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老家拜年吧
——在南华县感受传统文化习俗
2月8日除夕上午7点,住在胶东区的赵宏宇早早上床睡觉。
简单吃过早饭后,她便和父母一同匆匆赶往距家20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南和县小林村。她们准备和亲戚会合以后,一起去拜年。“每年都是大年初四回老家,已经成了约定俗成。亲戚们都等着,所以得早早出发。”她这样解释早起的原因,“与平日里睡到八九点钟不一样,虽然又困又累,但感觉年味儿就体现在这与平时不同的点滴里。”
小林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拜年习俗。据村里的老年人介绍,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在一个大家庭里辈分最高的会留在家中接受来访者的拜年、招呼客人,小辈们则会出去拜年。拜年的顺序是先从关系近的亲戚家走起,然后去街坊邻居家。走上大街上,不管认识不认识见了,都会相互问声“新年好”。
新春的祝福伴着喜悦的问候,上午11点多,赵泓雨完成了拜年任务,回到家里歇一会儿。手机软件上显示她今天已经走了1万多步。“一上午基本走遍了全村的亲戚,虽然累,但是见到许久未见的长辈,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者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拜年习俗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也生出了新的色彩。从电话、短信拜年到彩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科技进步带来了拜年的新方式,弥补了距离造成亲人不能聚首的遗憾,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拜年习俗的生存空间。现在,有些年轻人更愿意通过手机软件发送信息、表情以及红包拜年。
民俗专家表示,拜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见面,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幸福感才能百分之百地传递给对方。虽然网络科技将人们的距离拉近了,大家联系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但即使手机里塞满了祝福信息,拜年时双方的时空缺场,也不免让人觉得年味儿变淡了。
“走,回老家拜年去。”这句话承载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承载着淡淡的乡愁和浓浓的年味儿。回老家,看看村头的古树,砖砌的房屋,添了白发但依旧淳朴的父老乡亲,心头便会由衷感叹:“回家,真好。”(本报记者杨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