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史记读后感】《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高祖本纪》是刘邦说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奶奶”,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刘亚杰先生刘阿姨。

说刘邦“小字季,即位易名邦”,“邦”是他发迹后才追加的。至于“季”,是古人兄弟之间的排行,曰伯仲叔季。应该叫刘四。出生低层、在家里“父弃兄嫌”。无明显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國历史上的第一个平民皇帝。

一、 刘邦为什么是起义领袖

因为刘邦是流氓

孟萨武先生说:“历史上,夺帝位者一种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一种是流氓,如刘邦、朱元璋。起义是一场豪赌。豪族敢赌,是因为本钱大,输得起。流氓敢赌,没钱,没地位,输不怕。不就是死吗。横竖都是死。赌赢了也许能风光一番。文人都是聪明人,是有本钱的人。比豪族少,比流氓多,有些薄产,有妻小。拿小本钱去豪赌一把,舍不得也豁不出去”。 “当年的刘四,后来的刘邦”也许正是具备了流氓不怕死的横赌。才揭竿起义,走上了为生存而起义的亡民之路。所以是小官吏的萧何、曹参等人是不敢“伸头”

的。



二、 刘邦为什么能成功

“与天下同利、能用人杰”

1、 “与天下同利” 。刘邦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以为殷侯。对收揽秦朝旧官吏起了表率作用。旧官吏看到刘邦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禄,纷纷投靠。愿意为刘邦效力。正是因为刘邦能“与天下同利”,使地主阶段的各大小武装力量的,才愿意追随刘邦。

灞上,关闭秦朝的库府。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约法三章”一方面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受到地主阶级的拥护;另一方面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此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为打败各股豪强势力。开辟了后方根据地。将关中地区子弟与粮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战争当中。

刘邦将管子的“与天下同利”的思想理论贯彻的非常好。不论是地主阶级、还是平安百姓,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刘邦能够满足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所以,他们愿意为刘邦出生入死。刘邦的政策深得地主阶段和平民百姓人心,所以能受到各阶层的坚决拥护。

“得民心者、得天下”

2、 “能用人杰”。刘邦招贤纳士,用人不惧。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等,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刘邦会用人,补阙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转变竞争劣势的用人实践中,刘邦突出的表现就是善御人杰,得人制胜。刘邦的最大历史贡献也是善御人杰,其中既包括征战时代的“三杰”,也包括他为身后举荐的“四杰”。刘邦本人无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贤臣勇将而取得成功,足见其用才有方。刘邦集团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底层人员,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樊哙“以屠狗为事”,可以说其从事的是一种低贱的行当,郦商实际上是无业游民,滕公夏侯婴“为沛厩司御”,是赶马车的;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各种布帛的人。

刘邦由于出身贫民家庭,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能跟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士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能认同他们。又加之刘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时间麾下形成百川归海的浩大阵势。

从原秦朝官吏中网罗人才。对那些过去曾为秦朝效力,现在转变立场,愿意跟随自己一起反秦并且一起愿争夺天下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进自己的旗帜下,如曹参原来是秦朝的下层官吏,后来成为刘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担任了丞相要职。再如阳武人张苍,秦朝时官至御史大夫,归汉后,刘邦封他为北平侯。张苍精通律历,刘邦命他制定国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国上计。又如叔孙通,先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为官,刘邦把他吸收进自己的队伍,命他制定朝廷礼仪,礼仪成,赐金五百斤作为奖赏,并拜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据初步统计,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约占25%;从旧基层官吏中封侯者,约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旧贵族后裔和归附的将与臣,约占20%。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些“布衣将相”,才使刘邦成就大业,开创大汉帝国。

刘邦从社会底层走来,洞析人心,慧眼识才,不计前嫌,招降纳叛,各取所长,各尽其能。深谙利益对每个追随者的诱惑和重要性。所以将“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理论发挥的极佳。将天下英才召集到自己的旗下,缔造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3、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第一次听说是读书人,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史记·高祖本纪》曰: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把握的是战略上的方针、政策和目标,至于具体的战术上的方法和策略,只需多听听,多问问下属就可以了。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三、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因为项羽是贵族。

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刘邦是平民百姓,比较熟悉社会底层生活,洞析人心,了解人民心理。又将“与天下同利、能用人杰”,的理论极尽发挥。得到了地主阶段和平民百姓的拥护。项羽是贵族。高傲、自负。自认为自己是一点错误缺点都没有的人,当然也容不得他人有缺点错误。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得不到半点信任,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项羽从骨子里看不起韩信。韩信受过胯下之辱,但是有才,项羽却看不见。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自负,致使许多贫贱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势力越来越强大,而项羽却变成了“孤家寡人”。项羽岂有不败之理。


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虽然是主帅,却喜欢冲锋陷阵。且性情暴烈,恃强怙勇,杀人如麻。秦王朝的二十万降兵,项羽居然在一个夜里把他们全部击杀坑埋。所以关中百姓对项羽恨之入骨。都去投靠刘邦了。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他却下不了手。因为项羽是贵族,极其爱面子。爱面子的人内心都很脆弱。因为脆弱,才那么爱面子。因为他受不了半点伤害,这才要拼命护住自己的面子和贵族的自负。所以杀不了刘邦。另外,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面子和贵族的自负。他宁愿去死。面子才能挽回来,他心里也才好过一些。因为除此以外,他别无选择。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就在于高贵,而高贵者总是少数人。所以圈子就很小。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在一个小圈子里生活,心胸就不大容易开阔。


四、刘邦建立政权后采取了那些措施

进行经济改革,尊习孔教,发展文化

1、进行改革。在西汉初年,由于长年的战乱,人口匮乏,经济落后,民不聊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下令罢免徭役,重农抑商,既加强了政权,又得了民心。

2、尊习孔教,发展文化。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使一个新生政权不但极其缺乏人才。而且也极需一个能服务于巩固新生政权的忠君理论思想。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所以刘邦才让百姓尊习孔子的儒家思想。刘邦的这种做法,既提高了汉朝人民的文化水平,又给百姓灌输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不但培养了服务于封建政权的人才,又巩固了西汉政权。才使得使东、西汉政权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贫民成为皇帝的人,他的成功既是个人的偶然性,也是历史的必然性。从苦难中出生,深谙民间疾苦,洞析人心,深谙利益的重要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政治斗争中洞查利益的重要性。致使自己走上了历史的巅峰。成了第一个平民皇帝。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