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春水读后感看这里!本无深交,鲁迅为何讨厌冰心?曾吐槽:她是被调戏要上吊的女人

民国是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的时期,但国家不幸的诗人是幸运的,那也是大师辈出的时代。

冰心

鲁迅、胡适、徐志摩、冰心等大师便如闪亮的星辰悬挂在民国的夜空。

自古文人相轻,民国时期的文人也未能免俗。鲁迅一生怼人无数,被他骂过的文化名人不胜枚举,这其中便有冰心。

鲁迅

两人相交甚少,仅有过一面之缘,鲁迅从未在公开场合谈论过冰心,冰心也不谈鲁迅。

茫茫人海中,他们似是路人,但过往的蛛丝马迹却告诉我们,事情没那么简单。

1921年8月13日,鲁迅给他兄弟周作人写了一封信,说冰心像个因为别人调戏就上吊的女人。

周作人

鲁迅和冰心本无深交,为什么会突然说出这种话呢?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刘廷芳。当年的9月4日,燕京大学神学系主任刘廷芳在《晨报》上发表短诗《寄冰心》表达情意,挑起骂战。

冰心也不是个好相与的,怒发冲冠的她当日便写了一篇《蓄道德能文章》予以还击,刊登于9月6日的同一报纸。

看着系主任和同学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冰心所在的燕京大学的一些学生便想息事宁人。

紧接着,他们便以全体同学的名义给《晨报》写信:

说同学冰心并未收到刘廷芳的赠诗,《寄冰心》的对象应该另有其人,希望《晨报》予以澄清。

刘廷芳

鲁迅从《晨报》中看到这几场闹剧之后,心里有感,便给周作人写了上述那封信。

在鲁迅看来,冰心也未免太过于惺惺作态、小题大做,因此对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

但是一个人被轻薄了,她也有权力用文字去捍卫自己的尊严。文坛大咖鲁迅对后起之秀冰心终究是严苛了些。

鲁迅

此后,鲁迅就越发不待见冰心。

1929年,鲁迅再赴燕京大学演讲,他知道冰心是现代派的忠实拥趸,而且就在燕大任教,就在下边坐着,但他还是毫不顾忌。

鲁迅、胡适

他一开讲就把死对头梁实秋、胡适、徐志摩等现代派讽刺了个遍,骂完还不解气,回去后还给夫人许广平写信,得意洋洋地说自己的战绩。

鲁迅、许广平夫妇

他在演讲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坐在台下的冰心掩饰不住的吃惊表情,估计内心在暗爽,就喜欢看冰心那看不惯自己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但如果冰心当时知道鲁迅内心真正的想法,估计会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因为她本身和现代派也没有很深的交集。

1933年,杭州当局将10个作家的文章禁了,其中就有冰心。

听闻这件事,鲁迅化身吃瓜群众给郑振铎写信:“连冰心在内,奇极。”言下之意,冰心这样的文章,还不配被禁,言语之中的轻蔑溢于言表。

鲁迅看不上冰心,归根结底是两人分属于不同的思想阵营,一个是批判,一个却要讲爱与美的哲学。

这些思想都是他们不同的成长历程的映射。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不久父亲病逝,此后的他尝尽生活的苦楚。

青年鲁迅

迫于生计,他随母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孤儿寡母被当作乞丐,毫无尊严。

家道中落后的他看尽了亲人的冷眼,也饱尝了世态炎凉。

此后,他对社会人生,总是不惮于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性。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留学日本也受尽日本人的凌辱。

尤其是 “幻灯片事件 ” 使这位少年亲自体验了弱国小民无尊严的屈辱。

家贫,受到别人的冷眼;国弱,受尽他国的欺侮。

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变迁巨大,国难当头,改革却谈何容易,身处矛盾的漩涡之中,鲁迅对中国的问题了解得更加深入。

鲁迅

对种种积重难返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后,鲁迅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也形成了自己刚烈勇猛的个性气质。

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多元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既刚强固执又深沉坚韧、既内省自觉又机敏多疑、既内向抑郁又开朗热情。

这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个性气质也培养了他以复杂、深邃的眼光观察和 体验世界的能力。

鲁迅的一生是受迫害的一生,伴随他的是不友善的流言。

而鲁迅的“毒舌”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性格中的攻击性,而是伴随着受围剿受压迫的苦难历程的理性使然。

世界怎么对待他,他便怎么对待世界。他是“以牙还牙 ”“睚眦必报”的战士性格。

鲁迅与陈西滢

陈西滢早在1926年《晨报副刊 》上发表的《致志摩 》中就攻击鲁迅说:

“他没有一篇文章不放几只冷箭的 ”“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构陷人家的罪状 ” 。

鲁迅则在《无花的蔷薇》中替自己辩护道:

“其实呢,被毁则报,被誉则默,正是人之常情。” 谁说不是呢?对爱人是亲吻,对仇人,自然是咬一口报仇。

这种“睚眦必报”很符合鲁迅的做派。

鲁迅的性格中的确有尖锐坚硬的一面有,但是决不可以用 “暴力 ” “仇恨 ”这样的字眼来概括鲁迅杂文的创作精神。

茅盾

茅盾曾经精辟地分析到鲁迅的杂文 “匕首 ” “投枪 ”固然可以概括鲁迅的绝大部分的杂文。

但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对于国民性改造的热望,对于社会痛苦的关注,对于这个世界的深沉的爱,才是鲁迅精神的灵魂。

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这种爱与冰心的“爱的哲学”是殊途同归的。

但鲁迅不是博爱论者,他认为爱要有坚持有原则。

他说文人是不应该随和的,他应该有强烈的爱憎。弃医从文以来,他一直用文章来践行他的主张。

而冰心的爱却是“超人”的,是没有原则的博爱。

冰心

所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或者以“两牙还一牙”的鲁迅对此是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的。

他没有把冰心当着自己的敌人去公开批判,但是他也没有把她当成自己的同盟者。

在忧患的孤独的战斗中,在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上,他成为我们国民精神界之战士、成为五四精神的先锋旗帜。

与鲁迅不同,冰心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冰心的祖父知识渊博,开设书馆授徒讲学。母亲杨富慈出身于书香门第,且能诗善文,19岁嫁到谢家,夫妻感情很好。

冰心在福州的童年时光几乎是随父亲在兵营中度过的,经常与士兵和军舰打交道,经常跟着父亲山上山下的跑乘上小气艇登上大军舰。

她时常出现在甲板上软梯下,沐浴着海涛清风晚露朝霞。

长辈们疼她爱她也鼓励她。祖父爱这个聪明听话、求知欲强的孙女,经常勉励她:

“你是我们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读书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的读啊。”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对他的士兵是严格的。但他对冰心却是慈爱温和的。

冰心的父亲几乎从未“训斥”过冰心,并不刻意体现大家长的威势,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的儿女。

他总是耐心地教育、开导、说服自己的小女儿,甚至会带有几分溺爱和娇宠,让冰心感受到满满的父爱。

这种小圈子、小家庭的温情主义是冰心的文学赖以生存的真实的天地,也是鲁迅所缺乏的。

一般说来,成为作家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需要有独特的生活与情感的经历及磨练,这既是他的精神财富也是他的创作源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憎命达”。

如鲁迅、巴金、沈从文、丁玲 、郑振铎等往往是从家中走出或者是从封建家庭中冲出来,在时代与社会的腥疯血雨中走上了文学之路。

冰心与巴金

而冰心与他们大不一样,她没有个人太大的磨难与苦痛的经历,她的不少作品的许多灵感来自她温馨的小家庭。

在这个家中,冰心得到创作的灵感,同时还得到思想的孕育。爱的思想在这里吸收到了营养并开始萌芽。

这一时期,传统民族文化对她的熏陶、父亲母亲和弟弟们对她的爱无疑对她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对冰心而言主要是在接触了泰戈尔之后。

泰戈尔和冰心

冰心在《燕京大学季刊》上发表了《自由— 真理— 服务 》,她写道:

什么是“自由 ”?

“自由 ”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和宇宙万物应寻周旋之间完全是用爱濡浸调和起来的,用爱贯穿连结起来的。

冰心

只因充满了爱,所以对于宇宙万物所发出的意念、言语、行为,一切从心所欲又无一不合于爱。这便是“自由”。

真理就是一个字“爱”。

冰心的思想受到了她那充满了爱的家庭生活经验的影响。

同时,通过良师益友郑振铎进入泰戈尔的世界。冰心对泰戈尔的世界和他所创造的世界极为投入。

郑振铎

一个中国的少女和一个印度的老人越过年龄与地域的界限,越过语言与环境的隔阂,心与心沟通、情与情相融、理与理交流。

她体悟到:人生的目的在于爱。

一种庄严、一种崇高、一种迷醉在冰心心中形成。也形成了她的人生观 、哲学观——以自然、童心、母爱为中心的爱的哲学。

这一切在冰心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典型者如《一只小鸟 》、 《爱的实现 》、《繁星 》、《春水 》等等 。

冰心代表作《繁星·春水》

鲁迅是用批判的、揭露的方式剖析社会罪恶揭出病痛,冰心是正面的、更感性的讴歌呼唤人间至爱。

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实践就是从精神上呼唤民众的觉醒。

五四时期,一批深刻的中国知识分子已认识到单线条地靠科学兴国 如洋务运动或政治革命如辛亥革命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而当时普遍的呼声是:改变国民性、建立理想人格、进行精神再造。

鲁迅的呐喊意在唤醒民众 ,而冰心则主张建立理想人格。如果说冰心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他站在鲁迅的肩膀之上。

鲁迅凭借的是血性、骨气和胆魄。他几乎拒绝了所有政治势力以 “光明 ”相许的贿赂。

宁可像恶鸟的猫头鹰那样孤独于黑夜中,流沛露宿发出不详的 “恶 ” 声。

鲁迅就像野草荆棘,一生体验的是寒冷、疾苦、穷窘、悲愤、血污与恐吓。所以发出的也是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

鲁迅

冰心却是娓娓道来,亲切细腻似高山流水、和风细雨,是一种平等而有人情味的叙述方式。

冰心的思想如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如沐春风,如浴星海。

她在《人格》中这样写道:“主义救不了世界,学说救不了世界,要参与那造化的妙功呵,只有你那纯洁高尚的人格。”

鲁迅的伟大就在于尽管个人的生命充满着苦难、不幸、疾病,但他想到的却是民众的幸福,民族的未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的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与人道主义使命感让他甘愿用自己的幸福去换取民族的觉醒。他甘之如饴。

在绝望中反抗,使他的人生哲学显出“更勇猛 、更悲壮”的独特的光辉。

鲁迅无私的爱国家、爱人民这种绝对爱国者、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他的思想达到崇高境界的根本。

冰心

他本可以著书立说、养尊处优地当一个人人景仰的作家;也可以立足讲坛、放眼天下,当一名潜心育桃李的教授。

但他却为了民族的觉醒而奋斗不息。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 ”。他不重身前身后名,一直自视为一个凡人。

这同那些历史上身居伟大的崇高地位而却把自己的声名令誉放在首位的伟人比起来更显得美、显得伟大。

同样的,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冰心也用自己“爱与美”的哲学为祖国这本大书做注解。

她全心的投入时代潮流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同时又是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

冰心、吴文藻夫妇

抗战时期,冰心应周恩来之邀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解放战争时期,她认清国民党的嘴脸,拒绝所谓的“国大”竞选。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在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丈夫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

后来时代的风云变幻里,尽管命运待她不公,但她仍然选择用“爱与美”面对一切,在黑夜中看繁星点点。

冰心

她曾在《世纪印象》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年近九十,依然笔耕不辍,眼已不明心犹亮,发表作品字字句句都是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

她长寿的一生,经历过动荡,也拥有静谧的幸福。但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她都坚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和鲁迅,同为20世纪的文学巨星,虽然交集不多,曾有嫌隙,但是他们就像中国现代文学的两极,殊途但同归。

鲁迅

他们文学思想虽然不同,但都为如何救中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都值得我们敬重。

拂去历史的风尘,希望后人看到的是他们的拳拳赤子心,看到的是文人许身家国大义的风骨。

而那些琐碎的所谓“文人相轻”,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就让它们随风而去,掩埋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吧。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