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黄埔”:点燃新的动能,加速跳动。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式发展记录
《株洲日报》记者孙晓静特派员/刘宝来汤力佳供应指导/湖南铁路技术职业技术学院
核心阅读
在新的中国铁路建设中,她跨越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高速铁路汽车四个时代。
她培养了十多万学生,坚持“铁肩围墙、路途遥远的德国”的核心文化理念,在祖国几十万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上化了“铁路黄埔、职业名校”的妆。
经过元教投集团5年的建设,2013年湖南铁路科学技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铁路科学技术专业院)整体迁至主职教省。
在学校与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具有铁路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和谐校园拔地而起。占地面积从347亩到615亩,在校师生从4000余人增长到12000余人,这里不仅拥有中南地区唯一的微软创新中心、全国铁路高职院校首条轨道交通试验线,还建成湖南高职院校首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首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个轨道交通国际共享实训基地,并开创了海外建立国际铁道学院的先河……
省内卓越、行业引领、国内知名、国际接轨。近年来,该校坚持“三走”发展战略、“双高”办学理念,实施八大工程、十项举措,搭乘着“复兴号”专列奋力追梦新时代。
▲落户于学院的湖南微软创新中心、学院国际级众创空间。
党建引领,点燃“新动能”引擎
从实训基地到图书馆、科技馆,10余年间,一大批优质的职教资源正在职教园内聚集。在铁路科技职院党委书记刘剑飞看来,通过强强联合、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株洲职教园的洼地效应已逐步显现。
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是该校的办学“法宝”。作为全省首批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高校,多年来,该校坚持推行院领导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以党支部“五化”建设为抓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铁道车辆学院教师党支部还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2019年6月4日,全省首个高校党建文化主题广场在该校落成投入使用,计划通过3年时间,将该主题广场打造成为校园内闪亮的精神高地。刘剑飞表示,希望通过党建文化主题广场的建设,能使党员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牢固的共产党人政治价值理念,让师生群众精神生活有方向、有动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院实现跨越发展汇聚正能量,提供新动能。
▲半军事化管理之礼仪训练。
在队伍建设方面,该校坚持加强干部定期轮岗交流,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学院现有师资523人,中青年教师418人、占79.92%,研究生以上学历344人、占65.77%,副高以上职称280人、占53.53%,有正高职称22人、占4.2%。组建了10个“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岗位能手(标兵)”、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等先进典型,该校余滢教授报送的《立足职教,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结硕果》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优秀“网上金课”教学案例。
除党建工程外,该校还实施了基础建设百年工程、人才强校战略工程、激励机制改革工程、教育教学示范工程、产教融合创新工程和创新创业引领工程。通过八大工程展开十项举措,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湖南省首批卓越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省级“园林校园”……各类荣誉纷至沓来。
聚木成林,建设全国人才“孵化器”
过去,生源少、招生难是困扰职校的“头疼事”。
现在,铁路科技职院的难题是“生源太多”。
5月23日,该校2020年单独招生考试,计划招收2000人,却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5600余名学子报名参考,报考人数再创新高。
报名人数不断攀升的背后,录取门槛也不断提高。该校湖南省内录取分数线自2016年—2018年,文科分别为386分、404分、430分,去年文科录取分数再度提高至449分。
“职校招生不是简单的一招了之,如何让他们学得好、好就业,是更大的命题。”刘剑飞有自己的坚持,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要为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而负责。
“保持45度角”“手别抖!慢慢来”……4月30日,该校铁建重工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制造总厂刀盘2班焊工王鑫永正与师傅彭桂梁进行一对一角焊作业。自4月12日起,该试点班29名同学前往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建重工)顶岗实习,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企业用工需求。
“校企合作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的入职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试点班负责人张宪军感慨地说,铁路科技职院的学生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不仅成为打赢复工战坚实的后备力量,也缓解了企业面临的人才缺失问题。
▲学校与企业联合研发的“长河号”特种载人有轨电车。
据了解,该校与中国铁总、中国中车、中国铁建等所属的“中”字号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基地共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与广州地铁、长沙地铁等数十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展持续稳定的订单、定向培养,做到哪里新建地铁,订单就到哪里;与长株潭区域百余家企业建立产教联盟,发挥联盟理事长单位的牵头作用,打造区域发展的专家智库、技术洼地和人才高地。
▲学校与中车时代共建国际电气培训中心。
产教融合,创新“契约式”样本
在院长戴联华看来,职业教育并非没有吸引力,关键是它能否提供优质的职教资源。那么,如何不断培育品牌、擦亮品牌?在产业对接、平台构建、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等方面,怎样走出新路?
紧跟产业发展,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戴联华给出了铁路科技职院的答案。
把生产车间建在学校,把设备搬进教室,把生产线搬进实训大楼……一种全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展开。
在该校铁道通信信号基地内,一排排红、绿、黄铁道信号灯交替闪烁,信号控制室内,列车运行的实时信息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原来,基地内全部采用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现场真实设备,以“岳阳东站”为蓝图1:1建设。不少学生感叹,“不出校园,就能亲手触摸、监控、调度高铁,真实感受操纵疾驰的列车,太给力了。”
与此同时,学校大胆实施产教融合创新工程,聚焦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
▲“全国高职院校首条轨道交通试验线”奠基仪式现场。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该校建立了全国铁路高职院校首条轨道交通实验线、首个轨道交通国际共享实训基地、首家省级高铁安全运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了由刘友梅院士、丁荣军院士领衔,行业首席科学家、高校知名教授、企业家和校内学科专业带头人组织的专家委员会。每年定期申报和发布技术攻关项目、发明专利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适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提高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率和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月26日,该校与市国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创了“契约式”的全新合作模式。即通过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将各主体的资本、利益、收益捆绑一起,强化合同文本履约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实现“资源共投、利益共赢、责任共担”。
与产业贴得最近,和就业走得最紧,从单一的劳务输出、就业推荐,到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铁路科技职院的校企合作正在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延伸。
国际化办学,“探路者”变“领跑者”
以肯尼亚辐射东非,立足马来西亚辐射东盟,开拓俄罗斯辐射欧亚交通走廊……这是一条株洲职业教育“输出”的轨迹,也是铁路科技职院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全球优势,由卖产品转为卖服务,紧盯海外技术培训市场,办学办出国际影响力的真实写照。
2016年,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战略,加快走向国际市场,该校范刚等12名老师被派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援助当地铁路建设,为期3个月,为肯尼亚铁路种下了“星星之火”。
这是我国特色铁路院校承担海外培训时间最长、受训人数最多、职业特色最鲜明的培训项目,被众多媒体称为“中国铁路职业培训海外第一单”。
在2018年的央视春晚上,铁路科技职院的老师们欣喜地看到,自己培训过的肯尼亚蒙内铁路首批乘务员登上了全国人民关注的大舞台。
海外第一单的成功,大大增强了铁路科技职院走出去的信心,也坚定了他们让更多的铁路人才走出去的目标。
“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暨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中,该校成为首批“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成员单位。
院长戴联华介绍,自2014年开始,铁路科技职院开始探索国际化办学,合作模式也在不断丰富。
有“校内研修”:2015年9月,来自缅甸、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古巴、巴基斯坦等十国的26名交通官员,来学院实地考察,研讨各自国家铁路规划建设与管理情况。
有“援外代表团”:肯尼亚之行即属于此。按照国家战略,职业教育作为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手段,将其纳入对外发展援助合作,帮助合作国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还可为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的目标地区培养当地人才,实现互利双赢。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东盟(泰国)铁道学院在泰国成立。
还有“来校学习”:2016年9月,马来西亚首批轨道交通师资培训项目在该校开班。截至2019年,该校已培训马来西亚学员11批次。来自泰国的首批留学生已完成一年的学业任务返回泰国,第二批泰国留学生即将来校学习。
告别来而不往,株洲职业教育有了“输出”的底气。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与世界融合将进一步加深,铁路科技职院“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不断向海外输出中国标准,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从参与商务部计划援建项目到组建东非、东盟国际铁道学院,从短期的海外师资培训到全日制留学生教育,从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到组织开发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学院国际化办学正在由“探路者”向“领跑者”转变,铁路科技职院也成为闪耀株洲的“职教名片”。