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意”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不难理解。
喜欢望文生义的人肯定会想:不合意吧。你看“差”,差了一截,当然不合意;“强”勉强,也是不如意的意思。合在一起,当然是不如人意的意思。加上此词比较生僻一些,知道的人不多,意思理解起来似乎也不算困难,用一用也挺有文采,于是在许多人的文章中也就常能看到,一些名人也用,用法就如同上述。写的人如此写,看的人如此理解,所以没人觉得有问题。但其实,古文中此“差”念chā,是“尚”“较”之意,“强”即振奋、满意。“差强人意”即尚能让人满意。所以现在大多数人使用“差强人意”一词都用错了,意思都用反了。用词造句必须严格符合规范,否则这种用以交流的符号方式,就会因各有理解而产生歧义。由全民乱用“差强人意”,又联想到国画界乱倡“写意精神”。
“写意精神”在今天中国画术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如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但读起来,也有如错误使用“差强人意”一样的感觉。什么是“写意精神”,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写意”。“写意”在文献中使用也较早。《战国策·赵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宋鲍彪注曰“写,犹宣”,可见“写意”有宣泄个人心意的意思。而“写意”之“写”本就是传达表达之义,也有描绘和“画”的意思。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但传统绘画中的“写意”作为专用术语又另有含义。元人夏文彦在《图绘宝鉴》所载宋僧仲仁条中有“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这是最早以“写意”名画法者。元人汤垕《画鉴》亦有“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之句。如此看来,“写意”是指一种在元代才开始兴起的画法,一种讲究单纯使用水墨,注意使用书法用笔,且主要是使用行草用笔,画风较放逸(画法放得较狂较厉害者书法用笔趋向草书乃至狂草者称为大写意。画法收敛一些,用笔趋向行书一些的称小写意),造像意识偏不求形似,注意抒发个人心境的一种文人戾家画法。戾家,古代称外行之人,画史称文人业余墨戏画家,是当时时髦之称,与之相对的是专业画工“行家”。既然“写意”是这个意思,那么“写意精神”也当是写意画法中的精神,即通过行草书写简略不似之形抒发个人心境的精神。当然,文人境界往往出世超世。如果就这么用,“写意精神”也不会用错。但今天用“写意精神”却往往是用以纠偏,纠什么偏?纠工笔画的偏。这时候对“写意精神”的理解和运用就出现问题了。
工笔画在中国画史上是早于写意画一千余年的画法,尽管“工笔画”概念在古代画史上几乎从未正式流行过,与之相关的“院体”倒是有过,但今天所谓的工笔画在古代是最早流行的绘画样式。那么,工笔画又是怎样一种样式呢?首先,它“工”,造像上偏似,用笔用线上偏书法用笔之楷书,重色彩,号“丹青”,造像造境上仍受主观精神情感的制约,《淮南子》所谓“君形者”,仍然是工笔画的灵魂,因说此话的汉代绘画大多仍是工笔画。如果也来归纳一下“工笔画精神”,那么可以概括为楷书用笔,造像严谨,在主观造像因心造境中传达主观心绪和感情,其境界偏入世。
现在问题就来了:如要用写意精神去改造工笔画,用哪些要素?如用草草不求形似去取代严谨造型为特点的工笔画,用行草用笔去取代楷书用笔,用水墨去取代丹青,则工笔画将不成其为工笔画,直接就是以水墨写意取代丹青工笔!这显然不对也行不通。写意是否有精神?当然有,一如工笔画也有工笔画的精神一样。不能用写意精神去取代工笔精神。如果说提倡“写意精神”是指“希望工笔画加强精神性”,这也不对。因为“写意”是用写意画一套画法特点去表现文人情趣与精神,工笔画则是用工笔画一套画法去表现宫廷、宗教和世俗民众的情趣与精神。你非用文人出世精神去取代其他社会群体入世精神显然也不对。或许倡导“写意精神”者是针对目前不少工笔画只重形似不重精神的确实存在的现象,是出于好意和责任心,那么直接倡导工笔画的精神性不就得了。想想社会上不计其数画写意画的人们,绝大多数不也是重复老一套的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的套路,其丧失精神性而徒具表演性(笔会表演还只限于写意画,工笔画不适合这种场合),难道我们也要在写意画上来提倡一下“工笔精神”?其实,张大千倡导的“画家之画”,就是要求画家应具有严谨的专业能力,不只是业余水准的逸笔草草。
但为什么我们要在工笔画上倡导写意精神,而不在写意画上倡导工笔精神?是因为四百多年来我们一直以董其昌所倡南宗文人画去打压北宗非文人画。董其昌的影响历清而至今,文人业余戾家水墨写意一直在专业行家丹青工笔之上已成集体无意识。这就是写意精神倡导之由来。其实写意与工笔两者皆属“因心造境”的中国意象系统,属不同分支,互相没有高下隶属之别。如果一定要倡导什么的话,那倒是该倡导两者共有的意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