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开学后下定决心参加考试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中国生态美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引进介绍西方环境美学为其开端。但从21世纪初起,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中国本土传统生态审美智慧,并开始与西方对话,即进入跨文化研究。生态美学以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为其重要理论支撑,反对人类中心论,力主生态整体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家园。由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为自然立法发展到生态文明时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共生。
中西之所以在生态美学领域能够形成跨文化研究,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性。共同性之一是生态问题是中西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淡水与森林等资源偏少,保护自然环境成为紧迫的社会问题。另一个共同性就是中西生态美学都具有某种反思性与融合性,即对于传统工业革命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超越,并且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性,中国21世纪初已经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是相异性。相异性使得跨文化对话具有足够的空间,也使得中国生态美学得以发展。总之,中西生态美学在相同性前提下具有明显的相异性。
其一,中西方存在“生态”与“环境”之辩。西方学者特别是英美学者力倡环境美学,并且对于“生态”一词多有异议。美国著名环境批评家劳伦斯·布依尔认为,生态批评是一种知识浅薄的自然崇拜者的俱乐部,而环境更能概括研究对象,体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跨学科性。中国学者则认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争涉及人类中心与生态整体两种不同的哲学理念。中国学者从三个方面论证“生态”一词优于“环境”。字义上,“环境”具有“包围、围绕、围绕物”之意,是外在于人的二元对立,“生态”则具有“生态的、家庭的、经济的”之意,是对于主客二分的解构;内涵上,“环境”一词具有人类中心论的内涵,而“生态”则是一种生态整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生态”一词更切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文化模式,而环境美学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接轨。
其二,从生态文化的发生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是一种原生性文化或叫做“族群原初性文化”,是在原始形态农耕文化中形成的亲和自然的文化形态。而在西方文化中生态文化是一种反思的后生性文化。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强调“天人合一”,因而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原生性文化。中国哲学以“天人相和”为其文化模式,中国古代艺术基本上就是一种自然生态的艺术,山水画自魏晋以后成为画之正宗,山水诗文甚为发达。而西方古代是一种科技文化,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它的生态文化是20世纪产生的反思的后生性文化,是对工业革命破坏自然进行反思的产物。它也借鉴了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引用《论语》“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作为其亲和自然之依据。
其三,中西方生态美学的话语也有差异。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态美学话语。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主要使用“阐释学”的方法与话语,英美分析美学之环境美学主要使用科学的“分析”的方法与话语,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智慧则使用“生生”的古典形态的特殊话语。
(摘自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中西差异》,有删改)
材料二:
生态美学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现代美学从其主体性思路出发,通常高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用表现论来解释艺术现象,将艺术视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其逻辑与现代工业生产完全一致:自然事物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代自然立言”的过程,无言的自然通过艺术家的“代言”活动而表达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内在目的。
国内外生态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理论范式,将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审美互动作为理论基点,将人类的审美偏好及其生态后果作为重要的理论命题,站在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之稳定与平衡的高度,探讨审美价值、审美满足与生态健康之间的矛盾及其化解之道,其核心主张是承认自然的优先性,努力将审美愉悦与生态关怀统一起来。这种形态的美学理论不但有助于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摘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西学者都关心自己所处环境的生态问题,因此,他们在生态美学领域能够进行跨文化研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
B. 对“生态”与“环境”的理解不同,引发了中西学者的论争,前者认为“生态”比“环境”好,后者则倡导环境美学。
C. 无论是使用“阐释学”“分析”的方法与话语,还是使用“生生”的古典形态的特殊话语,都取决于各民族的审美方式。
D. 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理论范式,重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探讨审美与生态健康之间的矛盾,以发现化解之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西生态美学的差异性可以给跨文化对话提供空间,要想发展生态美学,就应该研究中西生态美学的差别。
B. 通过对比中西学者关于“生态”与“环境”的阐释,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比较理性,分析有理有据。
C. 西方生态文化是一种反思的后生性文化,是对工业革命破坏自然进行反思的产物,也借鉴了东方传统文化。
D. 从生态艺术美学角度来说,自然具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艺术家也只是“代自然立言”。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生态美学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天地与我为一”思想 B. 王羲之等人流觞曲水
C. 园林设计注重“写意” D. 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 生态美学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温酒斩华雄
罗贯中
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细作报上关来。李肃为华雄谋曰:“今夜我引一军从小路下关,袭孙坚寨后,将军击其前寨,坚可擒矣。”雄从之,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是夜月白风清。到坚寨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坚军乱窜。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背后华雄追来。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祖茂曰:“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尽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华雄军于月下遥见赤帻,四面围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杀至天明,雄方引兵上关。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驻。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曰:“然。”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有删改)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羽的出场运用了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的表现手法,其声惊天动地,其人威风凛凛,可以说关羽一出场就显得雄姿英发。
B.面对关羽这一小马弓手的请战,袁术竟要将其打出帐去,袁绍怕为华雄所笑,唯有曹操不顾二袁的轻视和怀疑,积极支持关羽出战。
C.战斗开始了,“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作者用非常精练的笔墨具体描写了关羽与华雄交战的过程,表现了关羽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慨。
D.正当众诸侯想要探听消息的时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这一戏剧性的细节,凸显了关羽的英雄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部分着重塑造关羽的形象,其中肖像描写非常突出,从身、髯、眼、眉、面、声等方面着笔,寥寥几笔,体现了关羽鲜明的英勇无敌的形象。
B.选文部分塑造关羽的形象时,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俞涉、潘凤出战旋即补斩,即与关公温酒斩华雄形成鲜明的对比,又衬托出关羽的英勇无敌。
C.当关羽请缨出战时,被袁术讥笑和阻拦,又为袁绍所顾虑,这一情节既衬托了关羽的武艺高强,又衬托出曹操的明智与慧眼识英才,一石二鸟。
D.本文擅长用语造势,例如关公出战时,用“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等句进行渲染,即节省笔墨,又激人想象。
8.文中曹操给关羽斟的那杯酒有哪些作用?(4分)
9.《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与董卓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可见“温酒斩华雄”是作者为了塑造关羽形象而虚构出来的。请简要赏析罗贯中这样的艺术处理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阶。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光禄大夫。帝尝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弥年不瘳。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之构第;每诏令常食以御膳供之,敕上医内使者相望不绝,且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马周传》,有删节)
【注】纚纚:张开、飞扬之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B.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C.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D.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是“五经”之一,春秋时期,五国争霸,战乱频仍,故有“春秋鼎盛”说。
B.光禄大夫属光禄勋,掌顾问应对,唐朝时是文职官阶称号,文中是对马周官阶提升。
C.股肱本意为大腿和胳膊,文中指辅佐帝王的忠臣、近臣,是皇帝对马周的殷切叮嘱。
D.构第,即构建府邸,古代“第”专指官僚贵族的住宅,具有等级之分,故名“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周开朗豪迈,因不拘小节为乡人看轻。补任博州助教期间因做得不好受到刺史怪罪。
B.马周才华出众,深得器重。他为常何写了切中时弊的条陈,太宗看后派四批人督促他觐见。
C.岑文本有知人之明。他高度赞扬马周,认为马周有苏秦、张仪的辩才但难长久,果然如此。
D.马周机敏正直,深得皇帝信任。十八年以中书令兼太子司议郎,摄吏部尚书,进光禄大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2)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14.马周为什么能从一个身份低下的普通平民而跻身于高官重臣之列?(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题。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诗人晚年只是喜好清静,对身外之事变得漠不关心,过着安逸的隐居生活。
B.诗人自知没有好的计策改变现状,徒然地明白自己只能返回旧日隐居之所。
C.诗人在松林中迎着清风解衣敞怀,在明月相伴下独坐弹琴,自有一份清闲。
D.诗歌第三联抓住隐逸生活的典型场景,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隐居生活画卷。
16.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评价王维诗歌“近而不空,远而不尽”,以意象具体、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著称,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画家将一位女子有意隐藏不露面、男子徘徊不前急挠头的场景画了出来,我们可以用《诗经·静女》中的诗句“ , ”为其配文。
(2)《赤壁赋》中写世间万物的变化就像江水一样,不断流逝,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逝去;也像月亮一样,“ , ”。
(3)春社是汉族最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主要内容是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农事丰收。在古诗词中,“春社”经常出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云在天空中编织着一张网。一缕缕云彩,就是一根根网绳,首尾相连, ,密布天穹。一根根网绳拼接出一个个网眼,无数的网格,透出明亮的蓝。画家创作时讲究“留白”,白云以天空为幕布,是为“留蓝”。这“留蓝”,有些写意,只是点缀,却营造出 的风情。当然,白云是绝对的主角,完全把自己打开了,自由伸展身躯,泼墨一般,洋洋洒洒, 。
这场云,太强势了,不由分说, 。这么个阵势,并不给人以压迫感。“黑云压城城欲摧”,不是的,是“白云洗城城欲新”。所谓“碧空如洗”,天空用什么洗?应该是白云吧,就像居家用的白抹布擦桌子,不留一点灰尘。片片云彩友好,自然,舒展,按照美的逻辑,各就各位,又相互照应,形成一片有机的云海。就像人间的一个场合,只要每个人的空间再狭小、拥挤,人再多,都讲文明、懂礼让,就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边无际 崇山峻岭 元气淋漓 遮天蔽日
B.无穷无尽 层峦叠嶂 元气淋漓 铺天盖地
C.无边无际 层峦叠嶂 淋漓尽致 遮天蔽日
D.无穷无尽 崇山峻岭 淋漓尽致 铺天盖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即使空间再狭小、拥挤,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人再多,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B.如果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人再多,空间再狭小、拥挤,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C.如果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人再多,空间再狭小,也拥挤。
D.即使人再多,每个人都懂礼让、讲文明,空间再狭小、拥挤,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酒,是酵母菌“驯化”人类的最重要副产品。在远古技术条件下,葡萄确实是最直接和简便的糖分来源。这种多汁的浆果易培植、产量高。它包含的成分中,水和糖的含量较高。① ,主要就是葡萄糖和果糖两种酵母菌最喜欢的单糖。要知道,蛋白质不能被酵母菌分解利用,却能招来大量杂菌污染,是酿酒发酵过程的大敌,而葡萄的蛋白质含量极低,就避免了这一污染。更重要的是,葡萄皮上,大多会自带酵母菌;② 。这种白霜是植物分泌的糖醇类物质,能吸引空气中的酵母菌聚集,形成菌落优势,借此规避排除杂菌,( )。人类③ ,将它破碎浸皮后酿出美酒,并很快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饮料。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脆弱的浆果在成熟之前不被细菌污染。
B.防止细菌污染成熟之前脆弱的浆果。
C.防止脆弱的浆果在成熟之前被细菌污染。
D.细菌不会污染成熟之前脆弱的浆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前,一段“搬砖”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视频中一个累得气喘吁吁的小男孩席地而坐,身上满是灰尘。画面外有成年男人问男孩:“读书好还是干活好?”小男孩听了赶忙回答:“读书好。”该视频里的孩子才上初二,是被父亲带出来“搬砖”体验辛苦的。在这之前,网上还有北方某地一小姑娘不爱上学,被妈妈带着满街捡破烂,搞得小姑娘哇哇大哭,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对这类“搬砖教育”,支持、赞同者,认为这法子不赖,会收到短平快的“立竿见影”之效;不赞同者则认为,这种教育手段对孩子幼小心灵是一种严重伤害;有的人说,“搬砖教育,用力有点猛”。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最后进行辨析。A项以偏概全,“中西学者都关心自己所处环境的生态问题”只是“因此”的原因之一,原文为“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性。共同性之一是……另一个共同性就是……”。C项说法绝对,“取决于各民族的审美方式”错,使用什么审美方法和话语不仅仅取决于审美方式,还有思维方式等。D项混淆关系,“以发现化解之道”错,原文说“探讨审美价值、审美满足与生态健康之间的矛盾及其化解之道”,可知“探讨”的既有“矛盾”,也有“化解之道”;“探讨”“矛盾”并不直接是为了寻找“化解之道”。
2.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题干及选项,回归原文;最后分析选项各句子间的关系,并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分析。B项说“中国学者比较理性”,原文无据。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所给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次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区域,最后将各个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分析。D项答非所问,相关信息在材料一,根据原文内容,“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属于古代西方所追求的“科技文化”;A项、B项和C项都涉及“人与自然和谐”,都符合生态美学原则。
4.生态美学是兴起于20世纪初(1分),以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为其重要理论支撑(1分),反对人类中心论,力主生态整体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家园的(1分)一种现代美学理论(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在原文中寻找相关区域,将有效信息加以整合,最后根据“下定义”的要求,找到种差和属概念,明确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按照“……是……”的句式组织答案。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生态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生态美学以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为其重要理论支撑,反对人类中心论,力主生态整体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家园”。然后找到主谓宾,即生态美学是美学形态。再用“……是……”的句式将有效信息整合即可。
5.①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并寻找解决之道;②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③促使人们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④引导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关键词,寻找所涉及内容的相关区域,并对相关内容加以分类,最后归纳整合,组织答案。作答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二,概括难度不大;材料一没有直接相关的内容,容易被忽视,第二段在介绍中西生态美学的共性时就暗示了其影响。
6.C 【解析】小说没有写交战过程。
7.C 【解析】“体现了关羽鲜明的英勇无敌的形象”错误,此时关羽还没有现战,还看不出其英勇无敌,再说,仅从肖象描写方面,也无法体现关羽的英勇无敌。
8.①战前斟下的一杯酒在战后还有余温,将短暂的时间形象化,表现了关公作战的神速,突出了他的超人本领与威猛之势。
②关公出战前对这杯酒的态度显示了他坚决果敢、具有必胜信念的英雄气概。
③袁绍为盟主,危急时刻曹操为关羽斟酒称庆,表明了他识人爱才的政治家风度。
(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并能合理说明,也可酌情给分)
9.①关羽是三国“三绝”之一,地位比孙坚重要,虚构性情节能大大夸张关羽的战功,以突出其盖世英雄的形象。
②历史演义本质上属于文学作品,文学区分于历史的最重要一点是虚构,这样处理,突出了演义小说的文学性。
③温酒斩华雄是关羽一生英雄的战斗历史的开端,虚构这一情节表现了关羽作战的特色——以神速的战斗行为显示他内在的威力,以后斩颜良、诛文丑、斩蔡阳等以这一特点为中心来描写。
(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并能合理说明,也可酌情给分)
10.C 【解析】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需关注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厚为使动用法,“厚以装”译为使行装丰厚,不可拆分;“为……所”,为被动句,不可拆分。
译为: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
11.A 【解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春秋作为五经之一,主要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鼎盛”指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
12.D 【解析】皇帝设置太子司议郎,提高官阶。马周遗憾自己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13.(1)马周住宿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理睬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得分点:“逆旅”译为“旅店”;“不之顾”宾语前置句,译为“不理睬他”;“异”,译为“感到异常、奇怪”。句意1分。)
(2)马周病情加重后,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了,他说:“管仲、晏子使君主的过失显露,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得分点:“甚”译为“加重”;“悉”译为“全都”,“暴”,使动,译为“使……显露、使……暴露”。句意1分。)
14.①在关键时刻显露了才华,被皇帝发现。②有武将常何向皇帝诚挚推荐。③自身学才出众,深得皇帝赏识和器重。(每点1分,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翻译】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理睬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使君主的过失显露,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15.A 【解析】选项中说诗人晚年只喜欢安静,对万事都漠不关心。结合下文“自顾无长策”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不关心万事,否则就不会有“无长策”的判断。“好静”也只是诗人在“无长策”的背景下做出的选择。
16.尾联下句“渔歌入浦深”,意象具体(2分),借用“渔歌”的典故,以渔歌入浦的场景委婉含蓄地回应了张少府的提问(2分),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景语作结,意境悠远。(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示例一: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示例二: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B 【解析】无边无际:指无限广阔,没有边际。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指非常多或极其漫长。语境形容天空中的云彩非常多,应用“无穷无尽”。层峦叠嶂:形容山多而险峻。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语境形容“无数的网格”,强调的是“多”,应用“层峦叠嶂”。元气淋漓:形容生命力旺盛,精神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语境强调云彩生命力旺盛,应用“元气淋漓”。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遮天蔽日:遮盖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蔽的范围很广,也形容数量多或气势大。联系下文可知,不是“遮天蔽日”,应用“铺天盖地”。
19.B 【解析】结合语意和逻辑顺序可知,本句中有2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从句子的整体意义来看,不是条件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应将“只有……就……”改为“如果……也……”,排除A、D两项;二是语序不当,根据语境可知,“再狭小、拥挤,人再多”是假设的一部分,应放在结果之前,故选B项。
20.①拟人修辞手法的构成:“舒展”“各就各位”“相互”等词,给“云彩”这一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友好”给“云彩”这一事物赋予人的品质,将本来不具备人的感情和动作的“云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3分)
②表达效果上,生动形象地写出片片云彩整齐排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赞颂人们拥有相互友好、相互照应、相互帮助的美好品德。(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1.C 【解析】句子主语是“白霜”,且从句式整齐连贯的角度看,前文“借此规避排除杂菌”是动宾结构,故排除A、D两项,由后文“人类……酿出美酒”可知,后文主要谈论的是用葡萄酿酒,为使语言表达连贯,葡萄(浆果)应为所填句的主语,排除B项,故选C项。
22.①除了水之外 ②葡萄表面有一层白霜 ③利用了葡萄的这些特性
(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第①空前面的“多汁的浆果”“包含的成分中,水和糖的含量较高”和后面的“主要”的提示,可以推断①空应填写的内容是“水”,考虑科普文表述严谨的特点,可以使用“除了……之外”句式,故第①空应该填“除了水之外”。第②空根据后文“这种白霜”可知,②空应填“葡萄表面有一层白霜”。第③空根据前文对葡萄适合酿酒的一些特性的介绍,并结合后文“将它破碎浸皮后酿造出美酒”可知,③空应填“利用了葡萄的这些特性”。
23.【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40分)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级评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评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评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以下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1)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启发作用。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三)扣分项评定
缺标题的作文,扣2分;出现错别字的作文,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作文,酌情给分;不足字数的作文,每少50字扣1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作文,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作文,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作文,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作文,给1分或2分,不给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给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