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我们也要上!
这是疫情下检验人的心声
他们正全力与病毒赛跑!
3月21日下午2点,当记者联系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细胞分子组技术员张宝华博士的时候,他刚刚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上一批检测样本,脱下防护服的他,里面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趁着下一批样本还未送达,他简单地扒了几口饭,和记者聊上几句。这段时间,对于检验人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
源源不断地有样本送来我们实验室,多的时候一天有1.1万单管。考虑到每个样本背后都有焦灼等待的个人、家庭,因此我们都会给自己下死命令:尽快出报告。
”
很多检验人的手被磨破了。“拧开盖子,再拧上盖子,每天都要把这个动作重复数千次。拧盖时不断摩擦,加之戴着紧绷的橡胶手套,很容易让手起泡脱皮。如果要减少手部摩擦,还有一个办法是加厚手套,但这样就会影响效率,大家为了尽早完成核酸检测任务,根本顾不上考虑手会不会破这件事。”
脱下手套,每一位检验人的手都皱皱巴巴
一个动作重复千余次
看似简单的步骤
却凝聚了专业人员的
快、稳、准和忘我奉献
正是申城检验人们
日以继夜的默默坚守
为市民筑牢了严密的“防护网”
距离病毒
仅一身防护服的“距离”
看不到室外的封闭实验室里,机器24小时响个不停,穿着一整套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装备,在这里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实验室尽管开着空调,依然闷热,走出实验室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
这是眼下检验人的工作常态。除了被磨破的手外,解下面罩的面颊上也满是道道勒痕。疫情下,PCR实验室成了抗疫的幕后战场。
实验室有着极高的安全防护要求,尤其标本制备区、扩增区等关键区域,与检测样本近距离接触,有很高的感染风险。
防护服、防护面罩、隔离衣、护目镜、N95口罩、鞋套、头套、手套……每天工作前,张宝华和所有小伙伴一样,需要严格完成三级防护后,开始成为距离病毒最近的战士!但是严密的防护服,在保护他们安全的同时,却加大了工作难度。空气不流通,容易缺氧,造成呼吸困难、头晕。护目镜起雾很常见,使用显微镜时极不方便,只能通过一次次地调整角度,来保证检验的准确度。
为了保证样本不受到污染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实验室是一个密封的环境,仿佛被隔离一般。为了获得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检测质量,考虑到多次穿脱防护服会增加风险,技术员们几乎不喝水、不上厕所。
在张宝华眼里,每一份标本早已不是普普通通的标本,而是责任是使命。只有无所畏惧、竭尽全力,确保及时准确出具检测结果。
实验室的技术员虽然不接触患者
却是直接和病毒打交道
看似不在一线,实则处在超一线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大意
都需要大家的默契配合、严谨以待
24小时的全力以赴
1989年出生的张宝华在团队里已经是“老人”,他身边的队员几乎都是90后。张宝华所在的核酸检测小组共有14名技术员,分小组倒白班和夜班,24小时不间断进行核酸检测。“我们全员、立刻、全天候投入战斗!除了我们,源源不断地还有其他科室成员赶来支援。”
张宝华的女儿刚刚三岁,因为早出晚归,他已经很多天没有和女儿说上话了;为了能尽快完成任务,有的队员直接住在医院……疫情面前,李晶华,钟琦,孙子久,闵玉娇,龙曙萍,十院检验科的每一个人都拼尽全力。
走出实验室脱下防护装备,张宝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口享受新鲜空气。汗水模糊了防护面屏,双手因为千万次的拧盖导致破损,但仍然愿意坚守,这就是检验人。
脱掉防护服、摘掉护目镜后
离病毒最近的他们只有一个愿望
那就是愿病毒早日消失
孩子回归校园,共享春暖花开!
各位小伙伴们
本期的《新青年·学习社》了解一下?
↓↓↓
超火的“75号咖啡”来了!带你了解上海依法治市的故事丨新青年·学习社⑦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一起来看
上海依法治市
让上海法治名片更加闪亮
更好展现城市软实力治理效能
整合:乔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