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顾城诗集读后感我想说李商隐: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见面的时候离别也很难,东风连百花杯都无力。春蚕到死都是丝绸,蜡火化为灰烬,开始干枯。


这句饱含处世哲学的诗,犹如一道惊世闪电,划破了沉寂的苍穹,在时空中回响,历经千年而不绝。


它的作者,正是李商隐,一个命运颠沛流离却豁然旷达的天才诗人。


公元755年,适逢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危如累卵,随时可能倾覆。


在那个风雨飘摇、朝廷动荡的晚唐,每个人的命运都如层云蔽月,看不到光亮。


而李商隐却以笔为桨,在苦海的最深处,划出命运波澜壮阔的浪花。


他用惊艳绝伦的辞藻勾勒孤旅尘寰,他用迷离朦胧的语境描绘人世苦难。


身处衰微乱世,囿于权政争执,几经磨难,飘零辗转,他的一生凄凉又悲怆。



李商隐在《送臻师》中说“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大千世界,人如微尘,生不知来路,死无望归途。如果人生实苦,何为救赎?


徐徐展开李商隐坎坷的人生图景,我们清晰地看到:


纵使命途多舛也不诉沧桑、不减志气、不失勇敢,如此才不枉此生,不负时光。


人生如逆旅,不诉沧桑言


鲁迅曾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李商隐一生的坎坷,从童年起就已埋下伏笔。


唐元和八年,李商隐降生于河南荥阳,三岁随父亲远赴江南为官。


然而“年方就傅,家难旋臻”,父亲上任不久便撒手人寰。


刚满九岁的李商隐以己羸弱之躯,跨越千里之遥,运送父亲灵柩返回家乡,此中艰辛无法为外人道。


李商隐一家三代孤寒,祖父和父亲均为早亡,身为长子,他小小年纪就需挑起家庭的重担。


为了生计,李商隐疲于奔命。佣书舂米,无所不为,但一家老小的清贫境况仍未缓解。


“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在那个前路熹微的末世,改写不幸命运的途径唯有读书。


李商隐自幼聪慧过人,“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少时跟随族叔李处士努力学习诗文本领。


从读书伊始,他便在胸中埋下了一颗等待点燃的火种,那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那是一份对理想的渴望。


他未曾因为悲惨的遭遇而自怨自艾,而是将苦难转化为不竭的力量。


对于李商隐而言,日复一日的秉烛苦读、手不释卷,正是将胸中火焰熊熊燃烧的盛势之风。


经过多年来的勤学苦练、笔耕不辍,李商隐在古文写作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


于是在羽翼逐渐丰满之时,他开始 “以古文出诸公间”。


然而,昔时唐朝崇尚骈文,奏章、公文均以偶对为佳,李商隐的文体不属主流,因此他向学界名流投递的古文一度遭到冷遇。


才华横溢的有志之人,在挫折面前最易受情绪影响。



有的人因不被认可就轻言放弃,有的人因遭遇失败就一蹶不起。而成大事者,往往都能适时调整心态。


李商隐未言一句抱怨,只是默默收起自己的思想与锋芒,展现出识时务者的大智慧。他深知朝政不稳,自己又家境微寒,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崭露头角。


于是,李商隐认真学习骈文写作,期间为诸多政府官员撰写公文,逐步赢得了天平军节度使令孤楚的赏识。


顾城在诗歌《一代人》里曾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苦难是人生的底色,因此,一个人面对苦难的心态,决定了人生的姿态。


有些人视苦难为绊脚石,为此抱怨不止;有些人视苦难为垫脚石,以此磨炼心智。


李商隐则是后者。他自出生起就挫折不断,却修炼了一身跟苦难交手的达观。


在苦难面前,抱怨不幸,不如改变处境;抱怨生活,不如努力工作。


真正的智者,即使饱经风霜,也不言沧桑。懂得调整心态的人,才能真正掌控人生。


命途逢多舛,不减凌云志


曾国藩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身为读书人,志气尤为重要。拥有志气,才能不断向上追寻,一路披荆斩棘,实现理想。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李商隐早在《题汉祖庙》中立下志向,想要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骈文写作日渐熟稔后,李商隐开始向仕途进发,而这段路走得颇为曲折。


他虽聪慧过人,又格外刻苦,却三年都未及第。


晚唐的政局十分黑暗,宦官大权独揽,党派纷争不断,在科举考试的公平外衣下,藏着门第观念、师徒渊源等隐形的入仕标准。


然而真正的金子总会发光。李商隐多年来坚持写作政府公文,其才华早已广为人知。


在当朝有权势的赏识者向主考官高锴大力举荐后,李商隐终于荣登进士。


不久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又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


自此,李商隐进入王茂元的幕府任职,后与其女情投意合而成为了他的乘龙快婿。


可李商隐未曾想到,这门两情相悦的婚事竟为日后的仕途埋下祸根。



志向远大的李商隐,因不甘心屈居岳父府邸而参加了授官考试,这次考试却在人为操纵下以失败告终。


朝政时值牛李两党相争,李商隐人生的首位伯乐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为牛党核心,而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却是李党一派。


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因李商隐与王家结亲而心生怨恨,将他视为“忘家恩,放利偷合”的小人。


于是,令狐绹与考官暗通款曲,使李商隐名落孙山。


此后,岳父王茂元也已病逝。李商隐彼时考试失利又无所依傍,失意至极。


但他并未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仍在不断寻找继续仕途的机遇。


他为了证明自己,做过各种官职。无论是秘书省校书郎还是秘书省正字,即使职务再小,他都愿意尝试。


任职期间,李商隐还要忍受着牛党对他的排挤和打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郁郁不得志。忍辱负重大半生后,他才终于谋得一个正六品的太学博士之职。


李商隐追寻理想的坚定,正如他诗中所云,“君问归期未有期”。


纵使一生仕途多舛,既已踏上前路,便莫问归途。


王安石曾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真正的美景,常藏于险境,只有不惧磨难、不减志气之人,才能到达。


正因如此,越是艰难险阻,越要坚定脚步。


人生漫漫,你只管志气不减,秉持信念,总会走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世态有炎凉,不失醒世勇


李商隐在四十七年的短暂生命中,一直被冷冽的风浪拍打,但他灵魂深处的勇敢却始终坚定。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日益猖獗,朝廷为稳固政局,对镇守边关的藩将们大行恩赐。


然而这些藩将对此非但不领情,反而野心更盛。国之危机犹如箭在弦上,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如此形势,李商隐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于是,他写就《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一诗,以此表达对藩镇势力的深恶痛绝。


李商隐借此诗大胆控诉了这些企图分裂祖国的暴徒,为了一己私欲,弃天下大义和百姓安危于不顾的卑劣行径,认为其叵测居心必将导致覆灭的命运。


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叛乱的爱国深情。


晚唐的乱政远不止如此,更有宦官从中兴风作浪,为动荡局势雪上加霜。


彼时宦官擅权,朝廷内外气氛恐怖,政治腐败达到顶点。



终于,皇帝与宦官之间矛盾的日渐激化,引发了骇人听闻的甘露之变。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朝廷百官死者无数,熊熊战火燃至京城。


李商隐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在《有感二首》中描述了这场政变的惨状,宦官挟持皇帝,殃及群臣,令京城长安成了血流成河的炼狱。


在这种紧张压抑的情形中,朝臣们多慑于宦官淫威,鲜有人出头抨击时局。


而李商隐却又一次在危机之下表现出超脱百官的醒世之勇,他的正直和气节可见一斑。


为官以来,李商隐先后写过数首用于揭露宦官丑恶嘴脸和惨无人道暴行的诗歌,文字间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常言道,危难时刻,才能看透人心。


国家强盛之时,人人都攀龙附凤,向前争风;国家临危之时,人人却明哲保身,后退不迭。


而李商隐却敢于在举世皆昏的时局中和强权对峙,他气冲霄汉的魄力化文字为兵戈,直抵黑夜的最深处。


李商隐虽一生坎坷,他却没有为了生计而急功近利,没有为了欲望而堕入泥潭。


凭着这份末世里罕见的勇敢,他终于成就斐然。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在任何一个时代里,勇敢冲破黑暗的人,终会在正念的加持下,达成所愿。



李商隐生逢唐末乱世,幼年失怙,成年后又仕途多舛,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始终郁郁不得志,这种种不堪的遭遇,都为他的人生奠定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然而即便如此,李商隐也从未抱怨,一直保持志向,勇敢坚守着为国为民的信念,直到缓缓闭上双眼。


生之伟岸,死之壮美,回首前尘,李商隐用自己跌宕起伏的经历诠释了人生崇高的本质。


世人都道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而那些诗句却是大海里的明珠,历经沧桑后的人才会发现其中的绮丽之光。


人生亦如大海,起落浮沉,变化无常。唯有内心沉如静湖,行事勇若雷霆,方能扬帆远航。


余生悠长,愿我们都能在生命之舟上,修炼豁然旷达的心态,坚守豪迈凌云的志气,保持一往无前的勇敢,努力挺过风雨,航向光明和希望。


作者 | 桃华夭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