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2022最新高考作文题目】专题高考作文备考:2022语文高考热点主题盘点:家国情怀,青年使命

“谁知道责任,大丈夫的开始也是;行负责人,大丈夫的末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和发展的先锋。

高考作文无论怎样千变万化,也无论如何千姿百态,它所承担的教育选拔功能始终存在,因此题旨一定是引导青年的成长成才,厚植青年的济世情怀,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

一、高考热点主题回顾与盘点

1.聚焦万众瞩目的“热点”,厚植家国情怀

热点,意味着广受关注,意味着万众瞩目,聚焦于此,不仅意味着情感与精神的投入,也意味着一种意义与价值的引领,这类紧贴时代事件的作文在近年的高考题中屡见不鲜,而且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中更有加持现象,势头正猛,无法回避。“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高三学子正是时代的答卷人,对此应作出自然而必然的积极应答,而且这种应答将变得更加真切而频繁。

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切入正是恢复高考四十年这一重大事件;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列举了2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7件大事件,高考全国Ⅲ卷以三句时代口号或标语为材料内容;2019年全国Ⅱ卷列举1919年、1949年、1979年、2019年这四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对2049年的展望为材料;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围绕疫情下的相关材料要求考生完成“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中文主题演讲。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以我党百年诞辰为契机,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表达“强国有我”的壮志豪情的写作。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紧贴时代脉搏,紧扣热点问题,让青年朋友深入思考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交流,社会与个人的互动。从“距离”与“联系”角度切入,真正从灵魂上体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深刻内涵,也从更高的维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

2.关心风轻云淡的“冷点”,体认时代风云

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小康社会,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亿万人民勤奋努力的结果,它不是热点,也不是焦点,但一定关乎时代发展,一定涉及社会风云。“风起于青萍之末”“于无声处听惊雷”,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更多的就在这种久久为功的步步行程中,对此的关注与审视自然也是青年学子融入时代、履职担当的题中应有之意。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用关键词读懂中国”,2018年高考浙江卷“浙江精神”,2017年高考江苏卷“车来车往”,2020年高考北京卷“北斗卫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等都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展现当今中国的状态。

2021年高考天津卷“纪念日”,站在时间之流的此岸回看与审视时间之流的彼岸,“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在不经意间提醒着我们共和国的成长历程,并且又告诉人们祖国的沧桑巨变,同时或许还表达着“我们”与共和国的共同进步。2020年高考天津卷“中国面孔”,它是在世界上热播的纪录片中充满了家与国的情怀的杜甫,是以中医药造福人类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在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医护人员的笑脸,是街头默默前行温暖你和我的快递哥的面庞……从材料的呈现与审视中,我们发现关注热点问题远远不够,生活里还有更多的人,他们正在为民族为国家为集体为家庭等等,用羸弱之力承担起建设重任,正是无数的不为人们关注的他们,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巍峨瑰丽的万里长城……

3.寻找自我成长的“燃点”,紧跟发展脚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贤的话语,提醒我们写作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写作是生命意识的表达,写作也是生命意识的成长,高考写作就是一次推動青年学子心智成熟与生命成长的契机。苏轼当年的科举中第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短短六百言却深得欧阳修赏识,因为它展示了苏轼的人世交往原则。因此文章必须展示自己的思考积累,必须展示自己的理性思辨,必须展示自己的社会交往与沟通,必须展示自己的心理感悟与成长,所谓“少年强则国强”。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世纪宝宝,中国梦”,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年高考浙江卷“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预期的落差”,2020年高考上海卷“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2020年高考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2021年高考浙江卷“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2021年高考上海卷“时间沉淀下的事物价值”,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与个人发展”等多层面多维度审视一代青年学子的成长。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四幅漫画为材料,这不是在展示书法,而是有其寓意,取其比喻义,透视着“写人与做人”的辩证关系。第一幅“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对应“人”字的第一笔起势,指人应低调谦逊,不露锋芒,不事张扬。第二幅“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对应“人”字的第二笔起势,指人应行得直,坐得正,走得稳。第三幅“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对应“人”字一捺的收势,可理解为收笔结束之前要“顿一顿”“停一停”,人事即将成功或胜利在望时要静心,停顿,思考,不可仓促草率;也可解读为人生低谷时,不要气馁,相信努力会有“缓缓出头”之时。第四幅“描红”,告诉人们完整的“人”,顶天立地的“人”,就是这样一笔一笔,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丝不苟,全力以赴,才能成就。此题既接地气具体可感,又容易引发共鸣,考生有话可说,作为当代的青年思考与启示多多。

4.培植文化自信的“基点”,助力使命担当

如果没有五千年华夏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儿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作为一代青年学子应该在继承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弘扬中守护文化根脉、在运用中激发文化活力。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化育后世的诗文名句”,2017年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2019年高考北京卷“文明的韧性”等,以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为切入,试图表达文明在现实生活的投影。至于,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围绕疫情下的相关材料要求考生完成“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中文主题演讲,更是明确表达了古今勾连,中外协作。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每个人物身上的品质与特点各有特色,最终无论选择哪一个历史人物,从他身上汲取怎样的智慧多大的力量,最终必须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就是文章必须落脚于当下,“文章合为时而著”,如此自然显现优秀的思想品格对个人成长意义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5.擂起生命底色的“鼓点”,强化担当意识

中国精神与时代风采,应该是青年人的生命底色,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然而如何完成一代人的使命与长征,却不仅取决于技能,也更取决于担当意识。雷锋精神,抗战精神,女排精神,长征精神,工匠精神,拼搏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愚公移山精神……这些曾经厚植一代代英雄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依然焕发着不灭的光彩。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青春接棒,强国有我”,2020年依然是高考全国Ⅱ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以及2020年高考天津卷“中国面孔”等,背后都有着一种让人感奋的精神辉映;2018年高考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是把自己置身国家的新时代发展中,而2021年高考北京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祖国的日新月异与自己的责任担当互为表里互为支撑,这两年的作文题是不是如出一辙?同样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干脆直接让“我们都是追梦人”的青年学子表达新时代中必须有所作为的心声。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出题人通过“人需要不断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来努力看到尽量完整的自己”,强调人在寻找、审视自我时候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如何画好像很重要,但是画好怎样的像,以及为什么画像却至关重要,它指向的不是面相而是精神底色,指向的不是面容而是思想品质,指向的不是画像而是立身处世,最终表达立足自身和同代人,在青春成长中正确地、良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规划光辉灿烂的未来。

二、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攻略

1.吃透题型,研究方法,有的放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测评与考试”部分明确建议:“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作文如果设置“具体的情境”,其内容一定是“典型任务”。

这种任务驱动式作文,在近五年的全国高考作文中是主力军,因此,演讲稿、发言稿、倡议书、建议书、辩论词、公开信、家信(慰问信)、读后感、新闻评论等文体已成为较为明确的选择,同学们在备考2022年的高考征程中,务必熟悉这些带有鲜明的文体特征的文章样式,每一种不同的样式都有其不同的写作要领与要求,只有研究透彻,才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才能攻城拔寨,决胜千里。

鉴于2021年全国8套试题9道作文题普遍采用多年前常见的材料作文或以材料+命题形式,可见这是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关注的类型,事实上它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基础和前提。

2.关注热点,追根溯源,有话可说

社会热点、新闻热点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发生,引起国内外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重大事件、新闻人物等,它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复杂性、可导性等特征特点。因此,它很容易进入同学们的视野,成为写作素材,老师们也乐意推介与引导,但不是所有的热点需要我们关注,也并非每一个热点有其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是针对我们中学生而言)。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基本不受时间、地域、传播媒介限制,热点的产生发展乃至影响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对热点的关注应有所选择,标准便是“家国情怀,时代风采;青年使命,时不我待”十六字;同时对相应的热点,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晓其地其人其事的地步,更不可仅仅停留在新鲜好奇的表象之地,而应追根溯源,力求理清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明白事件产生的社会土壤,跟踪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从事件的前世今生以及来世的全链条上去积累和整理。

许多热点开始呈现的状态与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展现的状态会有极大的差异,有些甚至会反转,热点的全方位全链条全生态关注,既能引导我们研究走向专注和深刻,也能培养我们的理性思考和辩证分析能力。当我们真正进入写作状态,不仅立场鲜明,而且有理有据,最重要的是,理性深刻、符合社会正义的论述会自然涌现,从而正确引导积极影响,弘扬正能量。

建党百年是今年举国上下的一个重要事件,对此的关注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是个重要纪念日,而应回溯历史,追根究底,打通前世今生,辨析成长历程,看到我党从弱到强,领导国家由积贫积弱到平视世界,人民由食不果腹到幸福笑颜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如此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强弱之辩”、高考天津卷“纪念日”便会变得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3.加强积淀,腹有诗书,有理有据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留下的千古名句。喜欢阅读的人,久而久之必然储蓄了颇多丰厚的诗文,既提高了自身气质,又汲取了不同养分,而且写作时往往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如有人说:“多读书,润思想,陶情操,增智慧,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素养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提升,加强积累积淀,从来是不二法门。关于这方面的方法与技巧,自古迄今,车载斗量,笔者不再赘述。

4.学会聚焦,化大为小,有“我”在场

带有宏大主题色彩的材料作文是如今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它强调写作内容的时代性、社会性、历史性、热点性,因此非常容易产生千人一面的套话,照单复印的大话,以及泛滥成灾的废话。

此时,个性化表达,小众化论述,独具匠心的构思,别开生面的论证,显得特别重要。宏大主题,无法不从大处着眼,但800字考场容量,自然应该选择小处入手。作者的宏观视野、高远格局和济世情怀,必须在写作构思中,落在小处,落在实处,情境入题,生活入文,满怀真情,娓娓而来。比如可以是一个独特的角度,一个鲜明的意象,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一个独到精妙的比喻等,以小见大,提纲挈领。

优秀作文一定有“我”在场,“大我”与“小我”结合,写出有我之文。出卷人希望看到的是身为青年的我们作为时代的答卷人具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2021年高考北京卷“论生逢其时”,“时”一定是时代,这是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生”一定是“我”,是伟大时代中的一个渺小的存在,如何处理好两者的有机结合便是此文成功的关键。顾炎武有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责”,我们稍作改动便可以成为作文主题,就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此时的“我”既是一屋之下独立的个体“自己”,又是天下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集体的“我们”,有“我”在场的情感的真诚流露,心声的肝胆相照,说理的平等交流,自然便可成就佳作。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