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怨天尤人造句,干货看这篇!最好得教育就是:我可以不活成董明珠,孩子也可以不完美

孩子们真的有最好的教育吗?

最好接受教育:我不能成为董明珠,孩子也可以不完整。



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无可挑剔,比同龄人更聪明、更健康、更成功、更受欢迎。


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家长就会开始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学习好的父母嫌孩子社交能力不强;

运动能力强的孩子;

家长嫌孩子学习不好;


家长比来比去总会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总想把孩子的这些短板补齐,让孩子更完美。


可追求完美就像一个无底洞,就算你拼尽全力也没有绝对完美。


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都要讲究平衡,高压压出来的,也许是崩溃。


看过丽莎·舒格曼的《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以后,我才知道,面对孩子,是我错了。


作者丽莎·舒格曼讲到: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培养完美孩子,而是培养具备自我调适能力,能够勇敢、从容、乐观地应对生活带来的所有挑战的孩子。”


01 放下焦虑,让孩子做自己


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检查孩子作业,老师让用希望造句,孩子写了两个句子:


“妈妈希望我能考上大学。”


“妈妈希望我考100分”



看完之后,我想让孩子改改,孩子却说,难道你心里不是这样想的吗?我不可否认。

又一次造句,也是我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问题的。


“爸爸一边躺沙发,一边玩手机。”


“妈妈一边洗衣服,一边玩手机。”


看完之后,我让孩子改,孩子说他写的是事实,我又被打脸了。


看到同事家的孩子才上五年级,可人家画画已经画到了国画了,我羡慕不已。


人家不仅画画好,学习还好,还写的一手好字,怎能让我不羡慕。



我是准备做一个开明的家长的,可回到家里看到孩子,我会不经意间夸赞别人家的孩子,为自己孩子感到焦虑,替孩子的未来担心。


随口就会说“看看人家”。


种下一颗种子,就像种下了一个希望。我希望种子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完美,所以我整天对孩子念经、循循善诱,我对孩子表达着我的要求和观点,传达着对他们的不满。终于孩子长大了,我却有点受不了了。


吃饭时间,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经常会看到董明珠为格力代言的广告,时间长了,我对她很好奇,尤其在网络上知道她的传奇经历以后,更是对她刮目相看。


在一次看广告的时候,我就同孩子讲了这位女性的传奇人生,没有想到,换来的是孩子的一句:


“妈妈,你向人家学学,你也可以这样。”


孩子的这句话,让我压力山大,可我却无力反驳,因为孩子并没有说错,这句话不就是我经常对孩子说的吗?



可被孩子还给我的时候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杀伤力。


前几天,孩子班里一个小女孩因为被妈妈管的太严厉离家出走了,一个人在公园里呆了一晚上,想想就让人害怕。


这件事也给我敲了一个警钟,放弃对孩子完美的要求,高压带来的只会是伤害。


家长做好自己,给孩子成长空间让孩子自由成长,也许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02 种子没有发芽也许是因为季节没有到


比起关心孩子是否真正的感到快乐,很多家长更为在意孩子能否表现出色,或是比同龄人更优秀。


听到同事聊到画画能为孩子以后发展带来的种种益处,我毫不犹豫地就把孩子送去了学画画。


可新鲜劲一过,孩子说什么也不想去,学费还没有到期但孩子说啥也不去了。


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有的在跆拳道班、有的在足球班、有的在篮球班,再看看儿子瘦弱的身板,我开始和儿子谈,想给他报班。



可是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去,想到孩子可能与其他孩子造成的差距,我被气得半死。


大好时间不能荒废,我列出了好几个兴趣班,都是一些运动类的,让孩子选择,他一个也不喜欢,最后在我的劝说下,他胡乱地选择了去学吹笛。


可他对待吹笛就像完任务,一个星期,笛子六天都在家里睡觉。


有时候我会让他制定吹笛计划,吹是吹了,吹一个月和吹一天一样的感觉,没有一点区别,因为没有用心,孩子只是为了完我布置的任务。


孩子上四年级的时候,机缘巧合上了一节机器人试听课,疯狂地爱上了,我交了一年学费。



每天接儿子上下课的路上,孩子都在对我讲关于一些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今天他们学了什么。


回到家里,有时间他会利用电脑搜索学编程的视频、软件,看着孩子的外在表现,我知道孩子是遇到了真爱。


我是主张小学不报学习班的,可儿子五年级的时候主动要求,想让报奥数班,只好报了。我也是在给孩子报了这个班以后,才知道报对了。


儿子喜欢挑战数学题,每算出或解出一道数学题就会让他兴奋不已,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他会主动去看老舅送给他的生活中的数学丛书,自己去做上面的题。


我现在不用操心孩子的数学了,真的像作者所说:


“有时候,种子没有发芽也许是因为季节没有到。”


03 智商仅是一块“敲门砖”



智商对于个体发展至关重要,可它仅是一块“敲门砖”,能为我们提供机会,情商高才能让我们把握住机会。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意味着培养他们高度敏感的情景感知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知道周遭发生了什么,能够自然融入该情境,并且游刃有余地控场。


徐婧英的《高情商养育》里,讲到一个妈妈,因为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被欺负,每天没事的时候就去幼儿园守着孩子。


孩子被家长保护得很好,确实没有受到一点欺负,但同时孩子也被剥夺了社会性的体验,孩子长大只会更胆小怕事。


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始与社会接触,知道家庭以外的外部环境,在与其他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一次次摩擦中学会了成长,知道了怎样为人处世,知道了顾及别人的想法。长大以后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女儿在二年级的时候语文书里有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个小男孩经常对朋友发脾气,每次事后会向朋友道歉,可朋友离自己越来越远。


小男孩不解,去问爸爸。爸爸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爸爸告诉小男孩,以后每发一次脾气就在树桩上钉一枚钉子,道歉以后再把钉子拔出来。


孩子不了解爸爸的用意,照着做了。随着钉子被钉进木桩,再到拔出来,小男孩看着木桩上一个个填不平的洞,才理解父亲的用意。


才知道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就像这一个个洞,虽然你道歉了,但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始终无法抚平。


培养孩子的情商就是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顾及到他人的情绪。


如此,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才会学会怎样正确与人相处,既不惧怕社交也不会做带刺的玫瑰。


04 有裂缝的地方,阳光才能照进来


我曾经在一线做销售,一过人潮高峰期,我们就会聚在一起聊天,大家经常会谈论毫无前景的工作,不省心的孩子,以及不求上进的丈夫。


奇怪的是,听到别人抱怨时间长了自己会觉得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是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抱怨的人还被我们当成怪胎,当成装,感到这种人太虚伪。


曾经老公送我一个外号,“挑病专家”,“答辩高手”。


因为不管他做什么或者说什么我总是一眼就看出缺点、挑出毛病。


面对老公送我绰号,我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看人高手,能直击事物的本质。


当然对孩子我也是只看到不足,一针见血毫不留情提出毛病。我也会经常对孩子说:“就知道你做不好。”


孩子是看在眼里听到心里全都学会了,现在长大了,我说他们一句,他们不是有则改之,而是有一大堆话在等着我,指出我的一堆不是,已不正不能正人,这都是我种下的苦果。


这两年看了好多书,渐渐学会了运用成长型思维看问题。


我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因为这只会让人心情更糟糕。


我也不再惧怕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挫败,因为我知道了各种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要快乐地做自己,在做自己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面对孩子,我的口头禅也成了:


“没有会不会,只有学不学。”


“每一次失败都是因为我们还有不足,这也是我们可以变得更好的契机。”


05 写在最后


丽莎·舒格曼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里说:


“没有所谓的‘完美家庭’,教养子女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


作为家长,不要总是追求完美,而孩子们,也无须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模范公民。”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静等花开。



大童小异,关注0-8岁儿童成长,传递科学育儿知识,分享热门亲子话题,资深爸妈育儿心得探讨,和你一路童行!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