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三个教育孩子的故事

教育儿童绝非易事。那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光有理论而缺少实操,产生的只能是理论的思考和浪漫的想象,实用性不强。

在这方面,鲁迅和梁启超是两个很鲜明的例子。

鲁迅先生主张以“儿童本位”来教育孩子,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和我们子女的事;不但将来着手实行,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顺理成章。”鲁迅那时三十八岁,还没有做过父亲,更没有亲自带过孩子。他直到四十九岁才有了孩子,儿子不到七岁时,鲁迅先生就去世了。

但怎么实施“儿童本位”来教育孩子,教育之后又将是什么效果,鲁迅先生所能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理论和浪漫的想象,并没有行动的指南。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缺少实操的经验的,他没有遇到过更多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麻烦事。

梁启超就不同了,他二十岁就做了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且个个是人才,有“九子皆才俊:三院士、六专家”之称。

梁启超对青少年的早期教育有很深的认识,他感慨:“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更重要的是他一生躬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避难之时,都一直致力于九个孩子的教育实践活动。梁启超结合中西方教育的理论,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总结出了“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启发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一教育思想和理念完全超越了时代,放在今天依然非常实用。

在梁启超留给孩子们的六百多封、近六十万言的家书里,有很多有关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在今天都可以拿出来作为有效的、重要的参考,有些方法则可以直接拿来套用。

所以,有没有做过父母,有没有带过孩子,对教育的感受和理解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下三个故事,是我亲历和躬身的事情,呈现出来仅供参考,恐怕会贻笑大方了。


1


一天我在小区里散步,无意中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妈妈的对话:

“妈妈,你陪我走一条新的路好不好?我不想再走那条路了,我们已经走过好多次了。”小男孩骑在一辆儿童单车上,哭着央求妈妈。

“走了很多次又怎么了?要不你跟爸爸骑着去吧,妈妈也走了很多次了。”妈妈站在男孩旁边,不时地看一眼手机。

“我跟爸爸走的也是那条路。你就陪我一次呗,这条老路很无聊,一点意思都没有。我都陪你拿快递了,你为什么就不能陪我走一条新路呢?”男孩说完,又哭了起来。

“不走,那么远。”妈妈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不公平!”小男孩说完又哭了。

听到这,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看了一眼小男孩和他妈妈。小男孩有五六岁的样子,穿一件白色T恤,长得蛮壮实的。我心里挺替小男孩着急的,希望他的请求能够得到满足,更希望那位妈妈能主动带小男孩走一条新路。

小男孩说话很有逻辑,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要求,并指出了妈妈的做法缺少公平。而且这位小男孩在提出要求时比较克制,并没有大哭大闹地以此要挟妈妈,只是有一声没一声地哭着请求妈妈,以此发泄自己的情绪。

多好的孩子啊!妈妈应当珍惜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他想走一条新路,这正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强烈表现。做为父母的,这个时候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而不是拒绝。我只能说妈妈的这种做法真是太“大方”了,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拱手相让”了,或许孩子今后很少会再产生这么积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

从母子俩的对话中可以判断,妈妈缺乏耐心,嫌远只是次要的。妈妈陪是陪了,但这不是高效的陪伴。再说了,小男孩哭着央求妈妈的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过分的反倒是妈妈,可怜的也是妈妈。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尤其是当孩子显示出积极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时候。

此时我恨不得摇身一变成为小男孩的妈妈,立马带着他走一条新路。但最终,那个小男孩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硬是被妈妈领回家去了。

我真为这位妈妈感到遗憾,她是真不知道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啊!


2


我家对面的那栋楼,有一位奶奶带着两个孙女。

平时我在房间里常常听到那位奶奶训斥孩子的声音。孩子奶奶的声音极其尖利,仿佛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穿透力比我家的WIFI都要强好几倍,隔着几十米远和几堵墙我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怎么啦?你在干嘛?不要动!不要动!”

类似于这样的斥责声在她们家如同家常便饭,其“饭香”时不时地就飘进了我的耳朵里。

有时会在小区里碰到这位奶奶带着两个孙女玩,有好几次我都见她拿着一个小棍子在训斥那个大一点的孙女,不知道什么原因,小孙女眼泪汪汪的站在那里不敢动,正在央求着奶奶:“我不动了,你别打我!我不动了,你别打我!”奶奶见有陌生人(我)走来,做出要打而未打的样子。我只能快步走过去,装作没有看见的样子,但我分明感觉到我心里的滋味有点不美好。

这是典型的隔代教育,这样的教育让我们深思,它的普遍存在有时候是很无奈的。

像那位奶奶这种带孩子的方式显得极端,极不可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老人家缺乏对儿童心理的了解,不懂得沟通,更不会沟通,只能凭借“过来人的经验”来教育孩子。

奶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要求,孩子弄脏了衣服,训斥;打烂了物品,训斥;不让孩子动这个,不要孩子碰那个。殊不知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探索世界和发现世界的不同的行为动作和心理,这个时候更应该好好地引导和鼓励孩子去进行多方面的偿试和探索,而不是阻止和喝斥。


3


有一次我们全家人跟朋友及其孩子在一个餐馆吃饭,在等上菜的过程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就闹起了脾气。这时一位服务员阿姨好心地劝了他一句什么,儿子听了直接怼了过去:“管你什么事?”

儿子的态度很没有礼貌,这让我大吃了一惊,当即对儿子提出批评,指出他的无礼,并要求他向服务员阿姨道歉。

儿子听了不动,继续耍脾气并哭了起来。

我说:“阳阳,你这么做没有礼貌,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所以你要为你的态度和行为负责,你的嘴巴应该受到惩戒。”

随即我拿起桌子上的筷子在他的脸颊上敲了两下,这一疼,儿子哭得更厉害了。过了有两分钟,儿子的脸颊显出了两道红痕,似乎是肿了起来。我知道下手有点重了。

按说有朋友及其儿子在场,我不应该当着非家人的面惩罚、教训孩子。这是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因为孩子也有尊严,要尊重孩子,尽量不当着众人(非家人)面教训孩子。但是惩戒孩子有一个时效性,就像法律诉讼有一个时效周期一样,过了这个时效性再去惩戒,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当时也顾不得朋友在场了,立马就对儿子实施了惩戒,以便让他更加深刻地记得他所犯下的错误。

第二天,我跟儿子说起这件事,并安慰他,问他的脸颊还疼不疼,他说不疼了,而且他对妈妈和我说他已经知道错了,并向我道歉。我也跟儿子说:爸爸也有错,不应该当着别人的面打你,且打得有点儿重。如此这般,父子之间冰释前嫌。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就像教育学生一样,老师对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惩戒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惩戒要及时适当,过了那个惩戒时效,就没有必要再去惩戒了。

自从那次儿子被我用筷子敲了脸颊之后,类似的错误他再也没有犯过。


育儿即育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在教育自己、反思自己,这条道路我还需要走很久,且行且自纠。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