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武汉全市共有6.51万名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约为3.4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约为2.8万人。
下面小编按照时间节点给各位家长梳理一下所有关于中考的教育咨询。1报名篇
报名填志愿时间:
今年武汉中考实行网上报名、填报志愿时间:5月5日8:00——5月9日20:00。
考生需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武汉招考网)进行网上报名并对填报的志愿进行确认,中心城区考生直接在网上确认,新城区考生在打印的报名信息表上确认。
2录取资格篇:
中职:
报考中职类的考生,可分别在“3+2”、五年一贯制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各选择1所学校填报在相应的志愿栏内,并填报相应专业,选择“是否服从调剂”。选择了中职类志愿的考生不能再填报其它志愿。
普高:
普通高中学校类(简称普高类)设4个批次。
提前批:民办普通高中,设1个志愿。(武汉市民办初中学校报名数大于招生计划数的,今年仍采取电脑派位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招生方式,其计划比例按4:6安排。电脑派位时间全市统一为7月15日。)
第一批:省级示范高中,设1个志愿。
第二批:市级示范高中、省级示范高中计划单列的国际部及实行计划招生批次改革的省级示范高中(市十五中、东湖中学、湖大附中、市十九中、常青第一中学),设3个志愿。
第三批:一般普通高中(公办普通高中、民办普通高中)、实行计划招生批次改革的市级示范高中(钢城十六中、市七中、市三十九中、光谷二中),设3个志愿。(注:选择普高类的考生还可填报1所“3+2”、五年一贯制学校志愿和1所中等职业学校志愿,并填报相应专业,选择“是否服从调剂”。)
3三限生,分配生,宏志班,网招生细节说明篇:
“三限生”取消
从2015年起,武汉市公办普通高中取消“三限生”招生。
“分配生”增加
今年我市“分配生”占比和去年持平,仍然为50%。然而,由于公办普通高中取消“三限”招生计划,分配生实际名额由省市示范学校指令性计划的50%变化为总计划的50%,由此各校分配生实际名额增加。
分配生三道门槛:
1、武汉市初中学校应届在籍毕业生;品行端正,学习优秀,受到公认,在初中阶段被评为区级以上(含区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曾两次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毕业综合素质评定达到4A1B以上(含4A1B)。
2、各初中根据教育局分配的名额,按1:2的比例,确定分配生候选名单。候选者4月19日参加全市分配生统一测试,检测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测试合格的学生方可享受中考降3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3、申报分配生的学生不得兼报“宏志生”、 武汉外国语学校“资格生”以及华中师大一附中、武汉二中、武钢三中、省实验中学“网招生”等三类形式的招生。
“宏志班”细节信息
今年中招我市将继续举办“宏志班”,招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无经济能力完成高中学业的武汉初中毕业生。
“宏志班”学生申请条件为: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在初中阶段学习期间表现良好,曾获校级以上(含校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想报“宏志班”的学生,需在4月13日前,向所在初中学校提出申请。(PS:“宏志生”与“分配生”、“资格生”“网招生”,不得交叉报名。申请“宏志班”资助的学生必须参加我市中考。)
“网招生”信息:
武汉市的华中师大一附中、武汉二中、武钢三中、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等4所普通高中继续进行网上招生工作试点。现场面试时间已确定为4月19日(星期日)上午。
4所学校的“网招生”计划分别为:华师一附中30人,市内市外各15人;武汉二中30人,市内市外各15人;武钢三中30人,市内市外各15人;省实验20人,均为武汉市内。
4加分项变化篇:
中考加分仍为三档,最高加分20分。其他加分项目没有变化,但今年在“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不再享受中考加5分的优录政策。
20分档:烈士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含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含二类)以上岛屿部队军人子女;在飞行、潜艇、航天、涉核等高风险、高危害岗位工作的军人子女。
10分档:作战部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师以下战斗部队)军人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一类、二类艰苦边远地区和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三类岛屿部队军人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子女。
5分档:农村“优胜女生”;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籍考生和少数民族子女;武汉市农村独女、双女绝育户的女孩;武汉市流动人口中市外农村独生女、双女绝育户女孩;初中阶段市级科技小人才获得者。
5考试时间有变化篇:
中考考试时间有变化!下午推迟半小时
中考考试时间:6月20、21日
6月20日(星期六)
上午 9:00-11:30 语文
下午 14:30-16:30 数学
17:00-17:40 思想品德
6月21日(星期日)
上午 9:00-11:00 物理、化学
下午 14:30-16:30 英语
(长江日报记者 宋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