.赏析全词人物塑造的手法和叙事的艺术。



八、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材料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材料三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材料四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22.(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孔子和颜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世态度。

(2)材料三中隐士隐居的客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材料四,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于陋巷,不愿出仕,受到孔子的推崇。颜回与桀溺这类隐士有什么区别?



九、句子默写

2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3)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张溥《五人墓碑记》)

(4)穷睇眄于中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觉宇宙之无穷。(王勃《滕王阁序》)

(5)江天一色无纤尘,_______________。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十、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初心一般指我们最初想做的事情以及信奉的做事原则,有人认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我们必须不断地改变自我,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这才是生存的法则。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当你的梦想与父母的期待冲突时,当你的原则与他人的看法矛盾时,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供(góng)销”中的“供(góng)”读音错误,应该读为“供(gōng)”。

B.“泥泞(níng)”中的“泞(níng)”读音错误,应该读为“泞(nìng)”;

C.“万古常青”中的“常”书写错误,应该为“长”。

故选D。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颠倒,“你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实力,这些关系都是无效人脉”两句中,前后主语不一致,应把“如果”放到“你”的前面。

B.成分残缺。缺宾语,应改为“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

D.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掉“由于”。

故选C。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B. 抛砖引玉,谦辞,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主持人用“抛砖引玉”来说领导的发言,不得体。

故选B。


4.D

5.A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语境讲“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不冲突,符合语境。

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语境讲“《上海谣》”吴侬软语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上海人的喜怒哀乐”道出,符合语境。

无须:不必;用不着。此处讲不需要担心,符合语境。

裹胁: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做坏事。此处应该改成“裹挟”,指形式、潮流把人卷进取,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排除ABC。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 甲处顿号使用错误,考查多层定语并列时顿号与逗号的运用。甲处“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应修改为“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并行不悖、和谐共处”四个定语的并列,因为“并行不悖、和谐共处”中间使用了顿号,那么其他平列成分之间升级为逗号。

故选A。


6.收纳整理师月入过万?(或:叠叠衣服就能赚大钱?)

7.①从个人的角度,要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热爱职业、苦练内功(提升素养);
②从国家的角度,要专业规划、精细化分类。


8.A

9.C

10.①“多重讲述”是《儒林外史》叙事的一种特色,通过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讲述,既能丰富文本内容,又能塑造个性迥异的人物角色。②“多重讲述”能在不同人物的各自叙述中,间接、隐性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③“多重讲述”能够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玩味揣摩“众声喧哗”的复调现象,进而品味复杂多元世俗风情。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B. “因为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文人的创作趋向呈现……”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选项将或然变成了已然。

C. “与作者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有关”的表述太绝对。原文是:“复调”属性或为在创作这部小说过程中,作者个人认知发生的变化在艺术世界的投射。即选项变成了绝对的,而原文是猜测性的表述。

D. “某些人物退场后,会再次出现”的说法以偏概全,原文是小说还会在某个人物退场之后,再次提及这些人物。有的人物会再次出场,有的则以传闻的形式交代了他们当时的状况。也就是退场的人物再次出现的情形很多,并非只有“再次出现”一种。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分析和判断能力。

C.“这造就了人物形象的复杂多面”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人物一方面呈现出人物原型的部分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承载着吴敬梓对人物原型的认知和判断。然而,读者很难窥见作者内心所想”。选项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而且“这造就了人物形象的复杂多面”的说法于文无据。


11.①通过钓鱼时小舅子神态、心态的描写,引出下文的人生哲理。钓鱼并不是一场索然无趣的等待,心态决定了生活的味道,精神有寄托,生活就会丰富多彩。②让叙事宕开一笔,不仅丰富了散文的内容,也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底蕴。

12.把人生比作种子,造物者撒下种子,象征不同生命的诞生,“威严和大能”象征生命的庄严和力量,“铁律和温度”象征生命的规律和鲜活,天空云间、水里岸上,象征不同的生活环境,“性质是一样”指客观上人生都存在着悲欢离合、幸福坎坷,主观上指最后悟出的人生哲理是相通的。“性质不一样”形象地揭示了生活的环境彼此不同,人生的状态千姿百态。

13.(1)叙述逻辑上,作者用鹦鹉和麻雀分别象征了自我陶醉和焦虑急躁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进而揭示了“难得糊涂”的主题,为下文丈母娘的故事作铺垫。丈母娘从焦虑到平和的转变又进一步呼应了上文诠释的两种人生状态。

(2)叙述效果上,先写寓言,后写身边人的故事,让深奥的哲理避免成为枯燥的说教,增加了散文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14.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线索,结构上贯穿全文。③作为象征,“蒙眼的鱼”象征人以泰然的心态从环境的纷扰中挣脱出来,就能安享生命的鲜活。④揭示主旨,难得糊涂,懂得取舍,人生方能活得通透洒脱。


15.B

16.A

17.C

18.人有阴阳之患/而史文即忤于大道之公/其所感召者微也/夫文非气不立/而气贵于平/人之气/燕居莫不平也

19.(1)古人降低隐士的地位,而抬高奸雄的地位,排斥为节义而死的人,而掩饰君主的过错。
(2)史书所记载的是史事,史事必须凭借文辞而流传,所以良史无不擅长文辞,但不知文辞又担忧被史事制约。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主要就是这个缘故。“职”,主要。解释正确。

B.句意:用这种标准来要求人。“责”,要求。解释错误。

C.句意:但如果确实知道这么去做。“允”,确实。解释正确。

D.句意:人附着阴阳之间。“丽”,附着。解释正确。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者”,均为助词,表停顿,……的原因。

B.“而”,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转折,但。

C.“因”,介词,由。/介词,依靠。

D.“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因为。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做到两者兼美,就是冠绝天下的史家至文了”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然而其中有天有人,不可不辨也”。这说明如果文气旺盛而情感真挚,那就是天下最好的文章了。但作为史学家还需要辨明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只有文气平和,情感平正,尊重史实的文章才是史家的好文章。因此,并非做到“气昌而情挚”,就是“史家至文”。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个“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连接的是句子,因此“患”后应断开;

“其”是指代前文的“史文”,是“所感召者”的主语,因此“其”前应断开;

第一个“也”表判断,用于句末,而“夫”是句首发语词,因此“也”后应断开;

“文非气不立”的主语是“文”,“气贵于平”的主语是“气”,“而”是连词,因此“立”后应断开,“平”后应断开;

“燕居莫不平也”的陈述对象是“人之气”,因此“气”后应断开。

整句话断句为:人有阴阳之患/而史文即忤于大道之公/其所感召者微也/夫文非气不立/而气贵于平/人之气/燕居莫不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有了阴阳两方面的忧患,那么史文就会违逆天道的公正,它所起到的感召作用就很微弱了。文章没有文气便站立不起来,而文气贵在平和。人的“气”,闲居时没有不平和的。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退”,动词,降低;“进”,动词,抬高;“死节”, 为节义而死;“阙”,名词,过错。

(2)“藉”,动词,凭借;“工”,擅长;“役”,动词,制约。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文人多而良史少,为什么呢?良史需有三个特长,史才、史学、史实这三者,能具备其中一种已属不易,而要兼备三者就尤为困难。千古以来文人众多而良史少见,主要就是这个缘故。史书最看重的是道义,而所陈述的是史事,而所赖以传世的是文辞。没有史识便无法评判是非曲直,没有史才便无法写出优美的文辞,没有史学便无法熟悉丰富的史事。这三者固然各自都有与之相近似的东西,其中自然也有貌似而实非者。把记诵当作史学,把文采当作史才,把专断当作史识,这不是良史所具备的才学识。古人降低隐士的地位,而抬高奸雄的地位,排斥为节义而死的人,而掩饰君主的过错,说这是一家之言,这仍然是文人的见识,不是史家的见识。能具备史家见识的人,必定知道史德。什么是史德?史徳就是著书者的心术。

编撰秽史的人实际上是自污其身,撰写谤书的人实际上是自取其辱,平素的品行为人所耻,他们的文章又哪里值得人们重视呢!那么这类书造成的危害尚不至很严重。我所担心的心术,说的是有君子之心而修养未到纯粹的境界,这是大德大贤以下的人所不能避免的。不是孔子的《春秋》,不足以担当。用这种标准来要求人,不是太难了吗?其实这也未必。若想成为良史,就应当审慎地区辨天道与人道,尽量尊重客观事情而不要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即使未能完全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但如果确实知道这么去做,那也足以称作著书者的心术了。但一般的文人学士争相称道才学识,而不知道区辨心术,来评论史德,那怎么可以呢?

称赞尧、舜而非难桀、纣,这话人人会说;尊崇王道而贬斥霸功,又是儒生所熟悉的典故。至于颂扬善良而憎恶丑恶,褒赞正义而痛恨邪恶,凡是想借著书立说以求永垂不朽的人,人人都有这种愿望。然而心术不能不慎重考虑的原因,是因为天道与人道互相掺合,其端绪细微难察,不是这小小的明辨能力所能依靠的。史书所记载的是史事,史事必须凭借文辞而流传,所以良史无不擅长文辞,但不知文辞又担忧被史事制约。因为事情不可能没有是非得失,而一有是非得失,那么取舍定夺之间便会产生很大的摩擦。不停地奋力摩擦,胸中的“气”便积蓄起来了。事情也不可能没有盛衰消长,而一有盛衰消长,那么来回凭吊感慨便会产生流连之意。流连不已,对它的感情也就加深了。

大凡文章本身并不足以打动人,能打动人的,河是作著的“气”,文章本身也并不足以感染人,能感染人的,是作者的情感。气满则文辞繁茂,情深则文辞真挚;文气旺盛而情感真挚,那就是天下最好的文章了。然而其中有天道有人道,不可不作分辨。气得自阳刚而情与阴柔相合,人附着阴阳之间,不能与之分离。“气”符合理性,这是天道,“气”也能违背理性而为己所用,这是人为的。情出于人性,这是天道;情也能扰乱性情而随心所欲,这是出于人为。史书的道义出于天道,但史书的文辞却不能不借人力来完成。

如果人有了阴阳两方面的忧患,那么史文就会违逆天道的公正,它所起到的感召作用就很微弱了。文章没有文气便站立不起来,而文气贵在平和。人的“气”,闲居时没有不平和的。由事生出感慨,气”失去平和则动摇不定,“气”失去平和则易于激动,“气”失去平和则骄恣放纵,阳气便受到损伤。文章没有情感便不能深入,而情感贵在平正。人的情感,安闲时没有不平正的。由事生出感慨,而情感失去平正则转移不定,情感失去平正则易于沉迷,情感失去平正则会产生偏颇,那么阴气便受到损伤。阴阳不和的祸患,顺着血气进入人的内心,在心中潜移默化,貌似公允而实际放纵了私心,似乎符合天道而实则被人的主观感情蒙蔽,表现为文字,以至于损害文义、违背儒家大道,而他本人还未觉察。所以说对心术不可不慎重。


20. 眼睛和性情 相思

21.人物塑造的艺术:①环境烘托(侧面描写)。街道幽静,月色幽暗,门外修竹,窗内微灯,清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的淡雅。②比喻(正面描写)。把美人比作琼枝玉树和暖日明霞,写出了美人的明洁耀眼和神采照人。③直抒胸臆。这样的美人平生少见。

叙事的艺术:①顺叙。上阕先写路途奔波,次写来到居处,再写开心相遇,层次分明。②虚实结合。“苦惊风吹散”之前都是追叙往事,“念荒寒”叙述现实,构成转折。③今昔对比,过去的幸福相聚与今日的凄凉相思构成强烈的对比。


22. 用行舍藏 天下无道(或:天下大乱、身处乱世)

23.①颜回与隐士所信奉“道”不同。颜回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他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后来穷居陋巷,虽未出仕,却整理典籍,修炼人格,用自己行动去践行儒家的理论,身份类似于学者;隐士追求的是在乱世中,洁身自好。②颜回与隐士的处世态度不同。颜回的“藏”是当统治者不愿采纳儒家思想时的被动的选择,态度是积极入世的;隐士的隐是为保持人格高洁的主动的选择,态度是消极避世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做人要勤奋好学,要坚持真理,坚定信仰。处在危险境地的国家不进入,处在乱世的邦国不去居住。天下国家有正道就现身,荒乱无道就隐退。”

材料二:

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材料三: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材料四: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4.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增谥褒美 显荣于身后 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