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我想说读《燃灯者》有感(一)

作者|青山书院1963年

来源|孔子旧书网App动态

如果哲人心地清澈,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莎士比亚、孔子、朱子按照先哲的教诲追逐真美、善、善,在鹤林中,人做事、写作文难,想“清流”,如果他偏离先哲的教诲,巴黎阵营将狗群雄

这不是哲学家的问题。这是我们的问题。


当代中文写作,已被严重污染,非心朗气清,打通中西,见识卓绝,高风跨俗(钟嵘语)之人,方可拯救一二。
七十年代中期,中国北京,初中文化,青年工人,二十左右,喜欢哲学,文学,音乐,尤喜哲学之赵越胜,偶然机会,于市机械局举办之哲学学习班遇到西哲大师,北大教授周辅成先生,从此开始长达三十余年之久,亦师亦友,亦父亦子之密切交往。


周先生指导赵越胜,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始,然后亚里士多德,巴门尼德,康德,伯奈特,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拉波哀西,阿伦特,莎士比亚,席勒,托尔斯泰,孔子,朱子,……特嘱其务必学好英文,读哲学原著。使赵得以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文中有一段周先生嘱赵读法国拉波哀西《自愿奴役论》,曰:托尔斯泰是流着眼泪读完此书的。读文中所载部分拉氏文字,震摄心灵,感慨万千。(读完此文,即上孔网搜索拉波哀西此作,中文译名为《论自愿为奴》,译林出版,潘培庆译,马上下单购入一本。)


想到当时拉氏所处法王路易之专制,托氏所处俄皇尼古拉之专制。托尔斯泰与拉波哀西心有同感,必是流泪方能读完此文。托尔斯泰后来曾给沙皇写信,指其为罪人,令其赎罪忏悔。
文中记周先生谈中国古代哲学,提到稽康为避祸,隐居山林,与山巨源绝交,可还是被司马氏杀掉,此风历代渐长,不唯庙堂中无有真正的思想家,民间亦余乡愿腐儒而已。遂令“礼失求诸野”亦不可能。……
赵从初涉哲学之青年,成为与先贤心曲相通之哲人,其中固有赵之对哲学热爱,青年天才,及勤奋努力,而周先生亦起重要作用。文中所记,多次,七十年代后期,或在周先生家中,或在北京街头,有时是雪夜,赵与周先生从北京图书馆(文中记赵想方设法办理了一张北图个人借书证,然后站在图书馆门前,向图书馆里面望去,便觉山川岁月一身藏了。真正是读书种子也。)出来,送周先生去坐公交车,边走边谈,一老一少,相对论道,指点迷惑,有时意见相左,亦是愈辩愈明。恍若见古希腊时代,雅典城中,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生二人,坐于树下溪边,清水濯足,一问一答。不意世风日下之时代,竞有如此魏晋风骨人物。
文中记赵与友人赴梵蒂冈博物馆看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园》,见到大师拉斐尔把他尊崇的哲人,不分门派,不论年代,一网打尽在他的巨作中。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欧根尼,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普罗提诺,伊壁鸠鲁,……。赵不由想起游白鹿洞书院时,想象周先生若在此授学,我辈友朋,学子机锋相夺,义理相搏,该是多么有趣。


文中所记,当时哲学界,有高尔泰,徐友渔,周国平,陈嘉映,朱正琳,张志杨,邓晓芒,梁治平,甘阳……等,可谓群星闪耀。据高尔泰《寻找家园》记载,当时力主将其借调至哲学所的是其学术上对手李泽厚,当时学风如此,令今人徒生羡慕。尤记当时一北京哲学青年才俊去武汉大学访邓哓芒或杨小凯,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如何如何之类’,……此情此景已成传说,再不可见。
七,八十年代的这批杰出人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身体力行地试图将理想变为现实(徐晓语)。如果说同时期的王朔,王小波们是在摧毁旧的价值观,拒绝伪“崇高”,那么赵越胜们则是在努力建设新的价值观,建立真正的崇高,宏大,壮美之理想国。
九十年代初,赵远赴法国,茕茕孑立,周在国内,踽踽独行,从此师生二人,远隔万里,只见过很少几面,平时只能靠书信,电话联络。
哲人文章,读过邓晓芒的,感觉很好,读了赵越胜的,感觉更好。当然其中原因可能是赵之文章是写人记事,更易打动人心,邓之文章是介绍古希腊哲学,只能叹其学识渊博,切中肯綮。
赵深明文章之道,寂寞之途。文中记有一友人给赵来信,叙说其在写作哲学文章时陷入语词重围,苦于找不到合适词语表达自己意图,几欲发狂。赵回信说,寂寞就是我们的宿命,如贾长江般,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即是苦事,也是乐事。
读毕全书,不由想起古罗马作家撒路斯提乌斯所言,撒氏读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作品后,回溯自身经历,认为上述三人作品固然有经历奇异,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本身学养,境界,文笔高超,也就是写作者的文笔必须配得上他所记述的事情,方能写出如此巨作。于是撒氏大量阅读,遍访世界,提高学养,终写出传世之作《喀提林阴谋 》,《朱古达战争》。文中对喀提林,西塞罗,凯撒,克拉苏,朱古达,马略,元老院等的描写如现眼前,令人印象深刻。(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