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看这里!大学是个什么玩意?从孔夫子到网红教授,谁在浪费生命时间

25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位智者,后来人们叫他孔子。

这位智者,结合当时的文书典籍加上自己的领悟总结,提炼,提出了一套自认为非常厉害的观点。这个观点,能让愚钝的老百姓开化,从而达到一个“仁政”的生活境界。

这个观点里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非常难理解,当时的人受教育的程度很低,也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大部分都是文盲,普遍信仰巫师鬼神那一套说辞。那么孔夫子是怎么才能把他的观点进行推广?进而流传后世呢?

孔夫子为了方便人们学习,把自己的观点用了大比分,讲故事等很多办法讲解。他是个好老师,课讲得很精彩。他身高九尺,能言善辩,而且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诗书礼乐,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甚至还考了驾照,拿过射击冠军之类的荣誉。他喜欢旅游,周游列国,用天下无碍的辩才,推广自己的理念。他的声望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多,慢慢地,他的学生也有了自己的学生,徒子徒孙遍布天下。

后人为了推广他的观点,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创办了正规的大学——太学!孔夫子已经仙逝很多年了。但是,他教课的笔记被整理成标准化的教材,徒子徒孙们一定要把他的观点发扬光大。太学里有了专职的老师和贵族子弟全职学习的学生,而且慢慢地推广到了其他地方,办起了连锁机构,太学就成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教育机构。

但是太学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并没有孔夫子本人那么聪明,也没有那么多才多艺,讲起东西来,也没有那么生动有趣。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有时候未必符合孔夫子的原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有时候教材里太难的东西,就故意跳过去算了。但是,即便这样,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老师们只好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教材,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指望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的地方规定了严格的纪律,连吃啥喝啥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对老师一定要有恭敬心,教学过程要有仪式感。人们渐渐地认为,背诵教材,有恭敬心和仪式感就是真正的学习内容。为了方便,管理历朝历代的太学院,郡属官学还给师生设定了等级称号。

但是办学并紧紧是为了全职学生,孔夫子的教育本意是面向全社会的。为了宣传孔夫子的观点,师生们设计了更简明的版本,还自作聪明地告诉学习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平头百姓啊,由于知识匮乏,往往爱夸大和盲从,老师可能仅仅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大家会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传来传去,老师们乐的大家以讹传讹。有很多老百姓不愿意自己下功夫去学,但是也认为读书是很有用的,那就买些书放在家里装装门面也好。而老师们乐的大家这样,甚至告诉大家,买书也是有好处的,起码有“福报”嘛,就这样,儒学变成了“儒教”了。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太学,私塾终于变成了学校,大学,学院,各种规章制度变得越来越繁琐,有些大学,学院具备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精密的仪式感和森严的等级。甚至在京师大学堂这样的高等学府,有了“狮子,老虎,狗”的说法,讲的就是老师等级。这样以来,让外人感觉不明觉厉,加上以讹传讹的零散的孔夫子观点内容零星外传,慢慢地学院变得无比庄严和神圣。甚至到了,老百姓要把孔夫子供起来,以求福报和辟邪的境地。

到这时候,孔夫子的观点在有些地方,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更多的地方变得越来越简单。很多人,应该是大多数人,已经搞不清楚孔夫子的本意了。

与此同时,学院以外,甚至中国以外的世界也在不断变化。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另外一条路线上出现了一个叫“赛先生”的东西。那条线上的人,不断地发明发现,积累科学和技术,反而以另外一种方式普及了教育。现在的人,从小就开始接受很好的逻辑训练,很多人能理解抽象和复杂的观点了。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大胆的假设,假设孔夫子生活在现代社会,那些整天叽叽歪歪嗷嗷叫的表情夸张,动作扭曲的网红教授们,是不是就该下岗了?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